北美館《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登場!馬格蘭通訊社傳奇攝影師,首次亞洲回顧展
今年,René Burri逝世後回顧展《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首次移師亞洲,於北美館呈現 500 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眾多皆於他生前策劃展中未曾曝光之作。本次展覽將他的生平(lifeline)重要事件與 12 個主題結合,讓觀者從原真呈現捕捉每個快門畫面的底片印樣、各式各樣的拼貼、繪畫創作......等不同物件挖掘其中關聯性,看見他不僅作為攝影師,而是藝術家般多變、幽默的每個瞬間!
從瑞士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成立以來,René Burri 就與他們保持緊密關係,在他離世前更在此成立「布里基金會(Burri Foundation)」典藏了一生累積的影像與檔案。2013 年開始,策展人馬克.多納迪尤(Marc Donnadieu)、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經歷 6 年時間整理資料、訪談 Burri 身邊的朋友與曾共事的人,將內容內容梳理成 2020 年完整的回顧展《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展覽一開始呈現北美館復刻 René Burri《一個世界》回顧展多媒體藝術裝置。(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MOT TIMES)
(Photo Credit:MOT TIMES)
你必須認識的瑞士傳奇攝影師 René Burri
同時也記錄下1950年代以來影響世界的重要人物,如藝術家畢卡索、 賈柯梅蒂、丁格利,建築師柯比意、尼邁耶、 巴拉岡,以及導演黑澤明等等。其中,1963 年拍攝的標誌性肖像《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更使他聞名於世。

勒內.布里,《全錄公司,洛杉磯,美國》,1971。(©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十二個焦點一次看!
12 個焦點包含:電影、結構、我與他者、切格瓦拉、電視、中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書籍、世界、色彩、拼貼、繪畫。每一區標題如同一張張「便利貼」,源自於策展人在整理資料時,發現到 René Burri 將檔案標記與歸類的習慣,讓大家跟著這些焦點便利貼走進攝影家的世界!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René Burri 一生拒絕被貼標籤,不喜歡被歸類為戰地報導記者、人道攝影師等等,而從影像的角度來看,事實上,他除了攝影題材極具歷史與文化意義,也非常具有藝術性。展覽指出「對他而言,鏡頭中的點、線、面以及光線不只是影像語彙的結構,也是攝影的腳本、節奏和韻律。」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結構」以 Burri 學生時代就培養出的三個種美學的手法分析他的攝影特色,其一是「點線面與光線的關係」,他擅以出乎尋常的方式框架或分割畫面,並巧妙捕捉光線的不同層次,就像《衛生部,里約熱內盧,巴西》中,兩名女子行進的走向及男子的視線,與廣場上兩相交叉的光線巧妙重合,形成動態十足的畫面;「雙平面」如《在屋頂上的四個男人,聖保羅,巴西》的取景使屋頂平台與其下的馬路、同一時空中不同平面的事物同框,帶來超現實的視覺感;「模糊前景」則像《尤夫,瑞士》中一朵光亮卻模糊的黃白色小花,作為前景擺放在尤夫(Juf)——歐洲海拔最高村落——的清晰影像前,這種對比同時強化又反襯了阿爾卑斯山區予人的典型印象。

勒內.布里,《在屋頂上的四個男人,聖保羅,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衛生部,里約熱內盧,巴西》,1960。(©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尤夫,瑞士》,1967。(©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René Burri 傾向在攝影當下完成構圖而非修片與後製,不過有趣的是,在「雙平面」區域可以特別發現一張其實是由兩張照片組成的作品 ,且當他與布列松討論要將此作作為攝影集《德國人》封面時,布列松當下也未發現這並非「一張照片」!放置於此區也是策展人的幽默巧思。(Photo Credit:MOT TIMES)
「我與他者」這個焦點的名稱,是在基金會典藏資料中,真正出自 René Burri 親筆寫下的「便利貼」影像分類。René Burri 可說是「自拍照」始祖,在他的影像中有一大部分攝影自己的身影,可以見到身掛四台相機的工作身影,與一般大眾的合照,甚至是身穿太空裝、皇帝的龍袍等帶有「玩弄自己的影像」意味的照片,都能發現他是個非常喜歡與人互動的人,更常常帶著拍立得將照片送給身邊的人。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勒內.布里,《自拍像,科羅納多,新墨西哥州,美國》,1973-1983。(©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說到 René Burri,當然必須提及著名《抽雪茄的切格瓦拉》。1963年12月31日,馬格蘭通訊社緊急聯絡 Burri 隨著《LOOK》雜誌的美國記者前往古巴採訪切格瓦拉,作為社中年輕攝影師,得到這機會部分也得歸功於他不受簽證限制的瑞士護照,然而從本次展出四份底片印樣中,每一張幾乎都呈現出可作為雜誌封面的情緒張力。雖然當時《LOOK》僅使用了上百張影像內其中一張,1967 年切格瓦拉過世時,卻有不少雜誌甚至直接以底片印樣作為封面。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勒內.布里,《切.格瓦拉》,2005年之後,繪於在鹿特丹舉辦之「2005-2010回顧展」邀請卡上的複製畫。(©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不管是金恩博士、威廉王子結婚,René Burri 有許多拍攝「電視畫面」的作品。這始於1963年他被派去拍攝流亡三年塞普勒斯的東正教總主教馬卡里奧斯三世(Cyprus of Arch- bishop Makários III)時,當他回到飯店,才要將詳細說明內容與底片寄回馬格蘭時,看到電視卻已經在播報這則新聞的畫面,心想「停下來!我現在才要寄出照片呀,這怎麼得了!」也是由此時開始他認定了自己的相片,必須不再只是單純記下鏡頭前出現的事物,還要捕捉現場、提供事件特定時刻的狀態,更是促成他未來致力出版「攝影集」的原因。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勒內.布里,《和平飯店客房電視播放天安門廣場示威者庭審,上海,中國》,1989。(©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Photo Credit:MOT TIMES)
(Photo Credit:MOT TIMES)

Burri 習慣到訪外國隨手帶著一份地圖,展中背景即為當時留存下的地圖影像,還可見到他在上面留下的旅行足跡線條。(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勒內.布里,《昆明湖上凋謝的蓮花,北京夏宮,中國》,1964。(©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在蘇黎世工藝美術學院中學到的平面設計、蒙太奇攝影、場景配置,不只在他的攝影中見到敘事強度,也同樣出現在他對於書籍的排版設計上!展出包含最早關於巴黎與威尼斯之旅專書、日本之旅、紀錄阿根廷高喬人等等諸多的手稿,呈現了他對影像大小、圖文關係豐富的安排調度。也是過去展覽中未曾呈現的亮點。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MOT TIMES)
(Photo Credit:MOT TIMES)
(Photo Credit:MOT TIMES)
展覽以「拼貼」、「繪畫」這兩個陪伴 René Burri 一生的興趣作為結尾。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拼貼作品,且題材相當廣泛,有得為純照片組合、有的會加上水彩塗鴉,甚至是雪茄上的標籤、隨手拿到的紙條,都可以作為他的拼貼媒材。據說他會開始「拼貼」的興趣,是因為不斷動腦與動手的過程,能讓他短暫的忘記旅行各國過程中對飛行的恐懼,雖然此說法並不可考,但我們的確在非常多他寄給親友的明信片上,發現各式各樣的拼貼與圖畫。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勒內.布里,《哈瓦那》,2006。(©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外國文化拼貼系列》,1997-1998。(©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此區同時還可見到他 5、6 歲一直到生前最後一張繪畫作品。看見他不僅作為一位攝影師,更是從求學時就擁有良好素描基礎,隨時帶著繪畫工具旅行,即時記錄他傾刻所思所想的藝術家。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勒內.布里,《南特到巴黎的高鐵》,1994,素描簿。(©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