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設計展】看新銳,看設計敏感度,看令人驚呼的創意探索
在新一代設計展即將到來之際,MOT/TIMES也於5月份特地規劃了一系列【新一代設計展】報導,除了將前往現場為讀者們帶來第一手報導外,更專訪了多組曾經參加過新一代設計展的設計師、獨立創作者,在卸除學生身分之後,他們又是如何回過頭來,看待這個設計界的大型舞台呢?
對台灣設計科系學生而言,鋪在畢業大門前的必經之路,顯然是一年一度於世貿中心舉辦的重要展覽活動──新一代設計展,舉辦至今已邁入第32屆,每年有多達上千名學生參展,將大學4年的所學成果,端上此設計舞台,等著滿足前來觀賞的民眾對於設計創作的想像與期望。
為了在新一代設計展上有最好的作品展出,設計科系學生們早在一年前便著手規劃與創作,期間苦思創作靈感,歷經一再翻案的信心喪失期,還需馬不停蹄造訪各家材料工廠,最後作品完成竟還要經過競賽評比,這段畢業前的艱辛蛻變期,雖然難熬卻也難忘,因此在新一代設計展開展前(顯然也是最忙碌的佈展當口),MOT/TIMES邀請到怡菁與予晴,作為今年將參展的學生代表,與曾獲得第30屆新一代設計獎銅獎的偉翔,一同來聊聊屬於他們的新一代設計展。
對台灣設計科系學生而言,鋪在畢業大門前的必經之路,顯然是一年一度於世貿中心舉辦的重要展覽活動──新一代設計展,舉辦至今已邁入第32屆,每年有多達上千名學生參展,將大學4年的所學成果,端上此設計舞台,等著滿足前來觀賞的民眾對於設計創作的想像與期望。
為了在新一代設計展上有最好的作品展出,設計科系學生們早在一年前便著手規劃與創作,期間苦思創作靈感,歷經一再翻案的信心喪失期,還需馬不停蹄造訪各家材料工廠,最後作品完成竟還要經過競賽評比,這段畢業前的艱辛蛻變期,雖然難熬卻也難忘,因此在新一代設計展開展前(顯然也是最忙碌的佈展當口),MOT/TIMES邀請到怡菁與予晴,作為今年將參展的學生代表,與曾獲得第30屆新一代設計獎銅獎的偉翔,一同來聊聊屬於他們的新一代設計展。
「新一代設計展」(YODEX,Young Designers’ Exhibition)自1982年創辦至今,已成為年輕學子們嶄露頭角的國際舞台,無論是即將畢業的設計學院學生,或是仍在高中就讀但內心嚮往設計產業的青少年,都對這一年一度的設計盛事感到興奮莫名,除了寄望在這大型展場上能讓自身創意獲得關注,更期待職場上的設計師與企業雇主們給予青睞。有趣的是,新一代設計展的選拔競賽與呈現方式,也關乎許多設計學校如何看待學生創意的重要指標,甚至可以讓參觀者感受不同學校的「學風」,而來自學術領域與業界的評審委員們,在衡量入圍者的角度上,也可以作為學生認知創意落實到設計的重要指標。
究竟新一代設計展對參展的學生們來說,具有何實質意義?MOT/TIMES特別邀請曾在2011年第30屆新一代設計展上獲得「銅獎」殊榮的台北科技大學碩士班研究生唐偉翔(Benny)與即將參加今年第32屆新一代設計展的銘傳大學學生林怡菁與羅予晴,分享自身看待新一代設計展的想法以及參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酸甜苦辣。
(以下簡稱:Benny=唐偉翔;怡菁與予晴=林怡菁與羅予晴)
Q:請介紹一下自己及各自的設計。
怡菁與予晴:我們是銘傳大學的學生,曾經參與2011年台北工業設計獎。當時的作品是以環保、直覺性使用為訴求,之後我們的創作多延續這樣的概念,畢業製作作品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做出一系列的產品,學習在造型上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揣摩。這次參加新一代設計展的作品名稱《形變餐具》(Transforming),之所以創作這個作品,主要是先設想「未來」餐具可能的形式,再以相同的特徵元素衍伸出「現在」以及「過去」一系列的3 組作品,而未來的特點是試圖改善一般使用的外帶餐具,變為一個攜帶方便、環保、且化零為整的設計品。
怡菁與予晴兩人從大一時就是室友,所以相處特別融洽,也因為兩人的想法接近,因此決定一起合作參展今年的新一代設計展。(Photograph by 翁子恒)
此為怡菁(左圖)與予晴(右圖)參加2011年台北工業設計獎的作品。(Photo credits:林怡菁 / 羅予晴)
Benny:我參展的作品是《靡歐行動公共桌》,當初之所以發想這樣的設計,是因為觀察到生活周遭的外食現象,例如到夜市裡,發現不少人竟然可以無視髒亂的環境,並在裡面享用美食,有些更為擁擠的攤位,還看得到垃圾桶就在身邊。我覺得這樣的用餐模式滿有趣的,因此開始進一步思考,是不是可以藉此設計出一個行動方便且乾淨整潔的公共桌。
Benny家就住在士林附近,每次去士林夜市,看到遊客們在夜市裡吃東西,座位不遠處就堆著驚人的垃圾,可是大家好像對此視若無睹,所以他就希望透過設計將餐桌椅等整合起來,還給大家一個乾淨的用餐空間。此圖為當年於新一代設計展展出時的展示樣貌。 (photo credits:唐偉翔)
Q:請Benny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一下當年參加新一代的經驗,還有當時創作與佈展上遇到過什麼困難?
Benny:其實主要的困難都還是創作上的,我覺得學生有很多創意,但不一定很完整,像剛才提到的作品《靡歐行動公共桌》,最初也只是想做出一張桌子結合垃圾桶的設計。但在準備期間,經過幾個月的沉澱後,突然想法上發生了大轉變,就像開竅一樣,因此便把行動椅的概念也加進去,然後跟指導教授討論,就這樣拍板定案。
而這件作品,當時除了找外包外,外觀都是我自己上漆的,所以工作量很大,而且策展期間我還負責系上的專刊製作,所以時間真的滿緊迫的,我必須規定每天的進度,最後是直到參展前兩星期才算完成作品。
Q:入選後,在展覽現場需要向評審解釋作品,請問要做什麼準備?獲獎時,自己的感想是什麼?是否更肯定自己在設計領域的創作?
Benny:因為那一年我們北科大參加設計展的學生跟他校比起來人數較少,所以我們是每一個人完成一件獨立作品,相對來說比較辛苦,也必須很團結,像是規劃參展動線,同學之間互相模擬評審提問,練習解釋與傳遞設計理念等,都要自己事先安排妥當。
確定作品入圍的同學要在現場講解設計概念給評審聽,但我們知道展覽現場很吵雜,所以我們決定拉起紅龍,並由同學輪流維持現場淨空,讓評審可以專心聆聽講解過程。我認為同學自發性參與這些公共事務,也是養成設計師未來與他人合作的重要過程。
《靡歐行動公共桌》這件作品後來得到銅獎,對我來說算是很大的肯定,我很開心,讓我對設計這條路有比較多的期待,也讓我更確定往上攻讀研究所。
Benny於2011年新一代設計展上向評審說明作品設計理念,最後,《靡歐行動公共桌》獲得當年的新一代設計獎產品設計類銅獎。(photo credits:唐偉翔)
Q:請怡菁跟予晴分享今年參加新一代設計展的作品,再一個月就要展出了,當時怎麼決定這個創作與類型的,生活中做了哪些觀察?老師、學校有沒有給予協助或建議?
怡菁與予晴:我們之所以發想這件《形變餐具》,是因為在生活中看到環保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人願意使用環保筷、湯匙等方便攜帶的小型餐具,但拋棄式餐盒的使用率依舊沒得到改善,因此我們希望未來能藉由攜帶性的改善,讓環保餐具的使用更完整。另外在我們勾勒出「未來」的情境設想後,我們觀察到從「過去」到「現在」,流水席、或一般宴會廳,所使用的餐具形式--碗盤、筷子、湯匙都是「分開」的,使餐桌的視覺擺設凌亂,因此我們希望整合餐具組,使餐桌面的陳列簡潔,提高宴會的整體氣氛。
最初在畫「現在」和「過去」的草圖時,還很開心地畫出「圓」型的碗,腦袋裡不斷糾結著碗就是「圓」的這樣的思維,但是教授看到後,卻建議我們借用「未來」特徵的想法,給我們圓形以外的思考方向,這個打破我們既定思考方式的建議,我們才了解設計與造型是不能墨守成規的。
另外,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將這「形變」的概念融合了空間美學,三個不同的餐具組合,分別代表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與空間,因此我們在造型構想上融合現代主義、極簡主義與新風格主義;而在作品裡有許多有趣與細膩的細節,值得大家細細觀察,像是代表「過去」與「現代」的作品造型,我們皆採用了「未來」作品的特稱,設計了45度的角切線,營造一種典雅的感覺,而在材質上,代表過去的餐具作品,構想上是設定為木頭上漆,傳遞出古典工藝的美感(但現在因為製作上有經費的考量,所以尚無法這樣製作),而代表現代的作品,為了營造出極簡中仍有獨特細節,因此特別請師傅幫我們噴上銀邊,歡迎大家到現場近看作品,將能感受到更多細節。
怡菁和予晴的作品《形變餐具》,這3組餐具組,由前而後分別是代表過去、現代、未來的餐具組合。此作品從一開始「圓」造型的碗出發,到最後成品完成,歷經多次草案推翻、探訪各地材料工廠、學著與師傅溝通細節等過程,最終終於在新一代設計展開展前,順利完成。(Photograph by 翁子恒 / 陳怡菁 / 羅予晴)
Q:那你們從決定參展到佈展這段過程,有碰到什麼困難嗎?
怡菁與予晴:我們從大三就開始進行idea的發想,大三暑假時大概提了30幾個構想給教授,教授會立刻幫我們過濾,把他認為可行性較高的概念拿出來討論。接下來就確定自己的作品類型,我們的作品屬於「桌上型物件」,就我們學校來說,因為學生人數眾多,一屆就有一百多位,光是總件數就有52組,其中家具類佔了20件左右,但因為展場空間有限,所以提早確定自己的作品類型,也對系上規劃展場空間有幫助。
另外,因為我們的作品在製作上很費工,為了要找尋適合的材料做demo,我們甚至跑到台中的塑膠中心詢問,然後到處問PVC的工廠、工作室,有些師傅在製作上很有經驗,會告知我們這些材料的優缺點,算是我們參展過程中重要的學習心得。在發想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即是「過去」和「現在」的湯匙,其因為要配合碗的稜角,光是畫出合宜的形狀已經很費工,還要讓湯匙貼合碗底的線條(如下圖),再製作出成品,真的不容易。在此我們也要特別感謝指導我們的衛萬里老師,他給予我們很多實質的建議。
Q:Benny在2011年就參加過新一代設計展,那麼現在還會再回去看設計展嗎?
Benny:我從高中時代就開始關注新一代設計展了,由於之前我們那屆有不少作品獲獎,因此也讓學校開始重視學生參展這件事,有時學校也會請我們以過來人的身分,向學弟妹們分享過去的參展經驗,互相交流、協助。
隨著新一代設計展越來越多人參展,前來參觀的人也很多,我覺得學校應該思索,想在這展覽上讓外界看到什麼?對我來說,大學生可以純粹地展示創意,自由地創作是一件很好的事,因此把新一代設計展當成一個國際平台,可以在裡頭看到許多學生自發性的正面力量。然而,就這幾年的參觀下來,發現有些學校的展示方式太過商業化,因此可能會讓參觀者,尤其是對設計感興趣而前來的高中生,無法認清新一代設計展想傳達的想法。
Q:那麼今年正準備參展的怡菁跟予晴,對於新一代設計展的感受應該是最直接的,不曉得在準備上,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給明年將參展的學生們?
怡菁與予晴:我覺得時間和預算的控制很重要,以我們學校來說,大四時首先先進行畢業製作,接下來就是新一代設計展,中間還有展覽、專刊等公共事務要參與,因此讓我們製作作品的時間被壓縮很多,但這也是一個自我挑戰,透過這些事務可以讓我們跟社會接軌,而在模擬作品講解的過程,也讓我們對設計有更清晰的想法。
另外,我們想建議對設計有憧憬的高中生,要及早探索自己是否真的打從心底喜歡設計,因為真的進入設計院校後,才曉得設計並非總是光鮮亮麗,因此對於設計的喜愛程度絕對要很堅定才行,再加上每間學校風格不同,強調的重點也不一樣,大家可以藉著參觀新一代設計展,多深入認識不同學校。
第31屆新一代設計展展場現況。(Photo credits: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Q:Benny參加完新一代設計展後,還有繼續挑戰其他設計獎項嗎?
Benny:我一直以來就不斷在接案子,也投稿有興趣的設計獎。我喜歡透過對生活周遭的觀察,發現可以改善的地方,進而有機會發展出設計作品,這是設計最有趣的部分。因為目前還在念研究所,雖然還未真正接觸社會,但仍希望未來能持續發揮擴展自己對設計的熱情。
究竟新一代設計展對參展的學生們來說,具有何實質意義?MOT/TIMES特別邀請曾在2011年第30屆新一代設計展上獲得「銅獎」殊榮的台北科技大學碩士班研究生唐偉翔(Benny)與即將參加今年第32屆新一代設計展的銘傳大學學生林怡菁與羅予晴,分享自身看待新一代設計展的想法以及參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酸甜苦辣。
(以下簡稱:Benny=唐偉翔;怡菁與予晴=林怡菁與羅予晴)
Q:請介紹一下自己及各自的設計。
怡菁與予晴:我們是銘傳大學的學生,曾經參與2011年台北工業設計獎。當時的作品是以環保、直覺性使用為訴求,之後我們的創作多延續這樣的概念,畢業製作作品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做出一系列的產品,學習在造型上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揣摩。這次參加新一代設計展的作品名稱《形變餐具》(Transforming),之所以創作這個作品,主要是先設想「未來」餐具可能的形式,再以相同的特徵元素衍伸出「現在」以及「過去」一系列的3 組作品,而未來的特點是試圖改善一般使用的外帶餐具,變為一個攜帶方便、環保、且化零為整的設計品。
怡菁與予晴兩人從大一時就是室友,所以相處特別融洽,也因為兩人的想法接近,因此決定一起合作參展今年的新一代設計展。(Photograph by 翁子恒)
此為怡菁(左圖)與予晴(右圖)參加2011年台北工業設計獎的作品。(Photo credits:林怡菁 / 羅予晴)
Benny:我參展的作品是《靡歐行動公共桌》,當初之所以發想這樣的設計,是因為觀察到生活周遭的外食現象,例如到夜市裡,發現不少人竟然可以無視髒亂的環境,並在裡面享用美食,有些更為擁擠的攤位,還看得到垃圾桶就在身邊。我覺得這樣的用餐模式滿有趣的,因此開始進一步思考,是不是可以藉此設計出一個行動方便且乾淨整潔的公共桌。
Benny家就住在士林附近,每次去士林夜市,看到遊客們在夜市裡吃東西,座位不遠處就堆著驚人的垃圾,可是大家好像對此視若無睹,所以他就希望透過設計將餐桌椅等整合起來,還給大家一個乾淨的用餐空間。此圖為當年於新一代設計展展出時的展示樣貌。 (photo credits:唐偉翔)
Q:請Benny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一下當年參加新一代的經驗,還有當時創作與佈展上遇到過什麼困難?
Benny:其實主要的困難都還是創作上的,我覺得學生有很多創意,但不一定很完整,像剛才提到的作品《靡歐行動公共桌》,最初也只是想做出一張桌子結合垃圾桶的設計。但在準備期間,經過幾個月的沉澱後,突然想法上發生了大轉變,就像開竅一樣,因此便把行動椅的概念也加進去,然後跟指導教授討論,就這樣拍板定案。
而這件作品,當時除了找外包外,外觀都是我自己上漆的,所以工作量很大,而且策展期間我還負責系上的專刊製作,所以時間真的滿緊迫的,我必須規定每天的進度,最後是直到參展前兩星期才算完成作品。
Q:入選後,在展覽現場需要向評審解釋作品,請問要做什麼準備?獲獎時,自己的感想是什麼?是否更肯定自己在設計領域的創作?
Benny:因為那一年我們北科大參加設計展的學生跟他校比起來人數較少,所以我們是每一個人完成一件獨立作品,相對來說比較辛苦,也必須很團結,像是規劃參展動線,同學之間互相模擬評審提問,練習解釋與傳遞設計理念等,都要自己事先安排妥當。
確定作品入圍的同學要在現場講解設計概念給評審聽,但我們知道展覽現場很吵雜,所以我們決定拉起紅龍,並由同學輪流維持現場淨空,讓評審可以專心聆聽講解過程。我認為同學自發性參與這些公共事務,也是養成設計師未來與他人合作的重要過程。
《靡歐行動公共桌》這件作品後來得到銅獎,對我來說算是很大的肯定,我很開心,讓我對設計這條路有比較多的期待,也讓我更確定往上攻讀研究所。
Benny於2011年新一代設計展上向評審說明作品設計理念,最後,《靡歐行動公共桌》獲得當年的新一代設計獎產品設計類銅獎。(photo credits:唐偉翔)
Q:請怡菁跟予晴分享今年參加新一代設計展的作品,再一個月就要展出了,當時怎麼決定這個創作與類型的,生活中做了哪些觀察?老師、學校有沒有給予協助或建議?
怡菁與予晴:我們之所以發想這件《形變餐具》,是因為在生活中看到環保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人願意使用環保筷、湯匙等方便攜帶的小型餐具,但拋棄式餐盒的使用率依舊沒得到改善,因此我們希望未來能藉由攜帶性的改善,讓環保餐具的使用更完整。另外在我們勾勒出「未來」的情境設想後,我們觀察到從「過去」到「現在」,流水席、或一般宴會廳,所使用的餐具形式--碗盤、筷子、湯匙都是「分開」的,使餐桌的視覺擺設凌亂,因此我們希望整合餐具組,使餐桌面的陳列簡潔,提高宴會的整體氣氛。
最初在畫「現在」和「過去」的草圖時,還很開心地畫出「圓」型的碗,腦袋裡不斷糾結著碗就是「圓」的這樣的思維,但是教授看到後,卻建議我們借用「未來」特徵的想法,給我們圓形以外的思考方向,這個打破我們既定思考方式的建議,我們才了解設計與造型是不能墨守成規的。
另外,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將這「形變」的概念融合了空間美學,三個不同的餐具組合,分別代表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與空間,因此我們在造型構想上融合現代主義、極簡主義與新風格主義;而在作品裡有許多有趣與細膩的細節,值得大家細細觀察,像是代表「過去」與「現代」的作品造型,我們皆採用了「未來」作品的特稱,設計了45度的角切線,營造一種典雅的感覺,而在材質上,代表過去的餐具作品,構想上是設定為木頭上漆,傳遞出古典工藝的美感(但現在因為製作上有經費的考量,所以尚無法這樣製作),而代表現代的作品,為了營造出極簡中仍有獨特細節,因此特別請師傅幫我們噴上銀邊,歡迎大家到現場近看作品,將能感受到更多細節。
怡菁和予晴的作品《形變餐具》,這3組餐具組,由前而後分別是代表過去、現代、未來的餐具組合。此作品從一開始「圓」造型的碗出發,到最後成品完成,歷經多次草案推翻、探訪各地材料工廠、學著與師傅溝通細節等過程,最終終於在新一代設計展開展前,順利完成。(Photograph by 翁子恒 / 陳怡菁 / 羅予晴)
Q:那你們從決定參展到佈展這段過程,有碰到什麼困難嗎?
怡菁與予晴:我們從大三就開始進行idea的發想,大三暑假時大概提了30幾個構想給教授,教授會立刻幫我們過濾,把他認為可行性較高的概念拿出來討論。接下來就確定自己的作品類型,我們的作品屬於「桌上型物件」,就我們學校來說,因為學生人數眾多,一屆就有一百多位,光是總件數就有52組,其中家具類佔了20件左右,但因為展場空間有限,所以提早確定自己的作品類型,也對系上規劃展場空間有幫助。
另外,因為我們的作品在製作上很費工,為了要找尋適合的材料做demo,我們甚至跑到台中的塑膠中心詢問,然後到處問PVC的工廠、工作室,有些師傅在製作上很有經驗,會告知我們這些材料的優缺點,算是我們參展過程中重要的學習心得。在發想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即是「過去」和「現在」的湯匙,其因為要配合碗的稜角,光是畫出合宜的形狀已經很費工,還要讓湯匙貼合碗底的線條(如下圖),再製作出成品,真的不容易。在此我們也要特別感謝指導我們的衛萬里老師,他給予我們很多實質的建議。
Q:Benny在2011年就參加過新一代設計展,那麼現在還會再回去看設計展嗎?
Benny:我從高中時代就開始關注新一代設計展了,由於之前我們那屆有不少作品獲獎,因此也讓學校開始重視學生參展這件事,有時學校也會請我們以過來人的身分,向學弟妹們分享過去的參展經驗,互相交流、協助。
隨著新一代設計展越來越多人參展,前來參觀的人也很多,我覺得學校應該思索,想在這展覽上讓外界看到什麼?對我來說,大學生可以純粹地展示創意,自由地創作是一件很好的事,因此把新一代設計展當成一個國際平台,可以在裡頭看到許多學生自發性的正面力量。然而,就這幾年的參觀下來,發現有些學校的展示方式太過商業化,因此可能會讓參觀者,尤其是對設計感興趣而前來的高中生,無法認清新一代設計展想傳達的想法。
Q:那麼今年正準備參展的怡菁跟予晴,對於新一代設計展的感受應該是最直接的,不曉得在準備上,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給明年將參展的學生們?
怡菁與予晴:我覺得時間和預算的控制很重要,以我們學校來說,大四時首先先進行畢業製作,接下來就是新一代設計展,中間還有展覽、專刊等公共事務要參與,因此讓我們製作作品的時間被壓縮很多,但這也是一個自我挑戰,透過這些事務可以讓我們跟社會接軌,而在模擬作品講解的過程,也讓我們對設計有更清晰的想法。
另外,我們想建議對設計有憧憬的高中生,要及早探索自己是否真的打從心底喜歡設計,因為真的進入設計院校後,才曉得設計並非總是光鮮亮麗,因此對於設計的喜愛程度絕對要很堅定才行,再加上每間學校風格不同,強調的重點也不一樣,大家可以藉著參觀新一代設計展,多深入認識不同學校。
第31屆新一代設計展展場現況。(Photo credits: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Q:Benny參加完新一代設計展後,還有繼續挑戰其他設計獎項嗎?
Benny:我一直以來就不斷在接案子,也投稿有興趣的設計獎。我喜歡透過對生活周遭的觀察,發現可以改善的地方,進而有機會發展出設計作品,這是設計最有趣的部分。因為目前還在念研究所,雖然還未真正接觸社會,但仍希望未來能持續發揮擴展自己對設計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