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當攝影師成為導師-張雍工作坊直擊

6 月底,旅歐多年的攝影師張雍返台,在學學文創首度開設兩天的工作坊,工作坊不大,只有 5 位學員參加,不同於坊間「實地外拍工作坊」東征西討走馬看花,而是聚焦在馬術訓練場與海邊的人與物,也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正經八百跟著大師學」的攝影課,倒不如說是一個擅長與人相處的攝影師,像是朋友一般,不急不徐地告訴你,什麼是詩意的表達?如何專心地捕捉瞬間?什麼是比攝影還重要的事?
 
頂著豔陽,MOT/TIMES 獨家隨行記錄與攝影師一同思考的兩天,順著張雍的目光所指,或許你也能在攝影這項孤獨的過程中,找到一個從沒注意過的自己……

約莫是早上 10 點,毒辣辣的太陽在淡水綠野馬術中心曬著,一條綠樹扶疏的羊腸小徑通往沙崙海水浴場,送來一陣黏膩又刺人的風。來到攝影師張雍在台灣首次舉辦的工作坊現場,貼近攝影師成為導師的瞬間,張雍引述斯洛維尼亞家喻戶曉的建築大師 Jože Plečnik 說:「建築這門專業是沒辦法由老師來『教授』的,建築師專業的素養及視野 Plečnik 相信更像是某種『病毒』經由老師傳給學生,病毒或者抗體在朝夕相處的那些辯證及討論之中耳濡目染,無論是好的,壞的,正面的或者對人體有害的……。而我相信攝影也是。」

你不禁要想,既然攝影無法教,那麼我們一行人大清早浩浩蕩蕩來到這裡,是為了什麼?

工作坊籌畫細心,張雍與學學文創多次前往勘景。影片為勘景時張雍所拍攝的 video


馬術訓練場不大,小小的交誼廳、劃分為兩區的訓練場、四排的馬廄,還有一排整齊拴著的馬兒,外圍則是一座強迫馬兒不斷轉圈運動的機器。簡單地介紹過兩天將要駐紮的地點,張雍就讓學員們四散去「認識新朋友」了,就像他在工作坊開始之前對學員們的耳提面命,「不是要拍一張偉大的照片,而是讓自己玩得開心,找到一個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花時間與人相處,帶走些什麼,也留下些什麼。」

來到這個與城市空間截然不同的場域,你聞到草、動物、汗水、陽光、大海……,味道像一團又一團的氣流向你鋪天蓋地的襲來,你不太習慣卻不討厭,你想學員們應該也是一樣。一開始,大夥有些無措地四散,張雍抱抱女兒後也慢悠悠地四處閒晃,看上去非常老莊、非常無為而治,張雍不下指令、不緊緊地跟著學員,他笑著說:「誰喜歡被跟著啊!但他們有需要時找得到我。」

 

學員拍攝海邊遺留物的作品,有廢棄物,有被整齊堆疊的衣物。(Photographs by Wendy Tung)


他只有兩個要求,說來簡單,但真要實踐卻很難。第一,請學員們試試能不能不要 zoom in/out、,不要遠遠地當一個旁觀者,而是走進現場,練習與人聊天,在這過程中,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而不只是一個拍照的人。如果說,這次的工作坊要用一個字來表達,「慢」絕對是必須的。你當然不能期待兩天就能戲劇性地改變你的眼睛,一台相機也不可能撐起地球,但至少,能「多認識自己,以及此刻與眼前世界的關係 」。

  
 

本次工作坊中,唯一一組以黑白為主色調拍攝的作品,讓人印象深刻。(Photographs by Bruce Sun)
 

第二,不要刪照片。張雍說:「你不能保證什麼是『完美』,可能經歷若干年後,某張照片能向你訴說一個你當時忽略的故事。省略『檢查照片』這個步驟吧,而是去試試看,你在拍攝的當下能夠多專心,專心地去面對你眼前的事物。」

  
本次工作坊中年紀最小的學員才剛上國一,以系列作品表達一個人的孤獨。
(Photographs by Derrick Hsiao)

 

也因此,短短的兩天中,不時能見著張雍與學員們一對一討論的身影,在誠懇的對話中,不是傳授技巧,而是告訴你如何詮釋,如何表達,如何在尋常之物中,挖掘詩性的光芒。他不停地問:「你要回到內容,問自己,你為什麼拍?」拖著學員停下腳步,給自己問題,找一個不把答案說完的影像。

然後,你看見學員們似乎漸漸地找到自己關注的對象,有漂流物、有孤獨、有眼神、有被束縛的馬兒……,他們漸漸與場域建立關係,用純粹的好奇心,讓故事繼續。

 

學員們聚焦拍攝人與馬、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切動人。
(左 Photograph by Max Lee / 右 Photograph by Fred Chou)

 

雖然,在工作坊結束後,張雍也私下指出,相較於在國外辦工作坊的經驗,本次最困難處是導引學員們走出舒適圈,與人接觸、建立連結。但他不間斷地對學員們提問,讓學員重新思考攝影對他們的影響,也因此,學員也在分享中說:「改變是不容易的,離開自己的 comfort zone 更是具冒險性的,但,人生不就是這樣嗎?不斷地問自己問題,不斷地尋找內心的另一個自己,這兩天的 workshop,帶給我的已經不只有攝影的範疇而已,而是藉由一雙敏銳的眼睛與敏感的心,來啓發我追尋並定義我自己!」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