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的日與夜】來場建築小旅行,爬梳台南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由建築界鬼才Winy Maas及其帶領的MVRDV所設計的河樂廣場。(Photo Credit:MVRDV)
這座有機曲折的大紅主樓梯相當吸睛。(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大器紅樓梯呼應著台南的顏色而生。(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新總館裡還有劇場,此為哇劇場內部座位。(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獨立書店「烏邦圖」。(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左為館內1樓通道6樓的紅樓梯及格柵元素。右為4樓烏邦圖書店咖啡座。(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2樓公共藝術。(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如今華麗轉身的台南州廳已於2003年轉型為台灣文學館,目前館內正展出常設展《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主要以當代視角重新爬梳台灣文學的脈絡,其中還有現代詩重組的互動裝置與文學籤詩,讓大眾能感受到文學無所不在的魅力。
前身為台南州廳的台灣文學館是日治時代極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Photo credit:台南旅遊網)
建築大師坂茂以大自然樹蔭為概念,並融入臺南特色鳳凰花所轉化而成的五角建築造型,形成迷人的碎形屋頂,讓玻璃帷幕下的幾何造型隨光影映照,構成充滿詩意的極簡韻律。除此之外,為了將美術館變成城市裡的藝術大客廳,坂茂也設計了各式垂直堆疊、錯位的白色方盒,希望參觀的動線不只是單一的出入口,而是更有機、自由的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逛完二館後,還能步行前往擁有90年歷史,前身為台南警察署的台南美術館一館,一睹當年日據時代日本建築師梅澤捨次郎(1890年12月1日-1958年4月29日)折衷主義裝飾藝術的建築風格,並造訪同樣具有設計感的「溫故知新咖啡館」,感受復古與時髦並存的午後時光。
由日本建築大師坂茂與台灣建築師石昭永與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共同設計的台南美術館二館,外觀相當有機。(Photo Credit:台南美術館)
每棟建築都是城市裡最美的記憶碎片
走在台南的街上,像是在閱讀土地的往事,有斑駁的歷史、輝煌的曾經,也是當代生活裡最日常的風景。
一如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在《邁向廢墟的建築》一文中所提到的,「如果有可能,我很想做那種就算是廢墟,最後只剩下地基與底樓部分,但卻仍充滿敘事能量的建築。」一棟具有敘事能量、會說故事的建築會是什麼模樣,是回應街區、按照土地的紋理順其自然生長,還是不斷推陳出新?兩者的平衡又該如何拿捏與權衡?
畢竟歷史不可複製,失去便永無再現可能,但是裹足不前的城市,則會逐漸失去活力;為此台南即便經歷二戰、曾有過崩塌與損毀的古蹟,卻也未曾徹底抹去歲月在城市眼角的皺紋,並始終透過更當代的設計詮釋,讓新舊得以共生。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台南的白晝與建築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