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十年!設計編輯許育華的「米蘭家具展」趨勢變化觀察筆記
米蘭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Milano)對我而言,不只是工作上的任務與個人興趣的實踐,更具有深刻的情感意義。
自從 2010 年以記者身分拜訪,至今連續不間斷看展已長達 13 年、12 次,且每次米蘭家具展與設計週,總紮紮實實看展七八天,走遍城市各角落,盡可能看遍(雖然規模太大永遠看不完),而每一年,也總有新發現,無論是對米蘭這座城市,或是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創意盛會。
越深入,越想知道得更多,除了設計,對米蘭的建築、文化、歷史,藝術,到空間都興趣盎然,例如設計週時才有機會一窺真面目的私人宮殿(Palazzo),或是美麗的中庭花園 Courtyard(採訪過的設計師們,好幾位都說這是他們認為米蘭最迷人的風景),如此貼近,深入城市紋理,而對米蘭生出情感,也更理解設計之都稱號的名符其實。也唯有這樣子的環境,才能在一世紀間滋養出這麼多設計人才,並發展成領先世界的設計工業;米蘭家具展主席 Maria Porro(也是品牌 Porro 的第三代傳人)曾表示,「米蘭家具展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展,而是一種價值觀,和義大利製造的精神傳遞。」
因此米蘭家具展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與它的歷史,我的美國記者前輩來了 26 年,英國設計師 Tom Dixon 參加近 30 年,英國設計師 Jasper Morrison 幾年前說這是他的第 25 年......如同儀式,一年又一年地來,我們都上了米蘭的癮,被數也數不清的創意給目眩神迷。
這個展太大,一週過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年度最愛,有點主觀,卻又能相互對照成為客觀心得,以下這些,是我十年間見識到的變化。
【延伸閱讀:「朝聖全球設計之都!2022米蘭家具展六十週年全攻略」全新專題上線!】
自從 2010 年以記者身分拜訪,至今連續不間斷看展已長達 13 年、12 次,且每次米蘭家具展與設計週,總紮紮實實看展七八天,走遍城市各角落,盡可能看遍(雖然規模太大永遠看不完),而每一年,也總有新發現,無論是對米蘭這座城市,或是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創意盛會。
越深入,越想知道得更多,除了設計,對米蘭的建築、文化、歷史,藝術,到空間都興趣盎然,例如設計週時才有機會一窺真面目的私人宮殿(Palazzo),或是美麗的中庭花園 Courtyard(採訪過的設計師們,好幾位都說這是他們認為米蘭最迷人的風景),如此貼近,深入城市紋理,而對米蘭生出情感,也更理解設計之都稱號的名符其實。也唯有這樣子的環境,才能在一世紀間滋養出這麼多設計人才,並發展成領先世界的設計工業;米蘭家具展主席 Maria Porro(也是品牌 Porro 的第三代傳人)曾表示,「米蘭家具展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展,而是一種價值觀,和義大利製造的精神傳遞。」
因此米蘭家具展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與它的歷史,我的美國記者前輩來了 26 年,英國設計師 Tom Dixon 參加近 30 年,英國設計師 Jasper Morrison 幾年前說這是他的第 25 年......如同儀式,一年又一年地來,我們都上了米蘭的癮,被數也數不清的創意給目眩神迷。
這個展太大,一週過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年度最愛,有點主觀,卻又能相互對照成為客觀心得,以下這些,是我十年間見識到的變化。
【延伸閱讀:「朝聖全球設計之都!2022米蘭家具展六十週年全攻略」全新專題上線!】
環保、環保、環保
2022 年米蘭家具展慶祝 60 週年慶,尤其經歷疫情兩年後,這個生日意義非凡。
疫情加速推動了設計界說了好多年的「環保」,從去年的「小米蘭家具展--SuperSalone」到今年,大量的回收材質、節能新技術、嶄新的製造方式,在展場上瞬間成為主角,並堅定顯示著家具產業已經進入下一個時代;採訪法國設計大師 Philippe Starck 時他便說道,「現在,從 Economy(經濟)到 Ecology(生態),是最美好的轉變。」過往追趕潮流的現象,將被大眾對環境的關注所取代,環保,不再只是口號了。
運用回收材質是王道
2010 年,美國品牌 Emeco 以可口可樂保特瓶回收再製成「Navy 111」海軍椅,在當時掀起話題,是鮮明的資源再利用設計例子;十年過後,保特瓶回收再製材質已臻成熟且被廣泛利用,例如義大利極簡大師 Piero Lissoni 為 B&B Italia 設計的新作「Borea」戶外沙發,表面織品亦是保特瓶回收再製的壓克力纖維,他說,「很難相信這樣柔軟細緻又堅固的布料,出自回收塑料,幾年前技術還達不到這樣的質感,但現在可以了。」
米蘭設計教母 Rossana Orlandi 是設計圈最大聲疾呼塑膠無罪的人。(Photo Credit:許育華)
左為 Piero Lissoni 和他的環保材質沙發,右為 Tom Dixon 在今年的 20 週年慶展上,展出以海草為材質的椅子。(Photo Credit:許育華)
而今年 Kartell 則與 illy 咖啡合作,將消耗過的咖啡膠囊研磨後成為回收塑料,再轉化成可「射出成型」製造的顆粒用其製成椅子,成就了「Re Chair」,由義大利設計師 Antonio Citterio 操刀,廢棄膠囊的問題暫時無解,但已「有處可去」。
另外,關於「環保」在家具產業所伴演的角色,Piero Lissoni 則給出了解釋:「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我並非先做設計才找製造商,也非手上有了材料才開始設計,兩者是環環相扣的,是整個產業的合作。」因此塑膠,工業廢料、回收鋁、回收木料、3C 回收玻璃.....都是當今家具裡的主要「成分」,是當代的顯學,英國品牌 Nature Squared 甚至發明了以蛋殼製成、質感與塑料幾乎相同的環保蛋殼牆磚「CArrelé」,為回收蛋殼找到出路,也可百分百回收,成為一個真正的環保循環體系。
另外,關於「環保」在家具產業所伴演的角色,Piero Lissoni 則給出了解釋:「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我並非先做設計才找製造商,也非手上有了材料才開始設計,兩者是環環相扣的,是整個產業的合作。」因此塑膠,工業廢料、回收鋁、回收木料、3C 回收玻璃.....都是當今家具裡的主要「成分」,是當代的顯學,英國品牌 Nature Squared 甚至發明了以蛋殼製成、質感與塑料幾乎相同的環保蛋殼牆磚「CArrelé」,為回收蛋殼找到出路,也可百分百回收,成為一個真正的環保循環體系。
幾年前,我還覺得「環保」是廠商用來 Green Washing(漂綠)的手段,但見識到這個集體性的變革,相信再下一個十年,永續即是生活。
左為illy 咖啡膠囊回收材料成為椅子。右為實驗性風格大師 Achille Castiglioni 所操刀設計的 Parentesi 吊燈,半世紀後有了環保版本。(Photo Credit:許育華)
左為illy 咖啡膠囊回收材料成為椅子。右為實驗性風格大師 Achille Castiglioni 所操刀設計的 Parentesi 吊燈,半世紀後有了環保版本。(Photo Credit:許育華)
來自英國的 CArrelé 將回收蛋殼製成類似塑膠的磚片。(Photo Credit:許育華)
家具是當代藝術品
2015 年四月,澳洲設計師 Marc Newson 以鋁與玻璃纖維製成的「Lockheed Lounge chair」以370萬美金拍賣成交、創造了在世設計師最高的作品金額之後,也正式宣告家具做為藝術收藏品的時代正式來臨。
家具設計師與藝術家之間的界線向來就不是壁壘分明,2005 年,以當代設計為主題的藝術博覽會「Design Miami」開展,以限量版、經典或當代家具、燈具為主題,將設計界有影響力的人事物聚集一起,至今已成設計收藏品的權威,也影響了家具中「收藏」區塊的正向發展。
藝術品家具現在已是米蘭設計週上的重點,今年正好十週年慶的 Louis Vuitton 家具系列「Objets Nomades」就是最好的例子,華麗的設計師名單如英倫設計二人組 Barber & Osgerby、荷蘭設計鬼才 Marcel Wanders 等,皆以限量版、具實驗性與創意性引人入勝。
Dimore Gallery 是米蘭著名家具藝廊。(Photo Credit:許育華)
Louis Vuitton 家具系列「Objets Nomades」。(Photo Credit:許育華)
又例如義大利設計宗師 Alessandro Mendini,他有最可親的作品如 Alessi 開瓶器(不到 50 歐元),也有 2010 年與西班牙品牌 Barcelona Design 合作的限量 Cristallo 櫥櫃(約三萬歐元),Mendini 2019 年 88 歲過世時,這只櫥櫃成為藏家關注,我也特別在前面駐足甚久。
但提到設計收藏,不能不提米蘭藝廊女王 Nina Yashar 的 Nilufar Gallery 和 Nilufar Depot 藝廊,其頂尖設計家具收藏 collection,亦為設計週期間的熱門景點。特別是 Nilufar 合作的藝術家向來極具指標性,例如個人風格鮮明的英國藝術家 Bethan Laura Wood,便是「藝術家參與設計界」最成功的新生代代表,亦為時尚圈新寵兒,更是下十年會繼續發光的名字。
Nilufar Depot 藝廊。(Photo Credit:許育華)
家具與藝術品一線之隔,許多在我們日常中再熟悉不過的家具,都曾是那個時代的先鋒,是博物館如 MoMA 的收藏之作,因此每當想起這些故事,我都對身邊的日常設計懷抱敬意,無論它們的價錢或高或低。
Nilufar Depot 藝廊。(Photo Credit:許育華)
Nilufar Depot 藝廊將家具與 NFT ART 結合。(Photo Credit:許育華)
80 後英籍設計師 Bethan Laura Wood 在 Nilufar Gallery 。(Photo Credit:許育華)
設計女力的黃金時代
1920、30 年代,女設計師 Charlotte Perriand(1903-1999)與建築大師 Le Corbusier 和 Pierre Jeanneret 一起工作,經典的 LC4 躺椅便是在這個著名的「柯比意鐵三角」手中誕生的;在那個男權至上的時代,Perriand 雖才華洋溢,但她的創意並未真正被製造出來,她在設計史上的地位,反倒在這十年達到巔峰。
設計與文化、時代本是共生,這十年間的性別平權是人類史上的最高峰,Charlotte Perriand 是最好例子,她的作品在近一百年後被高度關注,成為設計迷的最愛,路易威登基金會舉辦她的大型個展,擁有她作品版權的 Cassina 以她為傲且積極推廣,就連保養品牌 Aesop 推出的香水 Rozu,也以她為靈感謬斯。
Charlotte Perriand 所設計的書桌,由 Cassina 製造生產。(Photo Credit:許育華)
Charlotte Perriand 所設計的書桌,由 Cassina 製造生產。(Photo Credit:許育華)
這十年,女設計師的能見度比起過去高得多,在這之前,義大利設計圈能喊得出名字的女設計師,大概只有 Paola Navone。
不過談到當代最重要的女力,莫過於西班牙女設計師 Patricia Urquiola,今年 61 歲的她創作力高,產能源源不絕,也是 Cassina 連任兩屆的創意總監;而中青世代,我會說是被譽為是設計界明日之星的義大利建築師 Cristina Celestino,此次家具展上就有十個以上的品牌與她聯手合作;而來自斯洛維尼亞的美女設計師 Nika Zupanc,則以她的女性化風格創造出自己的設計世界。
雖然這些女設計師們都異口同地說設計無關性別,但我卻真實地感受到,在她們作品中,那些更為柔軟與感性的特質,讓家具的世界更豐富。
Patricia Urquiola 與她的新作 Sengu 座椅。(Photo Credit:許育華)
Patricia Urquiola 與她的新作 Sengu 座椅。(Photo Credit:許育華)
Cristina Celestino 亦是品牌 Billiani 藝術總監。(Photo Credit:許育華)
左為已經過世十年的義大利建築師 Gae Aulenti,至今仍是許多品牌的謬斯。右為 Nika Zupanc 為英國品牌 Se 設計的新作大型沙發。(Photo Credit:許育華)
LED改變燈光世界
米蘭家具展上另一個重點,是廚具與衛浴大展、和燈光照明展,各自輪流一年;對於燈光設計,十年間最大的感想是—「感謝 LED」。
90 年代 LED 燈發明,2010 年左右開始大量運用,省電、體積可大可小,不只讓設計師的天馬行空得以實踐,也使燈具設計有了革命性發展,並造就了照明的多樣性、與專業燈具設計師的身份。例如來自倫敦的設計師 Michael Anastassiades 便在這十年間以極簡形式的燈具獲得「光的詩人」之美名,推動這十年的照明風格;他曾說:「我盡可能移除不必要的設計以達到簡約」,只以點、線、面的簡單幾何便造就精彩的照明,都是 LED 使其得以成真的原因。而他也直至去年,才設計首件家具沙發,其它作品皆為照明。
左為 Michael Anastassiades 作品。右為 Philippe Starck 所設計「看不見燈泡的立燈」。(Photo Credit:許育華)
左為 Michael Anastassiades 作品。右為 Philippe Starck 所設計「看不見燈泡的立燈」。(Photo Credit:許育華)
左為法國設計兄弟檔 Bouroullec 之作。右為 Marcel Wanders 為 Flos 設計的燈具。(Photo Credit:許育華)
左為義大利設計師 Guglielmo Poletti 的新作。右為 Magis 新作「Bouquet」是花器也是燈具。(Photo Credit:許育華)
另一位英國當代照明明星 Lee Broom,出道 15 年設計超過一百款燈具,以戲劇感、沉浸式設計,讓燈光變得更「立體」、光線也更奧妙,是今年米蘭家具展全球設計媒體一致最愛的展覽,自此之後必定名列為第一線。
左為 Lee Broom 新作,右為 Lee Broom。(Photo Credit:許育華)
左為 Lee Broom 新作,右為 Lee Broom。(Photo Credit:許育華)
江山代有才人出
設計圈沒有一夕成名這件事,設計師的養成需要時間,設計明星更是。
還記得剛開始拜訪米蘭展時,我遇過一個人顧著自己攤位的西班牙設計頑童 Jaime Hayon,跟訪客們一件件解釋他的作品,也見過日本鬼才設計師佐藤大一人在展場、在米蘭街頭;現在,家具展期間已成為經常被品牌簇擁、忙碌不已的狀態,而且每年收到 Nendo 的「今年米蘭設計週合作清單」,都越來越長而華麗,絕對的明星規格。
左為 Jamie Hayon ,右為 Luca Nichetto 最近為老牌瓷器 GINORI 設計的蠟燭系列備受關注。(Photo Credit:許育華)
十年後,他們從年輕才俊成為設計中流砥柱,Starck、Citterio、Lissoni……還是地位不搖,但有些名字你不再聽到(例如我剛出道時很紅的 Karim Rashid 或 Ora-Ïto),也有些設計師你看出是指日可待的明星,像是這幾年合作案超多的義大利設計師 Luca Nichetto 與 Cristina Celestino。
但如何才能邁向成功設計師之路?我私心認為,除了受歡迎的好設計(不是所有好設計都叫好叫座),持續地與各大品牌、跨界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代表作」與個人風格,因為在百花齊放的數位時代,個人風格說起來容易,創作起來困難。
Nendo 個展總是米蘭設計週上的焦點。(Photo Credit:許育華)
Nendo 個展總是米蘭設計週上的焦點。(Photo Credit:許育華)
「家具展是民主的」
米蘭身為設計之都,對經典的致敬不遺餘力,每年設計週期間,總有各種設計展平行展出,例如今年在二十世紀博物館(Museo del Novecento)登場的義大利建築師 Aldo Rossi《Design 1960-1997》展覽,以及在三年展中心(Triennale)展出的義大利建築設計師 Ettore Sottsass 與經典孟菲斯 Memphis Design,同樣精彩。
米蘭身為設計之都,每年對經典的致敬皆不遺餘力。(Photo Credit:許育華)
米蘭身為設計之都,每年對經典的致敬皆不遺餘力。(Photo Credit:許育華)
三年展中心正舉辦 Memphis Design 回顧展。(Photo Credit:許育華)
三年展中心複製了 Ettore Sottsass 的 70 年代住宅(左),城裡的各個角落都被拿做作為展覽空間(右)。(Photo Credit:許育華)
今年在 Museo del Novecento 登場的義大利建築師 Aldo Rossi《Design 1960-1997》展覽一隅。(Photo Credit:許育華)
Aldo Rossi《Design 1960-1997》展覽。(Photo Credit:許育華)
Ettore Sottsass 展覽一隅。(Photo Credit:許育華)
一如去年擔任 SuperSalone 策展人的垂直森林之父義大利建築師 Stefano Boeri 曾說:「設計是民主的,米蘭家具展也是民主的」,此話意味著這是一個歡迎所有人參與、參觀的盛會,就算不是圈中人,只要身處米蘭設計週,所有展覽都為你開放。
這也讓我想起初次逛米蘭展時,拿了好多新聞資料、照片與冊子,因為太沉重無法帶上飛機,得全部裝箱帶到義大利郵局寄回台灣;漸漸地,我從一本精美目錄、光碟,再到一只 USB,我的「看展行李」越來越小,到本屆,所有資料都在一只 QR Code 上了,多數甚至不將這只 QR Code 印在紙上,而是現場直接用手機掃描即可。
各式各樣的宮殿在米蘭設計週都會化身為展場(左)。美麗的中庭亦為 Loewe 展場(右)。(Photo Credit:許育華)
一只條碼,意味著過去有形的印刷品,現在全部走向雲端資料,同時也意味,在展覽上見識到的物件可直接連結至購物網站下單,這些便利,除了是科技所為,更帶來設計民主化的過程與結果;因為設計的本質本是人性、是交流,家具展也成為更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商業行動。
因此作為一生必去的設計盛會,即便沒有機會親身拜訪米蘭家具展,所有的資料與甚至虛擬實境展覽現在都能在線上找得到,這也是觀看設計與靈感啟發的絕佳好方法。
家具展已開始走入虛擬實境。(Photo Credit:許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