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設計大師專題】從裡而外的設計哲學,拜訪 Finn Juhl 之家!

Finn Juhl 曾說,是家具創造了空間,而空間進一步創造了生活的風景。而他的家,更是他的家具實驗場,一旦覺得這件設計是適合生活的,他才會進行量產;甚至,他認為家具必須連背面都看上去很美才對。讓我們一起透過已經變身為博物館的 Finn Juhl 之家,一窺他「from the inside and out」──從裡而外的設計哲學體現。
每個人都想蓋自己的房子,尤以建築師為甚,丹麥設計大師 Finn Juhl 當然也不例外,他為自己量身訂製的「Finn Juhl's house」,從建築到家具皆出自他之手,「Finn Juhl's house」不僅是見證當代丹麥建築與設計風格的最佳文本、更是窺見大師生活的最佳路徑。

1937 年 Finn Juhl 結婚之後,在父親的資助下於哥本哈根北邊的 Ordrupgaard 公園旁買了一塊地,於 1942 年建造完成他自己的家。「Finn Juhl's house」坐落於一片黑森林之中,在 500 坪大的空間裡, Finn Juhl 留下近 3/4 的空間,交由景觀設計師 Troels Erstad 操刀花園設計,由此可見北歐人對於自然是多麼熱愛;而剩下的 1/4,才是 Finn Juhl 真正生活的地方。「Finn Juhl's house」由兩座磚造的建築量體以直角的方式組合而成,其中一座為主客廳和閱讀區,另一座則包含了廚房、餐廳、臥室及衛浴空間,兩座量體之間以一個向花園開放的門廊作為連結。

 
透過這段影片,實地帶你走一趟 Finn Juhl 之家。

開放式設計的先驅
 
在 Finn Juhl 的執業歷程中,他發展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from the inside and out」,他的意思即為家具是為空間而生,而空間所組合出來的才叫建築;現今工業設計也常常運用這個由內而外的理論,以使用者為主導反向思考尋求創新的可能。「from the inside and out」則以兩個層次展現在「Finn Juhl's house」的設計上。

首先,儘管兩座量體有各自的空間功能規劃,除了每個空間都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窗景之外,當你行走於房子中時,從一個空間往往能看到下一個空間,充滿流動感的設計,讓使用機能的轉換像呼吸一樣自然,「Finn Juhl's house」更以此成為開放式設計的先驅;另一方面從家具設計來看亦是如此。Finn Juhl 認為,家具不該有所謂的正面和背面,既然家具是空間裡的視覺焦點,所以不管從什麼角度看上去都必須很美才行,而實際上確實在真實的生活模式中,人們有可能從各個方向和家具發生關係,這樣的觀點也打破了當時家具設計的既定思維。有趣的是當 Finn Juhl 開始蓋自己的家時,他便開始密集地設計家具,而且通常這些家具設計出來之後,必須經過「Finn Juhl's house」的生活大考驗,一旦通過了,這件家具才有可能被有計劃地生產出來。

當然,熱愛藝術、並從藝術得到無限靈感的 Finn Juhl,他的藝術品收藏也在家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收藏範圍很廣,從繪畫、雕塑、地毯到花器都有,而他欣賞的藝術家則有 Alvar Aalto、Sonja Ferlov Mancoba、Asger Jorn、Vilhelm Lundstrøm 和 Erik Thommesen 等人。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Finn Juhl's house」的色彩計畫,Finn Juhl 為天花板漆上少見的看似褪色的淺黃(如右上圖),這樣一來當室外的光反射進屋內時,室內會產生如置身帳棚裡的溫暖光暈。在建築外觀上,Finn Juhl 則使用灰白色,不僅為建築帶來柔軟的感覺,也剛好和它所坐落的黑森林形成對比。
 
理想的北歐生活
 
Finn Juhl 在 1989 年去世之後,「Finn Juhl's house」由他的第二任妻子 Hanne Wilhelm Hansen 所持有,並幾乎絲毫未改 Finn Juhl 的設計,保留其完整樣貌。直至 Hansen 於 2003 年逝世,轉手將「Finn Juhl's house」賣給 Birgit Lyngbye Pedersen,Pedersen 曾說:「我們在Finn Juhl 之家看到了丹麥的黃金設計時期,這是一個機會將這些獨特的東西保留下來。」後來,她將「Finn Juhl's house」交由 Ordrupgaard Art Museum 營運,成為博物館的展區之一。


Finn Juhl 慵懶地坐在家中陽台,圖中的椅子即是他設計的《酋長椅》。

對於 Finn Juhl 來說,「Finn Juhl's house」是他作為建築師身兼家具設計師最佳的詮釋,對於世人來說,Finn Juhl 的理想之屋也是我們的理想之屋。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