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李盛弘專欄—我在MIT上設計課】「疫」外收穫—從4大設計組織平台洞見世界潮流的趨勢轉變與機會

大約在今年三月中COVID-19疫情爆發後麻省理工(MIT)迅速改變了教學政策,將剩下的課程皆調整為線上授課。我原先在實驗室的工作也改為線上作業。於是我離開了校園前往New Jersey和家人同住。即使有一半的學期時間是線上授課,五月中我還是順利完成了在MIT的第二個學期。假日邊瀏覽這學期在電腦硬碟內的設計資料、作品,邊將這些與每天看到與COVID-19疫情相關的新聞和網路資料做連結,並觀察到設計領域的變化,促使我寫下一些和設計平台相關的想法。


在疫情肆虐時,多數設計平台伴隨疫情的發展做出了相應的改變,無論是徵稿主題、設計作品的呈現形式與內容,還是作品的參與程度、社會影響力等都有許多調整。一些國際設計平台與組織像是Global Grad Show (GGS)、世界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 WDO)、Open IDEO、國際設計大獎(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IDA)等也提供了新的競賽機會與獎金,讓設計師能集思廣益透過創意去解決與疫情相關的設計挑戰。

 

因此,對設計有興趣的普羅大眾與設計師對設計平台的需求性(purpose)開始出現本質上的改變,而對設計平台的依附性(dependency)亦日趨重要,並產生了設計平台結構上與商業模式的巨大改變。我也開始思考著設計平台在面對充滿未知挑戰下,所將經歷不同階段的轉變,以及產生的潛在機會。
洞察1:設計平台的需求性(purpose)

傳統上人們與設計師對於設計平台的認知是建構在設計平台可以提供一個展現設計能力並獲得獎項與成就感的舞台,例如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德國iF獎或是美國國際設計大獎(Internation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 IDEA)。

然而在面對COVID-19疫情,設計平台的需求性從主動提供設計師一個得獎與設計的舞台,逐漸被迫轉變成一個更具有機性(dynamic)與包容性(inclusive)的設計平台,並在面對一些國際性議題與具社會影響力的主題時,能夠產生更多的正面力量。

雖然多數的設計平台已具有社會影響力(design for social impact category)的獎項與空間,但更多是設計平台制式化地給予設計師獎勵和設計作品的肯定。而這次因應COVID-19疫情,國際設計大獎(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IDA)特別提供高額獎金(COVID-19 Design Innovation Grant),並分別針對四個設計組別(工業與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建築與空間設計、時尚與服裝設計)徵稿,就是希望能透過全世界設計師之力一同解決問題。
 

國際設計大獎 IDA(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IDA)徵集設計作品頁面。( Photo Credit:IDA)

因此未來對於設計平台的需求與期望,不會再只局限於分享好的設計作品、推廣設計公司、幫助客戶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未來的設計平台將會更廣泛的反應當下大環境的市場需求、關注全球化議題、推動社會性議題等等,並以此體現設計平台應該具備的社會責任。
 
創建一個好的設計平台如同設計一件好的產品,如何能將目標用戶的痛點(pain points)滿足後,進而創造出另一個未被發掘的用戶需求層次,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議題。
 
多數設計平台的目標用戶為設計師、設計團隊或是與設計相關的團體,但藉由此次疫情,可以反思設計平台是否還有其他潛在的目標族群,或是和設計沒有直接相關的社群團體。對於設計平台而言,能吸引更多元的目標用戶,也代表著設計平台所關注的議題是否更為多元與複雜,例如: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為年長者的設計主題等。設計平台的需求性將會從典型產品設計維度評鑑的標準「人的需求(people’s desirability)、科技可行性(feasibility)、商業價值(business viability)」拓展並上升至社會關懷層面。
 
洞察2:設計平台的依附性(dependency)
 
設計平台的依附性是指平台推廣的項目主題是否與政府、企業或和公司合作,其所提供的機會與項目是否具有強烈的商業動機或目的性(purpose),例如open IDEO會和一些公司合作,透過網路上廣大社群腦力激盪的機會創造出許多設計點子,再逐步篩選,將點子轉換成具有商業價值的設計概念和具體模型。
 
Global Grad Show (GGS)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GGS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平台,2015年由杜拜藝術中心(Art Dubai Group)發起並與政府部門和企業合作,期望搭建設計、科學、科技和工程四個領域的橋梁,將好的點子與團隊結合加速器(accelerator)服務,幫助實現學生們的創意發想。除了舉辦一年一度的GGS設計展外,也舉辦設計研討會、設計企業家課程等。

GGS針對此次疫情,也開闢了以COVID-19為主的設計挑戰,並徵集來自全球40個國家、125所學校,並在390件設計作品中,選取30件與COVID-19主題契合且具有投資潛力的作品,並在進行第二輪的線上訪談後篩選出優勝名單,而最終優勝者不只可以獲取獎學金、與設計加速器合作,也能將設計提案孵化與優化。
 
我和麻省理工(MIT)建築系學生朱子媛一同合作的概念設計作品Fresh Tracker,也幸運地入圍GGS前30名的決選名單中,同時也獲得CNN Style專欄報導。Fresh Tracker的設計概念是「如何系統性地追蹤食物來源、適合用量、保存期限、儲藏環境、食品成分等信息,並讓消費者在安全、衛生的飲食狀況下,同時減低食物與食材的浪費。」因為在COVID-19疫情的特殊與警急狀況下,食品安全更顯重要。

Global Grad Show (GGS) 在徵集全球學生作品的網頁。( Photo Credit:GGS)
 
概念設計作品Fresh Tracker入圍今年Global Grad Show (GGS)全球前三十名決選名單。( Photo Credit:CNN Style)
 
事實上,人們與設計師們對設計平台的需求性與目的性日趨複雜,而設計平台本身要單靠一己之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吸引目光、發揮其影響力,其實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設計平台如何建立起與政府、企業組織的互利共生關係?如何扮演好平台的角色?在現有的環境下被重新定義?美國工業設計協會(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的例子回答了上述問題。IDSA特別根據COVID-19的疫情搭建了一個專屬的活動頁面,內容除了提供自身平台的資源外,也推薦了其他相關設計平台、政府與企業的訊息、活動,包含一些線上軟體資源、徵才、設計競賽、研討會等。因為設計平台作為大環境架構下的系統,資訊整合也是一種依附性的表現。

 
美國工業設計協會(IDSA)針對COVID-19所搭建的資訊整合網頁。(Photo Credit:IDSA)
 
洞察3:設計平台的未來展望
 
對於設計平台的概念人們與設計師們已逐漸從狹義鎖定單個設計領域的推廣、肯定,延伸到廣義設計平台所能帶給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世界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WDO)充分展現出廣義上設計平台所能發揮的積極力量。WDO對於COVID-19疫情,亦根據個人作品集、參與動機、工作經驗與專長,甄選出一批菁英青年設計師團隊(Young Designers Circle team),並讓資深設計師帶領青年設計團隊,採取全球分工協作的方式,一同探討、解決、篩選出與COVID-19相關的社會議題與設計挑戰。

新一代設計平台即將破蛹而出
 
因此,關於多數設計平台的下一步,不會只是平台的發起者或維護者單方面的責任。參與的設計師、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對設計有興趣的學生族群、甚至一般大眾都有參與維護的責任。而設計平台所邀請與組建的專家們也應當具備更多元的背景,因為設計平台所關心與探討的主題不再只是設計上的問題,也包含了社會性議題、全球環境、世界災難等影響全人類的複雜系統性挑戰。

同時也藉由疫情給予了多數設計平台一次反思與衝擊機會,不只重新調整設計平台的組織架構、商業運營模式,再次定義設計平台的需求性以及轉換和重組的依附性,並積極尋求與政府、企業和不同公司的合作與異業聯盟,進而打造未來新一代的設計平台。



世界設計組織(WDO)所設立COVID-19專屬頁面。( Photo Credit:WDO)
 
關於李盛弘:是一名設計師,擅長從各種領域汲取知識和靈感,通過豐富的視角與跨領域團隊協作為客戶開創新價值。李盛弘熱衷於研究設計及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及其如何與社會相整合,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他開發問題解決方案的方式。李盛弘曾擔任IDEO設計師、Continuum設計師、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兼任副教授、美國國際設計傑出獎(IDEA)評委。他的設計作品曾贏得包括美國國際設計傑出獎(IDEA)金獎、德國百靈設計獎(Braun Prize)、美國Core77設計獎、德國紅點(Red Dot)金獎(Best of the Best)和德國iF獎在內的諸多國際獎項。李盛弘擁有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和電機工程學雙學士學位,目前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管理與工程碩士學位,擔任MIT AgeLab 設計師、MIT xPRO課程體驗設計師、研究助理與美國工業師設計協會波士頓分部(IDSA Boston)副主席。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