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荷蘭設計】6分鐘看懂荷蘭設計!瞧瞧荷蘭設計師的迷你紀錄片Dutch Profiles
設計迷除了腳勤看設計展、認真閱讀設計雜誌、存錢添購設計產品、並積極參與設計講座之外,難道沒有更省錢又省力的方式在茫茫網海中涉獵設計資訊嗎?
那就有勞諸位設計迷們動動你們的手指頭,直接線上觀看荷蘭設計紀錄片 Dutch Profiles 吧!該系列影片以6分鐘一集的長度重點介紹 Marcel Wanders、Piet Hein Eek、Maarten Baas等知名荷蘭設計師的作品脈絡、思考方式與工作流程,其資訊量不但輕薄短小適於咀嚼,更是深入荷蘭設計的入門選擇。那麼,現在就先借 6 分鐘給 MOT/TIMES 吧!我們帶你進入荷蘭設計圈的所見所聞。
那就有勞諸位設計迷們動動你們的手指頭,直接線上觀看荷蘭設計紀錄片 Dutch Profiles 吧!該系列影片以6分鐘一集的長度重點介紹 Marcel Wanders、Piet Hein Eek、Maarten Baas等知名荷蘭設計師的作品脈絡、思考方式與工作流程,其資訊量不但輕薄短小適於咀嚼,更是深入荷蘭設計的入門選擇。那麼,現在就先借 6 分鐘給 MOT/TIMES 吧!我們帶你進入荷蘭設計圈的所見所聞。
有別於上次 Design Column 以設計或藝術作品為策展主軸,這次筆者提供另一個以荷蘭設計師為主軸、並以迷你紀錄片的形式,深度了解荷蘭設計的資訊入口── Dutch Profiles。
Dutch Profiles 是由 96 集長度約 6 分鐘的迷你紀錄片所組成的「數位展覽」,採訪對象包括建築、時尚、產品與平面幾個領域中的荷蘭設計師。而 6 分鐘一集的長度,恰好是適於吞嚥的資訊尺寸,也或許是介紹以概念為強項、並需要時間細細咀嚼荷蘭設計的最好選擇。
也因為是以數位展覽為企劃動機,Dutch Profiles 同時曝光於各大影音串流平台,不論是最普遍的 Youtube,設計圈愛用的 Vimeo,甚至在土豆網上也有以「荷兰设计掠影」作為中文譯名、並搭配中文字幕的版本。
Dutch Profiles 是一系列以荷蘭設計師為主題的迷你紀錄片,並介紹不同設計師的作品脈絡、思考方式與工作流程。(Photo/ Video credit:Dutch Profiles)
而最適合介紹荷蘭設計的第一則推薦影片,無非是素有「定義荷蘭設計」的前衛設計公司 Droog。
《Droog Design》紀錄片先簡介了 Droog 在 90 年代於米蘭家具展發跡的故事,也提到了 Droog 對於概念的重視,例如設計並不一定只能著重產品的功能面,也可以是一種態度的宣示。
一群年輕荷蘭設計師以 Droog 為名,在米蘭家具展發表了一系列嚴肅且幽默,並與社會現況息息相關的作品。在那個年代,Droog 幾乎同義於荷蘭設計。(Video credit:Dutch Profiles)
Droog 的設計並不完全著重於物品的功能性,有時更接近態度的宣示。上圖的家具作品《Chest of Drawers》,一方面是設計師 Tejo Remy 對於消費主義製造了太多物品的控訴,一方面也帶出設計師個人「設計也可以很即興」的設計態度。(Photo credit:Dutch Design)
不過既然提到了 Droog,那就不能不認識品牌創辦人之一的 Gijs Bakker。
《Gijs Bakker》紀錄片貫穿了 Gijs Bakker 的幾個不同時期,包括他早期作為前衛珠寶設計師的經歷、以及他為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後文簡稱DAE)設計碩士課程的時期。最後,影片則是提到了2011年他與台灣設設計團隊 Yii 的合作過程。
作為前衛珠寶設計師的 Gijs Bakker,其設計思維在於「拒絕使用貴金屬作裝飾,而是透過抽象的表現形式,探索人與物件之間的關係。」上圖為 Gijs Bakker 的珠寶作品《Stovepipe Necklace》。(Photo credit:Dutch Profiles)
Gijs Bakker 在設計DAE 碩士課程時,避免向學生灌輸「這就是我們定義的設計」的官方標準,而是著重在如何幫助學生找回被後天教育掩蓋的個體獨特價值。(Video credit:Dutch Profiles)
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攜手催生的工藝品牌「Yii」,曾邀請Droog設計創辦人 Gijs Bakker 擔任創意總監。(Photo credit:Dutch Profiles)
除了知名設計師之外,Dutch Profiles 也介紹不少新銳設計師,譬如說因為一頭豬而成名的荷蘭設計師 Christien Meindertsma。
Christien Meindertsma 不僅是一位產品設計師,也擅長於說故事。她花了三年時間追蹤編號 05049 的荷蘭豬,並用說故事的方式記錄一頭豬如何替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貢獻,舉凡彈藥、藥品、相紙、心臟瓣膜、煞車、口香糖、煞車、化妝品…等物品,其原物料的來源都起始於一頭豬。
紀錄片中,觀眾可以理解 Christien Meindertsma 如何透過設計,讓現代工業社會中的人們理解產品的生產過程。(Photo credit:Christien Meindertsma;Video credit:Dutch Profiles)
精采的採訪記錄絕對不只上面推薦的那 3 集,剩下的 93 集都有引人入勝之處。若是對 Dutch Profiles 紀錄片系列有興趣,或許可以好好安排個週末午後,恣意忘情於荷蘭設計師們所見所思的世界。
Dutch Profiles 是由 96 集長度約 6 分鐘的迷你紀錄片所組成的「數位展覽」,採訪對象包括建築、時尚、產品與平面幾個領域中的荷蘭設計師。而 6 分鐘一集的長度,恰好是適於吞嚥的資訊尺寸,也或許是介紹以概念為強項、並需要時間細細咀嚼荷蘭設計的最好選擇。
也因為是以數位展覽為企劃動機,Dutch Profiles 同時曝光於各大影音串流平台,不論是最普遍的 Youtube,設計圈愛用的 Vimeo,甚至在土豆網上也有以「荷兰设计掠影」作為中文譯名、並搭配中文字幕的版本。
Dutch Profiles 是一系列以荷蘭設計師為主題的迷你紀錄片,並介紹不同設計師的作品脈絡、思考方式與工作流程。(Photo/ Video credit:Dutch Profiles)
而最適合介紹荷蘭設計的第一則推薦影片,無非是素有「定義荷蘭設計」的前衛設計公司 Droog。
《Droog Design》紀錄片先簡介了 Droog 在 90 年代於米蘭家具展發跡的故事,也提到了 Droog 對於概念的重視,例如設計並不一定只能著重產品的功能面,也可以是一種態度的宣示。
一群年輕荷蘭設計師以 Droog 為名,在米蘭家具展發表了一系列嚴肅且幽默,並與社會現況息息相關的作品。在那個年代,Droog 幾乎同義於荷蘭設計。(Video credit:Dutch Profiles)
Droog 的設計並不完全著重於物品的功能性,有時更接近態度的宣示。上圖的家具作品《Chest of Drawers》,一方面是設計師 Tejo Remy 對於消費主義製造了太多物品的控訴,一方面也帶出設計師個人「設計也可以很即興」的設計態度。(Photo credit:Dutch Design)
不過既然提到了 Droog,那就不能不認識品牌創辦人之一的 Gijs Bakker。
《Gijs Bakker》紀錄片貫穿了 Gijs Bakker 的幾個不同時期,包括他早期作為前衛珠寶設計師的經歷、以及他為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後文簡稱DAE)設計碩士課程的時期。最後,影片則是提到了2011年他與台灣設設計團隊 Yii 的合作過程。
作為前衛珠寶設計師的 Gijs Bakker,其設計思維在於「拒絕使用貴金屬作裝飾,而是透過抽象的表現形式,探索人與物件之間的關係。」上圖為 Gijs Bakker 的珠寶作品《Stovepipe Necklace》。(Photo credit:Dutch Profiles)
Gijs Bakker 在設計DAE 碩士課程時,避免向學生灌輸「這就是我們定義的設計」的官方標準,而是著重在如何幫助學生找回被後天教育掩蓋的個體獨特價值。(Video credit:Dutch Profiles)
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攜手催生的工藝品牌「Yii」,曾邀請Droog設計創辦人 Gijs Bakker 擔任創意總監。(Photo credit:Dutch Profiles)
除了知名設計師之外,Dutch Profiles 也介紹不少新銳設計師,譬如說因為一頭豬而成名的荷蘭設計師 Christien Meindertsma。
Christien Meindertsma 不僅是一位產品設計師,也擅長於說故事。她花了三年時間追蹤編號 05049 的荷蘭豬,並用說故事的方式記錄一頭豬如何替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貢獻,舉凡彈藥、藥品、相紙、心臟瓣膜、煞車、口香糖、煞車、化妝品…等物品,其原物料的來源都起始於一頭豬。
紀錄片中,觀眾可以理解 Christien Meindertsma 如何透過設計,讓現代工業社會中的人們理解產品的生產過程。(Photo credit:Christien Meindertsma;Video credit:Dutch Profiles)
精采的採訪記錄絕對不只上面推薦的那 3 集,剩下的 93 集都有引人入勝之處。若是對 Dutch Profiles 紀錄片系列有興趣,或許可以好好安排個週末午後,恣意忘情於荷蘭設計師們所見所思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