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姆波頓詭譎而華麗的異想世界
迷人花心的吸血鬼、天真爛漫的少女、善妒的致命女巫、傾頹又藏滿秘密的老宅,強尼戴普與提姆波頓第 8 度合作的《黑影家族》,再度為電影界帶來話題,兩人的結合,總是能賦予奇特詭異的題材神奇魔力,強尼戴普說:「很顯然地,我心中能讓這部電影成真的第一人選就是提姆。」以《愛德華剪刀手》、《聖誕夜驚魂》、《地獄新娘》創造出獨樹一幟風格的鬼才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腦海中奇想、怪想、亂想的瘋狂世界,讓人好奇又瞠目結舌。近期巴黎法國電影中心(La Cinémathéque Française)推出「提姆波頓」回顧展,公開提姆波頓的秘密基地,邀請觀眾走進童心未泯又充滿夢想的空間,跟提姆波頓一同飛翔在他怪異奇絕的插畫與電影世界裡。
「TIM BURTON」回顧展
在歌德次文化與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下,提姆波頓的插畫作品,集結友善與陰暗兩面的繪畫語彙,表現風格與主題性都十分強烈,將詼諧幽默感十足的戲劇元素,完全融入其中,並帶入其所製作的電影與動畫影像的世界中。
近期,正在巴黎的法國電影中心以「TIM BURTON」為名的回顧展(右下圖)中,我們可以從提姆波頓的插畫手稿、場景道具、等身電影模型,以及 Rick Heinrichs(提姆波頓最親近的合作夥伴,也是提攜他最重要的貴人之一)將其插畫轉化成的雕塑作品中,近一步地認識提姆波頓創作的靈感與風格,顯然此為最快也最貼近的方式。
這個回顧展是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於 2009 年策劃,當時策展人員與提姆波頓提出這個展覽計畫時,幾乎著重於提姆波頓的童年與早期的創作歷程的部分,他們從提姆波頓成長的城市 Burbank 帶領觀眾進入提姆波頓的世界,從他的童年故居到他工作過的迪士尼動畫工作室,還有他目前在歐洲的居所,徹底且成功挖掘提煉出提姆波頓的過去與現在。
就在 MoMA 策展人員用心且努力的規劃,還有與提姆波頓不間斷的討論下,回顧展於是順利出爐,從最初策展的方向,到展覽現場的設計,在主題性與時間性的兩相交錯呼應下,整個展場 2╱3 的部分,成功地著重在提姆波頓過去的創作,包括手稿、圖畫、雕塑與動畫,而大家而熟能詳的電影世界,則是總結性的放在展覽最後 1╱3 的部分。
一切的開始—Burbank
因此首先,我們可以從提姆波頓出生成長在洛杉磯近郊,以電影工業聞名的城鎮 Burbank 切入,從他與電影產業之間特殊的淵源去認識他的創作起源,Burbank 的電影與動畫製作工作室錄取當地人的比例高達 80%,提姆波頓走出校門後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 Burbank 的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展開。
但是,這階段卻正好是美國的經濟危機時代,在此效應下,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只想做迎合市場的動畫作品,而提姆波頓滿腦袋的創意與渴望展現的才能則受到很大的壓抑,因此,在這擁有高知名度但預算緊縮的工作室中工作,提姆波頓可說是充滿著沮喪與無力感。
正因為這座電影工業城與「夢想」緊密連結的特殊性,讓他擔任公職的父親總夢想成為棒球明星,母親則是在販售旅遊紀念商品的忙碌中渡過,提姆波頓的童年便在父親一向的淡漠、母親有時的關懷,總在孤單無聊的日子裡度過,而大量觀看電視節目與通俗電影便成為他打發時間的方式,無形中且意外地累積提姆波頓日後頗具1960年代的插畫風格,也讓他日漸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在具悲劇性情境的描寫、戲劇張力表現的佈景與服裝設計中,從中攝取養分,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插畫觀點與手法。
延伸自德國表現主義的歌德次文化,在提姆波頓青少年時期,正熾熱且迅速地蔓延歐美,儘管隨著地域性質偏好不同,表現的形式手法也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地廣泛運用誇張式的灰暗手法,甚至挑釁的態度,以黑暗色調與線條筆觸,將人物的裝扮與肢體語言,展現出戲劇性效果與特有美學,尤其在整體服裝與髮型方面,獨特性與誇張性十足,讓提姆波頓在這股熱烈的歌德次文化潮流中,挖掘出屬於自己帶著黑暗風格的創作走向。
從迪士尼工作室出走後的提姆波頓
在德國表現主義與歌德次文化浸潤下成長的提姆波頓,也因此與迪士尼工作室商業化的導向格格不入,儘管一度因《Family Dog》的成功,讓他開始擁有比較多的發揮空間,也比較有決定的權力,但怎知在七年後,一部依著自己堅持走向的作品《Frankenweenie》,在市場上的表現著實慘不忍睹,最終因而必須離開這個讓他又愛又怕的迪士尼動畫工作室。
儘管這次失敗讓提姆波頓一度差點失去自信,但也因為在迪士尼期間所學到的紮實動畫製作方法(提姆波頓一向偏好,也一直使用至今的Stop Motion做法),與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欣賞,讓他得以沒有負擔地在Rick Heinrichs自資自導且大獲市場好評的《人生冒險記》(Pee-Wee Big Adventure)中,得以毫無顧慮地施展特效表現功力,並從此成為一起工作的好夥伴。
接下來《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剪刀手艾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和《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等片的連續成功,提姆波頓獲得越來越多的自信,且在2010年更以《斷頭谷》(Sleepy Hollow)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獎項,隨著自己信任人馬的陣容越來越堅強,尤其強尼戴普與妻子愛蓮娜波蓮卡特更成為他得力的左右手與固定演員班底,自此,提姆波頓不僅打開知名度,更有了一群數量持續增長的支持者。
走向片片賣座的導演之路
2000 年後的《大智若魚》(Big Fish)、《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Corpse Bride)與《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接連不斷的成功,總算讓提姆波頓揚眉吐氣,並將在今年一口氣推出三部作品,一部電影《黑影家族》(Dark Shadow),兩部重新製作的舊動畫,其中一部正是讓他當年離開迪士尼的那部《Frankenweenie》,另一部則是當時為了紀念提攜他恩人 Vincent Price 而作,但未曾上映過的《Vincent》(右圖),這兩部動畫的重新發行上映,同時具有提姆波頓奠定個人里程碑與回顧過去的意涵,可說意義十分深重。
正如接受Mark Salisbury訪談,提姆波頓所展現的自信:「某天,當我正在畫一個草圖時,突然間,我對自己說,我會不會畫圖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歡畫,從那個時刻開始,我體驗到一股過去從未有過的自由自在的感受,而且我喜歡畫一些極端性,但其本身看似沒有這份奇特感的人物們。」
並非標新立異,也不願隨波逐流,這就是提姆波頓。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直堅持做自己想做的創作的提姆波頓。
《Frankenweenie》中文預告片
《Vincent》
編輯/劉宏怡
在歌德次文化與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下,提姆波頓的插畫作品,集結友善與陰暗兩面的繪畫語彙,表現風格與主題性都十分強烈,將詼諧幽默感十足的戲劇元素,完全融入其中,並帶入其所製作的電影與動畫影像的世界中。
近期,正在巴黎的法國電影中心以「TIM BURTON」為名的回顧展(右下圖)中,我們可以從提姆波頓的插畫手稿、場景道具、等身電影模型,以及 Rick Heinrichs(提姆波頓最親近的合作夥伴,也是提攜他最重要的貴人之一)將其插畫轉化成的雕塑作品中,近一步地認識提姆波頓創作的靈感與風格,顯然此為最快也最貼近的方式。
這個回顧展是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於 2009 年策劃,當時策展人員與提姆波頓提出這個展覽計畫時,幾乎著重於提姆波頓的童年與早期的創作歷程的部分,他們從提姆波頓成長的城市 Burbank 帶領觀眾進入提姆波頓的世界,從他的童年故居到他工作過的迪士尼動畫工作室,還有他目前在歐洲的居所,徹底且成功挖掘提煉出提姆波頓的過去與現在。
就在 MoMA 策展人員用心且努力的規劃,還有與提姆波頓不間斷的討論下,回顧展於是順利出爐,從最初策展的方向,到展覽現場的設計,在主題性與時間性的兩相交錯呼應下,整個展場 2╱3 的部分,成功地著重在提姆波頓過去的創作,包括手稿、圖畫、雕塑與動畫,而大家而熟能詳的電影世界,則是總結性的放在展覽最後 1╱3 的部分。
一切的開始—Burbank
因此首先,我們可以從提姆波頓出生成長在洛杉磯近郊,以電影工業聞名的城鎮 Burbank 切入,從他與電影產業之間特殊的淵源去認識他的創作起源,Burbank 的電影與動畫製作工作室錄取當地人的比例高達 80%,提姆波頓走出校門後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 Burbank 的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展開。
但是,這階段卻正好是美國的經濟危機時代,在此效應下,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只想做迎合市場的動畫作品,而提姆波頓滿腦袋的創意與渴望展現的才能則受到很大的壓抑,因此,在這擁有高知名度但預算緊縮的工作室中工作,提姆波頓可說是充滿著沮喪與無力感。
正因為這座電影工業城與「夢想」緊密連結的特殊性,讓他擔任公職的父親總夢想成為棒球明星,母親則是在販售旅遊紀念商品的忙碌中渡過,提姆波頓的童年便在父親一向的淡漠、母親有時的關懷,總在孤單無聊的日子裡度過,而大量觀看電視節目與通俗電影便成為他打發時間的方式,無形中且意外地累積提姆波頓日後頗具1960年代的插畫風格,也讓他日漸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在具悲劇性情境的描寫、戲劇張力表現的佈景與服裝設計中,從中攝取養分,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插畫觀點與手法。
延伸自德國表現主義的歌德次文化,在提姆波頓青少年時期,正熾熱且迅速地蔓延歐美,儘管隨著地域性質偏好不同,表現的形式手法也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地廣泛運用誇張式的灰暗手法,甚至挑釁的態度,以黑暗色調與線條筆觸,將人物的裝扮與肢體語言,展現出戲劇性效果與特有美學,尤其在整體服裝與髮型方面,獨特性與誇張性十足,讓提姆波頓在這股熱烈的歌德次文化潮流中,挖掘出屬於自己帶著黑暗風格的創作走向。
從迪士尼工作室出走後的提姆波頓
在德國表現主義與歌德次文化浸潤下成長的提姆波頓,也因此與迪士尼工作室商業化的導向格格不入,儘管一度因《Family Dog》的成功,讓他開始擁有比較多的發揮空間,也比較有決定的權力,但怎知在七年後,一部依著自己堅持走向的作品《Frankenweenie》,在市場上的表現著實慘不忍睹,最終因而必須離開這個讓他又愛又怕的迪士尼動畫工作室。
儘管這次失敗讓提姆波頓一度差點失去自信,但也因為在迪士尼期間所學到的紮實動畫製作方法(提姆波頓一向偏好,也一直使用至今的Stop Motion做法),與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欣賞,讓他得以沒有負擔地在Rick Heinrichs自資自導且大獲市場好評的《人生冒險記》(Pee-Wee Big Adventure)中,得以毫無顧慮地施展特效表現功力,並從此成為一起工作的好夥伴。
接下來《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剪刀手艾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和《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等片的連續成功,提姆波頓獲得越來越多的自信,且在2010年更以《斷頭谷》(Sleepy Hollow)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獎項,隨著自己信任人馬的陣容越來越堅強,尤其強尼戴普與妻子愛蓮娜波蓮卡特更成為他得力的左右手與固定演員班底,自此,提姆波頓不僅打開知名度,更有了一群數量持續增長的支持者。
走向片片賣座的導演之路
2000 年後的《大智若魚》(Big Fish)、《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Corpse Bride)與《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接連不斷的成功,總算讓提姆波頓揚眉吐氣,並將在今年一口氣推出三部作品,一部電影《黑影家族》(Dark Shadow),兩部重新製作的舊動畫,其中一部正是讓他當年離開迪士尼的那部《Frankenweenie》,另一部則是當時為了紀念提攜他恩人 Vincent Price 而作,但未曾上映過的《Vincent》(右圖),這兩部動畫的重新發行上映,同時具有提姆波頓奠定個人里程碑與回顧過去的意涵,可說意義十分深重。
正如接受Mark Salisbury訪談,提姆波頓所展現的自信:「某天,當我正在畫一個草圖時,突然間,我對自己說,我會不會畫圖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歡畫,從那個時刻開始,我體驗到一股過去從未有過的自由自在的感受,而且我喜歡畫一些極端性,但其本身看似沒有這份奇特感的人物們。」
並非標新立異,也不願隨波逐流,這就是提姆波頓。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直堅持做自己想做的創作的提姆波頓。
《Frankenweenie》中文預告片
《Vincent》
編輯/劉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