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當電影遇上建築和藝術】跟著鏡頭,走入建築大師庫哈斯、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光的藝術家Olafur Eliasson的內心世界,在紛亂中找到心之所向

赫曼.赫塞在《流浪者之歌》中寫道「大多數的人就像是落葉一樣,在空中隨風飄蕩、翻飛、蕩漾,最後落到地上。一小部分的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在一定的途徑上走,任何風都吹不到他們,在他們的內心中有自己的引導者和方向。」

 

在世界慌亂的時刻,人類組織起的資本體系遇到瓶頸,當你開始在家工作、甚至被迫停止上班上課,也給了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機會。回望過去的日子,你是落葉?還是星星?

 

這次我們從 Giloo 紀實影音、Netflix 為大家精選 3 部經典紀錄片:《癲狂建築:庫哈斯》、《瑪莉娜:巴西幻之旅》、抽象:設計的藝術 2《 奧拉佛·艾里亞森:藝術的設計》看看這些設計、藝術大師如何面對紛亂的外在世界,毅然堅持追尋心之所向、表達自我。
《癲狂建築:庫哈斯》Koolhaas 之子親掌鏡頭,發現大師的沈著與狂想
 

在日常裡,你有發現空間如何影響你的感知與心情?什麼是一個好的建築空間?建築空間的人又是怎麼生活的?
 
羅列榮獲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大師 Rem Koolhaas 歷年來的作品,也許你會覺得他就是個大膽的藝術家;或從記者與他對談的過程,也許你會覺得他相當有距離感、似是遙不可及的人,但他其實不只如此。

 (Photo Credit:Giloo 提供)
 
Koolhaas 從創立 OMA,吸納時代丟出的混亂,不斷調整工作與思維模式,到出版《癲狂紐約》以反烏托邦的角度來看當代紐約的城市魅力,至提出向鄉村學習的可能性。

時至今日不斷推出帶來顛覆性的作品,大膽與變化只是他的一種面相,這部由 Koolhaas 兒子近距離拍攝導演的《癲狂建築:庫哈斯》,讓我們看見厭惡形式、不斷變化的他,如何在成名後調適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癲狂設計背後沈著縝密的一面。
 (Photo Credit:Giloo 提供)
 
《瑪莉娜:巴西幻之旅》探訪巴西巫醫、靈媒的旅程,帶你走入魔幻寫實般的世界


 
被譽為行為藝術教母的 Marina Abramovic,她的生活本身就是藝術。從冷戰時期至全球化的今日,不斷透過自己的身體作為藝術媒介揭露人性,無論是麻醉自己令人擺佈的《Rhythm 0》,或曾經於 MoMA 展出的《凝視瑪莉娜》,她的作品總促使人面對自己內心不安之處。
 
以身體理解世界的肉體疼痛是藝術,然而面對感情帶來的心靈痛楚卻使她久久無以撫平,《瑪莉娜:巴西幻之旅》是 Marina 為了治癒內在,而走訪巴西七座城鎮,與當地傳承部落古老療法的人、具特殊能力靈媒接觸的故事。這趟旅程的拍攝雖看得出經過安排,但過程中 Marina 又再一次將自己做為藝術,完全交出肉體與心靈。

 (Photo Credit:Giloo 提供)

她喝下當地巫醫調製的「死藤水」而痛苦哀號、不受控制的上吐下瀉;在叢林裡赤身抹上泥土,使盡全力卻難以壓破在自然療法中代表阻礙的「雞蛋」。我們看見她內外交雜的痛楚,只為了追尋靈性與藝術的解放,有如走入一段超現實的迷幻世界。

影片連結:Giloo 紀實影音《瑪莉娜:巴西幻之旅》
 (Photo Credit:Giloo 提供) 

抽象:設計的藝術 season 2《 奧拉佛·艾里亞森:藝術的設計》
 

 
Olafur Eliasson 是丹麥/冰島的燈光藝術家,擅長以光線與空間與觀者產生對話,近期更曾在倫敦 Tate Modern 展出 Olafur Eliasson: In real life,將自然元素結合不同光線效果,各種身歷其境式的裝置都讓人印象深刻!

這部片一開始就讓你覺得很不一樣,它不是單向敘事的紀錄片,而是一如他曾展出的互動式體驗作品,希望能直接與你產生連結。你會聽見 Olafur Eliasson 請你關上燈、將螢幕當作唯一的光源,把視線移到你周遭環境,感受不同顏色的光帶給你什麼樣的覺知。透過光線,他也讓人不自覺提問:我們所看見的都是真的嗎?


(Photo Credit:Netflix 提供)

影片同時也記錄了 Olafur Eliasson 的創作歷程,他的作品有時無關美醜,比如他曾將格陵蘭北冰洋的融冰硬生生的放在廣場上,讓人們親自摸到、看著它溶成水攤,透過建立接觸橋樑,希望人們真正意識到全球暖化的問題。對他來說,一個藝術家真正該在乎的並不是「怎麼做」,而是「為何這麼做」。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