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努力走向未來,未來卻在考古中呈現─綜觀2012台北美術獎
滲水的美術館、雲層壟罩的建築、末日災變組合屋、日常細瑣危機、八哥鼓譟、工作史臨時工盧皆得先生現場駐守……,這是至今已舉辦12屆的「台北美術獎」,本屆首獎由周育正獲得,並同時選出5位優選獎及7位入選獎,作品多以複合媒材呈現,涵括平面繪畫、攝影、雕塑、影音複合裝置等,看似由眾創作者各自表述的得獎展覽,卻又似有若無地有著某種奇特的連結。本展目前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1樓展出。
甫一走進「2012台北美術獎」展場,讓人不禁想起著名科幻小說《海柏利昂》那複雜且宛如百科全書式的敘事結構。在小說中,朝聖者為了打發時間,每個人開始敘述自己的經歷,每段經歷都是敘述者未解的生命命題,經歷互相交疊成龐大的世界觀,宛若獨立於海洋的島嶼橫跨不同時空,相互影響卻又不爭奪彼此的敘事主權。
而「2012台北美術獎」的觀眾必然也會得到相同的感受,13位藝術家儘管各自表述,卻在北美館地下展間發展出「未來考古」的氛圍。如要一言以蔽之本屆台北美術獎,可以說這些作品都像是「站在已然的未來」,回首望向那些我們「期待卻落空的未來」。換句話說,以「2012台北美術獎」作品群所形構的展場空間,是個回應「過去的未來」的科幻空間。
或許2012年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個體,異常趨近同質的年份,才會使「2012台北美術獎」比起其他年份的台北美術獎更要暴露出台灣社會的智識結構,揭示其不能停止於期待某個末日或更新的未來,然而在預設落空後仍重新預設一個期待,陷入永劫回歸的結構中。我們可以從作品的陳設與展場設計中,得到這種智識結構的部份提示。展場設計出一條單一路徑的半開放動線,這可能是處理這些各自表述的作品的一種做法,可以發現展場動線越往出口處越是趨向開放形式的空間。
黃彥超的《電訊.被動體》(右圖)在過於明亮的展場中,呈現知覺再現,以錄像、裝置及平面形式混合展演,將神經與電路拼裝系統的差異空間,製作出身體內的形象。這種形象無法解讀,但觀眾可以理解這種形象的存在;這與陳雲的《你和我說要到那裡》(下圖)有著一表一裡的差異。陳雲描繪出一種混合經驗與記憶的現實世界,尋找日常生活中與過去經驗的相似物,拼湊出另一個私有的世界觀,而觀眾則是憑藉作品所產生的裝置性空間語言,從藝術家的公共化的私有世界觀勾引出另一個私有世界。
單就作品本身,可以看到台灣的歷史脈絡,但將作品至於展間與其他作品互相對應,就可以看出語言問題展現出更宏大的後殖民概念。依展區動線移動到最後,就會看到首獎作品,周育正的《工作史-盧皆得》 (下圖)為「2012台北美術獎」做出一定的結尾,相較於其他作品談論較抽象且龐大的議題,從個體出發,檢驗關係美學,並從作品中置入生命政治的觀點。
而「2012台北美術獎」的觀眾必然也會得到相同的感受,13位藝術家儘管各自表述,卻在北美館地下展間發展出「未來考古」的氛圍。如要一言以蔽之本屆台北美術獎,可以說這些作品都像是「站在已然的未來」,回首望向那些我們「期待卻落空的未來」。換句話說,以「2012台北美術獎」作品群所形構的展場空間,是個回應「過去的未來」的科幻空間。
本屆入選獎李欣哲《雲層籠罩的景觀》拍攝日常生活熟悉的立面建築。
或許2012年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個體,異常趨近同質的年份,才會使「2012台北美術獎」比起其他年份的台北美術獎更要暴露出台灣社會的智識結構,揭示其不能停止於期待某個末日或更新的未來,然而在預設落空後仍重新預設一個期待,陷入永劫回歸的結構中。我們可以從作品的陳設與展場設計中,得到這種智識結構的部份提示。展場設計出一條單一路徑的半開放動線,這可能是處理這些各自表述的作品的一種做法,可以發現展場動線越往出口處越是趨向開放形式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