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走入改變隈研吾一生的日本小鎮「高知・檮原町」!看大師如何以五座建築編織地景新風貌

2021夏天,除了世界矚目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外,東京與台北也在同一時期,展出了設計 TOKYO 2020 奧運主場館「國立競技場」建築師——隈研吾的個展。無論在建築型態、材料、工法或結構上,他在建築生涯中已經理出一套系統,再從中不斷嘗試各種新的可能,以自然、環境、公共性出發,替這個時代帶來了許多令人驚艷的作品。

 

因應延期一年的奧運,年初時日本的電視節目「Another Sky」(註1)跟著隈研吾建築師一起探訪了翻轉他建築人生的地方——高知・檮原町,聽他訴說當時的故事。而我們也像是被感招了一般,決定前往檮原町來場「隈研吾建築之旅」。
隈研吾在 1990 年獨立開業後,最初的作品較偏向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沒有太多的轉譯,直接以較具象的型態表現,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東京的「M2」大樓,由混凝土灌製而成的愛奧尼克柱式是他最大特徵,與現在隈研吾所提倡的「弱建築」有著極大的差異。M2 大樓當初並未受到太大的矚目,也讓當時的隈研吾事務所沉寂了好一陣子。

1994 年他接到「檮原町地域交流設施」的設計案,也就是現今的「雲之上旅館」,開啟了他與檮原町的緣分。高知縣本就是日本森林面積綠最廣的地方,且在這山裡面的小鎮檮原町更是有 91% 的森林佔有率,隈研吾受到了環境的啟發,利用在地的自然素材,創造出不同的建築型態,也奠基他往後的對於材料使用上的發想,以及由材料所發展而成的建築形式。
 
目前這個山裡的小城鎮,有五座由隈研吾設計的建築作品。(本文將 2018 年的雲之上圖書館與福祉設施視為同一案)
 
01 隈研吾建築啟程之作——雲之上旅店(1997)
 
「雲之上旅店」是隈研吾在檮原町的第一座建築,數根白色柱子撐著兩端尖銳的白色橢圓形屋頂,陽光照在入口的水盤上,經由水的反射照在大屋頂上,特殊的光影引導著我們走進旅店裡。


「雲之上旅店」入門處設計一片水盤,在陽光照射下於天花板映出一片波光,引著人們走進旅店。(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屋頂的型態是來自「雲」的意象,以玻璃與木頭為主要材料的雲之上旅店,沒有過多的裝飾,還是看得出一點早期隈研吾對於後現代主義的堅持。室內白色的挑空空間與迂迴的廊道動線,串起所有的客房與公共空間。
 


(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雖然在整個氛圍與形態上,與現在的隈研吾建築風格迥異,但「雲之上旅店」依然成了他的建築人生中一個重要啟程。
 
02 使用在地木材,構築傳統與現代共舞的空間——檮原町綜合廳舍(2006)
 
「檮原町綜合廳舍」是他在這座小鎮的第二個作品,以「防災據點」、「便民性」、「在地素材的利用」為基礎,再加上提供給在地傳統祭典的練習與表演場地,建築演變成一座擁有半戶外的大廣場的「木之町役所」。


「檮原町綜合廳舍」立面上木頭與玻璃交錯分割,上方則為日式木構屋頂,設計融合現代與傳統。(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建築使用在地木材,木頭與玻璃交錯分割的立面撐著傳統木構造搭建的屋頂;超大跨距的室內中心的挑空空間,在重要時刻或祭典時可以敞開正面的大型折門,與戶外廣場連結,還可以因此增加室內外空氣對流,降低建築設備的使用,減少對於環境的負荷。



室內大跨距的挑空空間與大型折門,在祭典時可敞開與戶外廣場連結,提供廣闊活動空間。(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03 在厚茅草屋下,感受原町的溫暖——檮原街之站(雲之上別館)(2010)
 
「要在覆蓋著厚茅草屋頂的茶堂裡,提供最高的款待給翻山越嶺來到此地的旅人們」

這個民間故事自古就流傳在檮原町小鎮裡,隈研吾取其精神,將在地傳統作為覆蓋屋頂用的茅草集結成塊,一叢叢有秩序的交疊在建築物的外皮上,外皮與一樓的大挑空之間還留有著自然空氣的對流,成了有一點半戶外感的小小室內廣場。




隈研吾將在地傳統覆蓋屋頂用的「茅草」集結成塊,交疊於建築物外層,呼應當地傳統故事。(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廣場上擺著在地農產品與手作工藝品,是個可愛的在地小農市場,二樓則是雲之上旅店的別館,提供給外來旅人住宿休憩。建築不但體現了在地故事,也因為自然的茅草與木頭材料原有的通風及保溫特性,讓室內空間更加舒適。


室內半戶外感的廣場空間,販賣在地農產與手工藝品。

我很喜歡當時的隈研吾在處理自然素材與建築構件之間的細節,因為不同於過去的建築方式,要如何固定這些天然材料,同時考慮到強度與結構性,想必當時一定費了不少苦心。


「檮原街之站」模型。(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04 前所未有!讓建築如大樹一般佇立山林 ——木橋美術館雲之上藝廊(2010)
 
「木橋美術館」主要的功能其實是「雲之上旅店」與溫泉的連結道路,雖然嚴格說起來只是一座「走廊」,但這座走廊不但成了「檮原的象徵」,也是隈研吾建築生涯中的一件重要作品。


「木橋美術館」是「雲之上旅店」與溫泉的連結道路,如樹木一般佇立於山林之中。(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當時,他希望這座新的廊道建築能夠自然的融進山林,同樣的也利用在地杉木作為主要材料,組構堆疊成了一座像是大樹的建築物。象徵樹幹的主結構上撐著數個「斗拱」所編織而成的枝葉,以木構架組成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建築,巨大且神聖,佇立在大自然裡。

由建築下方可看見隈研吾如何運用斗拱木構,打造具有韻律感的設計。(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木橋的內部展示著隈研吾在檮原町小鎮的多件作品資訊。淡淡的木頭香充滿著整個空間,光從廊道兩旁打進室內,照在木框窗、木地板與天花上的屋頂結構,光影讓空無一物的廊道空間更有層次,我想,這就是「木橋美術館」所展示的藝術品吧!
 
  
光線穿越建築錯落的木構造,在空間裡映射充滿層次感的光影。(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木橋美術館」也是「隈研吾的小小博物館」(隈研吾の小さなミュージアム),內部展示著隈研吾的作品介紹與模型。(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05 漫步於森林書海中——雲之上圖書館與複合福祉施設YURURI(2018)
 
雲之上圖書館與福祉設施位於小鎮入口的同一塊基地上,有著同樣的建築語彙。木片所組成的構件貼附著建築外部,平緩不對稱的斜屋頂隨著建築高度不同向上堆疊,緩緩地、巧妙地融入背後的山林風景。




「雲之上圖書館」建築立面貼附著質地溫暖的木片,不對稱的斜屋頂巧妙融入背後山林景致。(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圖書館內部隨機佇立著一棵棵以鋼骨與杉木的混合構造所構成,像是樹的木頭構架,木構架向上延伸佈滿了天花,不同層次的光落在上方,就像是陽光透過樹葉縫隙那樣閃爍的光影,柔和且溫暖。散步其中就像漫步在森林裡的書海一般,高低起伏的樓板、不同大小的區域、大挑空與較低矮的空間,各種不同型態的場域提供給不同需求的訪客使用。



圖書館內部鋼骨與杉木的混合構造,如同一棵棵向上生長枝葉的樹木,仿若身處森林。(Photo Credit:李昀蓁 Chenvia Lee)
 
隈研吾的建築賦予了檮原町一個新的樣貌,也讓更多旅人因為建築來到這個山裡的小鎮,認識這裡的文化,閱讀這裡的故事。從 1997 年到現在 20 幾年的時間,檮原町裡的隈研吾建築也被時間刻上了歲月的痕跡,最早建造的「雲之上旅店」因為空間與設備的老舊而決定拆解重建,新的空間一樣由隈研吾團隊設計,也期待他們再為這裡,編織新的風景。
 
這次的旅程不但走逛了這些建築,也享受了溫泉與最後的雲之上旅店,漫步在這迷人的小鎮,新鮮的空氣與柔煦的陽光,還有小鎮上親切的人們,都令我們印象深刻。可能未來不會再有機會來訪,但旅程中所得到的養分將會一直存在我們心上。
 
註:Another Sky 是日本電視台的節目之一,每一集邀請一位在不同領域上有傑出表現的來賓,請他帶著觀眾一起探訪改變人生的重要地方,疫情前大多至海外拍攝外景,疫情後以日本國內的外景居多。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