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似假還真?視覺戲法挑戰真實

你如何觀看、感受你所居住的城市呢?你如何確定你所看見的,都代表著真實呢?我們在城市的表面行走,每天有那麼多的影像逼近我們、吞沒我們,當視覺暈眩、感官麻木,我們如何用新的角度,理解所生活的世界?透過藝術家涂維政的「視覺戲法」,我們得以重新喚回對周身環境知覺的敏感度,觀察城市並重新體驗、發現城市獨特的面貌,並嘗試在有限的視覺框架中,產生無限自省的能力。
藝術家涂維政於 2010 年應上海外灘美術館之邀,策劃展作品計畫「影像.聲音.博物館」,而 2011 年底於伊通公園展出的《視覺戲法》,則是當時計畫的延伸作品。《視覺戲法》以三種不同的創作形式「視覺玩具」、「身體測量影像」與「影像銀行」,呈現對環境觀察與歷史思考的提問與想像。
 
涂維政透過辯證現在與過去的時間關係,以另一種書寫歷史的方式,對應於環境和反映外界事物,描繪時代的符號與訊息,在實踐過程中,以行動者的姿態介入生活的空間、進入社區,以藝術為媒介形成與民眾的互動關係。本文則以三個面向,深度理解涂維政的視覺敘事,嘗試透過他所記錄的社會事件與狀態,織就出一個可以反思過去,與展望未來的記憶之網。
 
視覺遊戲的多寶閣
 
我們可以說,視覺遊戲就像是眼睛的運動,當你凝視一些重覆及秩序變化形狀時,會產生顫動、閃爍的錯覺。涂維政以精確謹嚴的設計與圖形,運用色彩對比的殘象所引起的視覺上的趣味變化,挑戰觀者經由作品所產生的知覺反應,成為藝術家測試自身與觀眾感知的計畫。

展中陳列的視覺玩具系列作品,如皮影戲、西洋鏡、萬花筒等玩具機關,為透過「重製」動畫的基本原理所製成的中小型視覺玩具。涂維政以線條與色彩為元素,並運用幾何線條與色彩的玩具,營造視覺謬誤的圖案,以勞動與手工製作的創作特質,打造出一座大型複合式木櫃的多寶閣。

最有意思的是,涂維政以法國盧米埃兄弟的電影攝錄及播放機的概念,製作出早期木製投影機的「歷史文物」,音樂盒作品結合藝術家朋友的身影,賦予誇張的裝飾與想像,並融入當下的人物與事件,將人名轉換成摩斯電碼,並刻在銅片上,讓音樂盒讀取後產生旋律,文字轉換成畫面並成為悅耳的音樂。
 
透過音樂盒及老爺鐘的敲鐘聲,涂維政召喚了記憶,並建構了充滿想像空間的內涵。一幕幕眼熟的景物透過視覺闖進觀者的生命,斑駁的歷史搜尋著記憶中的重疊,形成極微妙的世界。在視覺的遊戲互動中,揉進視覺律動,從而加深作品賦予觀者的聯想與感受。

環境切片再現城市的景觀

除了遊戲之外,城市中許多異化的空間,透過拆遷與重建,也使人們的視覺印象與記憶也不斷地更新。記憶與生活環境依賴著空間來感受,在「身體測量影像」作品系列中,涂維政於 VT 藝廊所在的伊通街與公園進行的考掘和測量,邀請當地藝術家或民眾使用自己的身體,進行城市測量的攝影採集。
 
近年來,遊戲區和健身器材成為佔據台北市公園的特殊景觀,涂維政透過紀實性質的影像,讓具有時間視覺特質的黑白靜謐色調,平衡了台北都市的浮躁感。行動者的身體則藉由各種方式主動的與空間產生關係,譬如隱藏於空間當中、藉由壁紙或衣服使身體與空間具有相同質地、利用空間中的光影使身體某部份與空間融合在一起,或者利用B快門、重複曝光,使身體殘影留在空間的影像當中。

涂維政的作品本身存在的紀實力量,提供了觀者閱讀負載的歷史文化記憶與內涵,也讓創作與參與者理性地對社會做一個觀察。採集民眾的環境取樣或視覺經驗,透過「環境切片」的觀察與互動,交織出城市的景觀。作品「影像銀行」則是透過拍攝伊通街附近的城市角落,邀請民眾玩尋寶遊戲,找到對應的街景得以窺見街景全貌的拼圖零片,並順利取得紀念物件。透過真偽歷史文物、真實事件與的交織,這些微觀照片組成景物的局部質感,宛如一種科學或醫學的景象切片。

對城市的變遷的強烈感受,使涂維政透過微小事物的切片,將展場延伸至戶外空間,以影像田野調查及遊戲的方式,尋找並搜集城市影像和人文痕跡的資料庫。按下的快門不再侷限於歷史與物件的再生,也不是依靠視覺的餵養,而是身體力行傳達的能量,表達對生活的環境傳達關懷;透過作品資料庫和民眾互動延伸的行動,讓城市多一些輕鬆的空間、時間和遊戲的特質。

擬造與真實的辯證

回顧涂維政在 2000 年發表「卜湳文明遺跡」作品,他虛擬自身為卜湳美術館的館長,以擬造文明反應現代的資訊文明,建構出新的神話系統。遺址不斷開挖出新的考古物件,像是對當代文化進行不間斷的意義挖掘。當城市籠罩於巨量的媒體與娛樂下,視野的喧囂模糊了社會應該關注的焦點,當真實可以假造、虛假可以擬真、物種可以複製,視訊無所不能地隨著物質搖擺游移,生活充斥了懷疑和不信任感,自我在尋找定位時迷失,涂維政批判了「自我」變成「體制」,抗拒無效不如仿效模仿,以「體制化」來和解無法撼動的事實。

以「影像考古」的思考模式對城市進行觀察,並用「博物館」呈現觀察的方式,都是和過去「卜湳文明遺跡」相關及相異之處。藝術家運用不同的媒材創作,透過創意和理念記錄生活縮影和社會寫照,映照出風土民情及生活形態。
 
媒體與網路主宰了觀眾,觀眾卻也影響了媒體。人們接受媒體的餵養,影像與媒體的變革成為生活中的必須。「視覺戲法」以影像博物館的概念,透過《影像銀行》與《身體測量》邀請民眾參與與城市測量行為,企圖突顯人在城市中的「見所未見」或「聞所未聞」。以「影像」和「身體」思考這次作品的創作,展覽看似脫離先前「卜湳文明遺跡」的創作脈絡,卻也保留以「事件性」及「田野調查」的方式對城市的歷史及影像的歷史做出呼應。

「視覺遊戲」透過測量影像、視覺玩具和民眾互動多重手法,讓民眾從觀看自身環境的角度與過往的記憶產生連結,並且對習以為常的人事物有新的衝擊和認識,新的體驗方式凝聚對生活空間的認同與意識。透過藝術家的創作成為觀察世界的媒介,視覺形象的創造與視覺符號的閱讀是一種社會分析與歷史論述。創造方式不再受限於專業技術的個人,而是讓作品成為一種「環境」,普及、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編輯/張慧慧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