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尼根 Dream Space 夢發光空間設計展,讓夢發光!
夏日炎炎,如果有個展覽能夠同時滿足聲、光、色、空間等多重感官體驗,悠遊展間同時還能拎著一瓶沁心涼的畢魯,時不時灌幾口消消暑…啊~(沉醉中…)這不只是作夢,還真有幾番光影!5 月 11 日到 14 日,籌備 8 個多月、歷經 2 個月徵件、1個半月的選件及工作坊討論,從五大領域設計師和藝術家中篩選出 15 個優勝團隊,在華山紅磚區聯手打造的海尼根「夢發光空間設計展」,讓人邊喝啤酒,邊逛文藝品時尚。
近日,在華山磚區 (現名「「華山六合院」) 動感落幕的「夢發光空間設計展」,是海尼根首次在台灣與藝術、設計領域對話,超越品牌既有可能而激盪出的全新展演格局。海尼根台灣行銷經理吳建甫在開幕記者會時特別和 MOT/TIMES 分享這次展覽對品牌的重大意義:「觀察這幾年的消費者趨勢或市場趨勢,發現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藝術和設計相觀的議題,所以我們重新定義自己品牌定位中相當重要,但近幾年市場上卻逐漸模糊的『高級』,融合設計和藝術做為詮釋品牌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展現我們勇於創新的精神。」
海尼根行銷經理吳建甫於記者會宣布新發售的限量鋁瓶 STR bottle。(Photo credit:海尼根)
光與夢裡的跨領域設計流
展覽中,策展人阮慶岳和徐文瑞帶領來自空間建築、新媒體藝術、影像動畫、音樂與聲音藝術、服飾與時尚五大領域中的 15 個主題優選團隊重新整隊、混搭,建構出黑暗沉醉的「光夢隧道」、迷宮般若隱若現的「光夢迷宮」和象徵繁殖有機質的「光夢游離」三大 Dream Space。被問到如何整合 15 個性格各異的創作團隊,阮慶岳打趣說到:「其實我最擔心的是如何和徐文瑞合作,想不到居然從頭到尾都沒有吵架。」徐文瑞則笑說:「除了理性地評析出這些作品中氣味相投的主題,藝術家在空間中創作能否和平共處,就看『緣分』和『道行』了,勉強不來,但目前為止都還不錯!」
策展人阮慶岳 (左) 與徐文瑞 (右) 接受 MOT/TIMES 採訪。(Photo credit:MOT/TIMES)
在兩個月的徵選和與各團隊共同打造跨領域空間的過程中,兩位策展人皆對新世代創作者讚譽有加,同時也洞見各個領域中邁向「輕盈」、「新鮮」的創作趨勢。「比起前一代藝術家似乎承載著某種無論是國族、社會等責任,這代藝術家比較想探討個人內在、生命、靈魂、自身困境等問題。」阮慶岳說。而這次海尼根以「光」和「夢」為題,這兩個具有曖昧、朦朧屬性的關鍵字給了藝術創作者抽絲剝繭、層層推敲的思考空間,徐文瑞認為除了用創作媒材凸顯「光」的實體性格外,「對我們和藝術家來說,光的意念可以有好幾個層次,直至隱喻上的意念。好比說『夢』和黑暗有關,可是卻也開啟了新的世界的可能性,於是又與『光』做了聯想。」
感光造夢不限國界
三大空間裡的 15 組創作團隊中,許多都是新銳設計師和藝術家,其中不乏已繳出許多佳作的知名新生代創作者,以光為元素的眾多作品,每每讓參觀者瞬間掉入超現實的感官經驗:站在張永達吊滿燈泡的《訊號.流2.1》下,彷彿在宗教式的穹頂中接收光與聲音的訊號;台灣唯二入選參展德國卡塞爾文件大展的曾御欽,透過《風景的彼端》影像,建構出一種探索著未明遠方的匍匐感;旅台法籍藝術家澎葉生 (Yannick) 採集法國郊區狼群的嚎叫聲,以《Arches》帶領觀者遙想遠古荒野文明與黑暗的辯證;王鼎曄蒐集大量各類昆蟲屍體,透過掃描的光線重現軀體剪影,以「死」探討「生」的影像及裝置作品《向死亡存在的召喚》;覃康寧跳脫服裝既有概念,藉由風箏般灰黑形體《腐竹林》,拋出對陰影、自由、過去與未來的提問。
澎葉生打造的《Arches》空間,盼參觀民眾蒙上眼,純粹地感受聲音。(Credit:MOT/TIMES)
除了關注台灣新生代創作力之外,這次的展覽也特別開闢國際大師專區,展出瑞士攝影師 Céline Ramoni 和瑞士國寶級錄像藝術家 Pipilotti Rist 的數件作品。記者會當天,Céline 親自來台參與開幕儀式,致詞時主持人問到如何鼓勵年輕創作者讓自己的夢想發光,同樣是七年級生的她說:「找到自己熱愛,即便一開始有挫折,堅持下去,不斷嘗試。」 從展場中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 Céline 擅長捕捉城市中的速度感和人工地景,她特別和 MOT/TIMES 透露,因為自己非常害羞,不喜歡打擾別人,因此拍攝風景是相較於拍攝人物來得自在、也不會尷尬。她還說,這次來台五天肯定會留下許多台北的影像,也打算登上台北 101,從高空俯瞰整個城市。
行銷經理吳建甫與瑞士攝影家 Céline Ramoni 及作品合影。(Photo credit:海尼根)
主辦單位也在 5 月16 日公佈三個空間中的票選優勝者,由「光夢迷宮」獲得 20 萬獎金和獎座,似乎是展覽期間的重頭戲之一。然而,當我們在開幕會場突襲各團隊設計師,分別問到他們對 20 萬的想像和期待時,不是「不知道有這回事」,就是「不在乎是否得獎」,顯然這些新銳創作者的夢想早已於展覽空間中閃耀發光,名與利對他們來說,似乎已不是那麼重要了!
編輯/林宛縈
編輯/林宛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