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設計週】設計的美麗新世界─從實驗藝術走向社會關懷 (下)
2012 年的荷蘭設計週(Dutch Design Week)展現了設計對社會及環境最深切的關懷,不管是環保再生的廢木家具、強調功能性與設計感兼具的家飾品,或是創新的實驗性材質,設計師一肩扛起改造的大任,一步步將大家的生活推向更美好的未來。此外,過去向來以本地設計為展出核心的荷蘭設計週,今年也增加了許多來自歐亞各地的展商,其中台灣有四組設計團隊也參與了這次展覽。
「前進美麗新世界!」這句挑動人心的標語小巧地被嵌在黑色背景裡,看起來那麼地小心、警覺,沒有冒險家激盪的豪情,沒有征服者過度膨脹的自我,荷蘭設計師為自己刻畫出來的新形象,像是數百年前他們造訪新大陸的清教徒祖先,勤勉而清醒,他們要為我們打造的是末日的方舟,而不是富麗宮殿裡的珍奇美物。
手工藝與本土製造
2012 荷蘭設計週宣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呼喚著全世界的設計師放下身段,回到人群之間,關懷他人與周遭的環境,認識自己做為人類必須擔負的責任。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強調手工與本土製作的 Piet Hein Eek 工作室。當歐美公司一個個關閉本土廠房,遠赴人工低廉的東歐或遠東設廠,Piet Hein Eek 卻堅持留在荷蘭以手工方式製作他的家具。當經濟寒冬迫在眉梢,人人拉緊褲袋,只敢守本不敢擴張;他卻買下 1 萬平方公尺的廠房,搭建自己的設計天堂。2 年過後,Piet Hein Eek 新公司的營運已經開始出現盈餘,執迷於材質與時光的他,巧妙地在展場裡結合粗獷不經修飾的 Piet Hein Eek 作品與二手家具,營造出超越時光的樸實情感。
左圖:Piek Hein Eek 的廢木家具被視為永續設計的先驅。(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右圖:Piek Hein Eek 的展售區結合自家產品與二手老家具,營造出特別的氣氛。(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近 20 年來,Piet Hein Eek 對本土材質與手工藝的經營與保持,啟發了許多荷蘭設計師根植本地的產銷模式;本屆設計週大使 Kiki & Joost 即仿效他的模式,在另一處前飛利浦廠房 Strijp-S 建立工作室,以手工製作的高品質家具,取代大量製造、短時間即不敷使用的低劣產品,而本土生產保障了傳統技藝的延續,避免跨國生產運輸途中浪費能源,兼具社會意義與環保精神,他的創業與設計理念因此被視為荷蘭設計的最佳代表之一,是荷蘭設計週不可錯過的參訪地點。
環保意識與永續生產
Piet Hein Eek 的作品樸實一如其人,通常沒有作品名稱,凳子就叫凳子、桌子就是桌子。透明與誠實是他最重要的特質,推陳出新的模式對他來說沒有意義,一個意念的長續發展才是王道。以廢木家具(scrap wood furniture)聞名的 Piet Hein Eek 被推舉為永續生產的先驅,新作《99.12%盒子》更進一步發展廢木系列的概念,用同一塊木頭做切割,第一個盒子挖出來的廢材做成第二個盒子,直到做出 6 個盒子,只有不到 1%的廢材。「不浪費」與「回收利用」成為他創作概念的一體兩面。
恩荷芬設計學院學生 Wonmin Park 的樹脂作品《非—聚焦》比美玻璃工藝。(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在荷蘭這樣愛好自然的國家裡,自然不乏後進與 Piet Hein Eek 一同追尋永續生產的無限可能。除了廢物利用,荷蘭設計師也致力於尋找新的、更便宜、更持久環保的材料, Jaenah Jung的作品《復合之後》(After the Reconciliation),紙板做的桌子更輕更具玩性;Aan Tafel《餐桌上》一根螺絲鎖起的組合木椅讓碎木也登得上檯面;Wonmin Park 樹脂灌模的沙發桌《非—聚焦》(unfocused)美感直逼玻璃工藝......,對新材質的思考創造出新的設計語言,更顯示出荷蘭設計師的實驗精神在危機時代的重要性。
左圖:恩荷芬設計學院學生 Jaenah Jung 的作品《復合之後》。(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右圖:Aan Tafel《餐桌上》的木椅只用一根螺絲固定,拆開螺絲整張椅子就可以分解成數十根大小木塊。(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五感設計
非常「荷蘭」的荷蘭設計週,今年也難得地與 2 個國家合作,其中一個是在荷蘭有大量移民、貿易關係緊密的土耳其。另一個就是我們台灣,荷蘭設計週裡的「台北 24 小時」設計展(24hr + Taipei),從食衣住行的生活面出發,讓荷蘭人從五感裡體驗台灣的豐富庶民文化。
一張大圓桌讓人懷想台灣喜宴「辦桌」的傳統,桌旁陳列的各式設計椅,更是各具特色,有深受西方人喜愛的竹椅─清庭的《竹劍》,也有麗滋小餅乾造型的回收木凳子—吳宜紋《記憶的滋味》,以及古早味的 Domo 工作室《豆腐椅》,如左圖。然而說到台式國民外交,當然還是少不了台灣美食,這次推出珍珠奶茶做為代表,讓恩荷芬市長 Rob van Gijzel 也讚不絕口,4 月份才剛率團到台灣參訪的 Rob van Gijzel 顯然從台灣學了不少撇步,在本屆荷蘭設計週裡加入夜間的美食活動,讓人不禁聯想到台灣的夜市,畢竟要讓設計真正「有感」,還是嘴裡嚐過最真實!
荷蘭人向來重視健康飲食與新鮮食材,有機食品在市場的佔有率早已領先歐洲,此番在設計週中引入飲食設計,自然也特別重視生機飲食,不光是果汁三明治採用有機食材,連桌上的盆栽都是有機香料,Koppert Cress《摘&嚐》(Pluk & Proef)任你採擷品嚐。此外,食器也是飲食文化相當重要的一環。幾世紀前荷蘭人偷了中國瓷技術,創造出舉世聞名的台夫特藍瓷,數百年後 Scholten & Baijings 為日本 Arita 設計的彩瓷系列(Colour Porselein),晶瑩剔透的潔淨美感伴隨著輕巧圓潤的手感,令人愛不釋手,模仿本來就是創造的第一步啊!
左圖:Koppert Cress 的〈摘&嚐〉邀請你一起玩味香料。(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右圖:Scholten & Baijings 為日本 Arita 設計的彩瓷系列贏得本年度的荷蘭設計獎最佳產品獎與最受歡迎獎。(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文化符號與國際性設計語言
荷蘭設計少見刻板的文化語言,沒有風車沒有木鞋,只有設計師的強烈實驗風格標示出荷蘭的特殊民族性。今年台灣展場 4 組受邀參展的設計團隊周育潤、鄒家豪、22 Design 與吳協衡設計,不僅激盪出對台灣文化符號的不同詮釋,也對照出兩國設計語言的異同。曾多次受到德國紅點設計大賽(Red Dot)青睞的周育潤帶來他 2008 年在巴黎家飾展大受歡迎的竹凳作品,新作《泡泡沙發》雇用弱勢外籍新娘,教導她們編織竹球賺取工資,並藉此延續逐漸衰頹的編竹技術,不僅可以復興傳統產業,更深具社會意識。也有台灣設計師將文化符號轉成國際性的設計語言,鄒家豪的海報《宜蘭》將「夢」字化做龜山島上沈思雋念的一張臉,即便不識中文的西方人也辨識得出他影像語言裡平靜的哀愁。
有時貌似具「台灣特色」的作品,其實有可能來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啟發,如 22 Design 的游聲堯以水泥為材質,製作鐘錶、文具與配件產品,參觀的人們以為他的作品是對台北水泥城市的致敬/批判,但他卻表示此作的靈感來源是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作品。總結來說,台灣設計師的作品雖然仍從台灣/東方文化與材質出發,追求的卻是跨文化的設計語言,因此也遠比過度強調東方視覺符號的作品,更能打進西方觀眾的心裡。
回到桃花源
在這個石化資源萎縮、經濟衰退的時代,荷蘭設計師一腳跨進的新世界,似乎比較像是遺留在過往的桃花源。從跨國大量生產到本土手工製造,從高價的設計師商品回歸到消費者的日常驚喜,誰說只有進步會帶來快樂?回頭一看,原來我們身邊就充滿了荷蘭式的小幸福。
手工藝與本土製造
2012 荷蘭設計週宣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呼喚著全世界的設計師放下身段,回到人群之間,關懷他人與周遭的環境,認識自己做為人類必須擔負的責任。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強調手工與本土製作的 Piet Hein Eek 工作室。當歐美公司一個個關閉本土廠房,遠赴人工低廉的東歐或遠東設廠,Piet Hein Eek 卻堅持留在荷蘭以手工方式製作他的家具。當經濟寒冬迫在眉梢,人人拉緊褲袋,只敢守本不敢擴張;他卻買下 1 萬平方公尺的廠房,搭建自己的設計天堂。2 年過後,Piet Hein Eek 新公司的營運已經開始出現盈餘,執迷於材質與時光的他,巧妙地在展場裡結合粗獷不經修飾的 Piet Hein Eek 作品與二手家具,營造出超越時光的樸實情感。
左圖:Piek Hein Eek 的廢木家具被視為永續設計的先驅。(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右圖:Piek Hein Eek 的展售區結合自家產品與二手老家具,營造出特別的氣氛。(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近 20 年來,Piet Hein Eek 對本土材質與手工藝的經營與保持,啟發了許多荷蘭設計師根植本地的產銷模式;本屆設計週大使 Kiki & Joost 即仿效他的模式,在另一處前飛利浦廠房 Strijp-S 建立工作室,以手工製作的高品質家具,取代大量製造、短時間即不敷使用的低劣產品,而本土生產保障了傳統技藝的延續,避免跨國生產運輸途中浪費能源,兼具社會意義與環保精神,他的創業與設計理念因此被視為荷蘭設計的最佳代表之一,是荷蘭設計週不可錯過的參訪地點。
環保意識與永續生產
Piet Hein Eek 的作品樸實一如其人,通常沒有作品名稱,凳子就叫凳子、桌子就是桌子。透明與誠實是他最重要的特質,推陳出新的模式對他來說沒有意義,一個意念的長續發展才是王道。以廢木家具(scrap wood furniture)聞名的 Piet Hein Eek 被推舉為永續生產的先驅,新作《99.12%盒子》更進一步發展廢木系列的概念,用同一塊木頭做切割,第一個盒子挖出來的廢材做成第二個盒子,直到做出 6 個盒子,只有不到 1%的廢材。「不浪費」與「回收利用」成為他創作概念的一體兩面。
恩荷芬設計學院學生 Wonmin Park 的樹脂作品《非—聚焦》比美玻璃工藝。(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在荷蘭這樣愛好自然的國家裡,自然不乏後進與 Piet Hein Eek 一同追尋永續生產的無限可能。除了廢物利用,荷蘭設計師也致力於尋找新的、更便宜、更持久環保的材料, Jaenah Jung的作品《復合之後》(After the Reconciliation),紙板做的桌子更輕更具玩性;Aan Tafel《餐桌上》一根螺絲鎖起的組合木椅讓碎木也登得上檯面;Wonmin Park 樹脂灌模的沙發桌《非—聚焦》(unfocused)美感直逼玻璃工藝......,對新材質的思考創造出新的設計語言,更顯示出荷蘭設計師的實驗精神在危機時代的重要性。
左圖:恩荷芬設計學院學生 Jaenah Jung 的作品《復合之後》。(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右圖:Aan Tafel《餐桌上》的木椅只用一根螺絲固定,拆開螺絲整張椅子就可以分解成數十根大小木塊。(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五感設計
非常「荷蘭」的荷蘭設計週,今年也難得地與 2 個國家合作,其中一個是在荷蘭有大量移民、貿易關係緊密的土耳其。另一個就是我們台灣,荷蘭設計週裡的「台北 24 小時」設計展(24hr + Taipei),從食衣住行的生活面出發,讓荷蘭人從五感裡體驗台灣的豐富庶民文化。
一張大圓桌讓人懷想台灣喜宴「辦桌」的傳統,桌旁陳列的各式設計椅,更是各具特色,有深受西方人喜愛的竹椅─清庭的《竹劍》,也有麗滋小餅乾造型的回收木凳子—吳宜紋《記憶的滋味》,以及古早味的 Domo 工作室《豆腐椅》,如左圖。然而說到台式國民外交,當然還是少不了台灣美食,這次推出珍珠奶茶做為代表,讓恩荷芬市長 Rob van Gijzel 也讚不絕口,4 月份才剛率團到台灣參訪的 Rob van Gijzel 顯然從台灣學了不少撇步,在本屆荷蘭設計週裡加入夜間的美食活動,讓人不禁聯想到台灣的夜市,畢竟要讓設計真正「有感」,還是嘴裡嚐過最真實!
荷蘭人向來重視健康飲食與新鮮食材,有機食品在市場的佔有率早已領先歐洲,此番在設計週中引入飲食設計,自然也特別重視生機飲食,不光是果汁三明治採用有機食材,連桌上的盆栽都是有機香料,Koppert Cress《摘&嚐》(Pluk & Proef)任你採擷品嚐。此外,食器也是飲食文化相當重要的一環。幾世紀前荷蘭人偷了中國瓷技術,創造出舉世聞名的台夫特藍瓷,數百年後 Scholten & Baijings 為日本 Arita 設計的彩瓷系列(Colour Porselein),晶瑩剔透的潔淨美感伴隨著輕巧圓潤的手感,令人愛不釋手,模仿本來就是創造的第一步啊!
左圖:Koppert Cress 的〈摘&嚐〉邀請你一起玩味香料。(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右圖:Scholten & Baijings 為日本 Arita 設計的彩瓷系列贏得本年度的荷蘭設計獎最佳產品獎與最受歡迎獎。(Photographs by Agnes Poe)
文化符號與國際性設計語言
荷蘭設計少見刻板的文化語言,沒有風車沒有木鞋,只有設計師的強烈實驗風格標示出荷蘭的特殊民族性。今年台灣展場 4 組受邀參展的設計團隊周育潤、鄒家豪、22 Design 與吳協衡設計,不僅激盪出對台灣文化符號的不同詮釋,也對照出兩國設計語言的異同。曾多次受到德國紅點設計大賽(Red Dot)青睞的周育潤帶來他 2008 年在巴黎家飾展大受歡迎的竹凳作品,新作《泡泡沙發》雇用弱勢外籍新娘,教導她們編織竹球賺取工資,並藉此延續逐漸衰頹的編竹技術,不僅可以復興傳統產業,更深具社會意識。也有台灣設計師將文化符號轉成國際性的設計語言,鄒家豪的海報《宜蘭》將「夢」字化做龜山島上沈思雋念的一張臉,即便不識中文的西方人也辨識得出他影像語言裡平靜的哀愁。
有時貌似具「台灣特色」的作品,其實有可能來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啟發,如 22 Design 的游聲堯以水泥為材質,製作鐘錶、文具與配件產品,參觀的人們以為他的作品是對台北水泥城市的致敬/批判,但他卻表示此作的靈感來源是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作品。總結來說,台灣設計師的作品雖然仍從台灣/東方文化與材質出發,追求的卻是跨文化的設計語言,因此也遠比過度強調東方視覺符號的作品,更能打進西方觀眾的心裡。
回到桃花源
在這個石化資源萎縮、經濟衰退的時代,荷蘭設計師一腳跨進的新世界,似乎比較像是遺留在過往的桃花源。從跨國大量生產到本土手工製造,從高價的設計師商品回歸到消費者的日常驚喜,誰說只有進步會帶來快樂?回頭一看,原來我們身邊就充滿了荷蘭式的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