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Anna Wintour 也退避三舍的「時尚教主」——Diana Vreeland 紀錄片即將在台上映
如果說,Coco Chanel 女士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那「永遠的時尚教主」則非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時尚界人稱 DV)莫屬了。如今,大家有機會好好了解這位時尚界的傳奇人物,因為由 DV 的孫媳婦 Lisa Immordino Vreeland 籌製的紀錄片《時尚教主─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The Eye has to travel)即將在台灣上映,透過電影、攝影、動畫、圖形、文字、聲音和音樂等豐富媒材,加上設計師 Givenchy、Anna Sui、Diane von Furstenberg 等人的受訪,將 DV 燦爛奪目的一生鉅細靡遺地用影片形式,忠實地呈現出來。
假如有牙縫,就讓牙縫成為最美的特點;
身材高的話,就穿高跟鞋盡量更高。
脖子長要現出來,別駝背;
鼻子長,就抬頭讓它成為你的特色。
盡情自曝其短,讓缺陷成為身上最美的部分!
——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1903 - 1989)
你或許會問,DV 是誰?她為什麼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舉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不是 DV 的獨到眼光,短髮名模 Twiggy 或許無法在模特兒界立於不敗之地;如果沒有 DV 的讚賞與支持,《慾望城市》女主角凱莉最愛的鞋子品牌 Manolo Blahnik 也就無緣與世人相見。
「我不只是個時尚編輯,我是獨一無二的時尚編輯!」
從小在巴黎長大的 DV,深受現代主義、新藝術、俄羅斯芭蕾舞團和高級訂製服的影響。就像她原本的姓氏「Dalziel」一樣(在蓋爾語是「我敢」的意思),DV 的一生都是在轟轟烈烈的傳奇色彩中開始與結束,而且有著超勇敢、超前衛的個人意識。好比說,她認為「女人過了 7 歲後就不能再當小公主」;10 歲時,全家移居紐約,當時父母堅持將 DV 送進私立女校就讀,但她卻只在學校待了 3 個月,因為 DV說:「人生只有一種方式夠痛快,那就是靠自己開創想過的人生。」也因此,所有關於時尚和編輯的觀念,都是她在外頭學來的。
DV 沒有美麗的外表,你甚至可以說她長得有點「其貌不揚」(至少以現今時尚圈的角度來看是如此):闊嘴、大鼻子、下垂的眼尾……,但她卻甩開對外貌的不安,烏黑秀髮、鮮紅的唇膏與指甲油外加高顴骨上重重的腮紅,打造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出眾的品味更深受紐約《Harper’s Bazaar》雜誌的青睞,從此開啟她傳奇的一生。
就現今的審美角度來看,Diana Vreeland 雖然並不美麗,但她卻利用紅色唇膏、腮紅和指甲油,為自己豎立鮮明的個人指標。Diana Vreeland 對紅色有多麼熱愛呢?除了她自家被喻為「地獄花園」的紅色客廳外,她自己也曾經說過:「我不能想像自己會對紅色厭倦,就像你不會對自己的真愛厭倦一樣。」(Photo credit:佳映娛樂)


好馬仍需要伯樂
DV 不僅會挖掘模特兒,更懂得賞識新一代設計師。
「遠見!遠見就是一切!她超有遠見的。」西班牙鞋王 Manolo Blahnik 就以一種崇敬的口吻,盛讚這位時尚教主。1970年,Manolo Blahnik造訪紐約時,將自己設計的展示給 DV 看,當時 DV 就對他設計的鞋子大為讚賞,並鼓勵他勇於發揮才能並繼續深造。Manolo Blahnik 自此後火力全開,不斷參觀製鞋工廠,而倫敦當時最知名的設計師 Ossie Clark 更採用了他打造的女鞋。自此以往,Manolo Blahnik 的事業開始走上了正軌,甚至在今日成為好萊塢女星最愛的紅地毯鞋王。這是 DV 高才卓識的例子之一。
以「Wrap Around Dress」設計(註:泛指沒有拉鏈和鈕扣,只依靠腰帶索緊衣服的包裹式洋裝或衣裙)走紅於美國時尚圈的俄國猶太裔女性設計師 Diane von Furstenberg也曾這麼形容 DV:「別人不自覺的東西她都看得出來」。雖然,這句話是在描述 DV 對模特兒的獨到鑑賞力,但用在發掘時尚界設計新星上也是絕對行得通的。1972 年時,Diane von Furstenberg同樣將自己所設計的裙子給 DV 欣賞,沒想到,DV 立刻將其中一款設計放在《Vogue》雜誌上,爾後 Diane von Furstenberg 這個同名品牌便迅速竄紅於紐約時裝界中,這位女性設計師更被形容是「繼 Coco Chanel 女士之後最具市場潛力的時裝設計師」。
關於 DV 的事蹟還有太多太多,不過,藉由《時尚教主─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The Eye has to travel)這部紀錄片,大家將有幸認識這位傳奇時尚編輯與好萊塢「羅迪歐大道風尚獎」(Rodeo Drive Walk of Style Award)得主繽紛的人生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