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回顧韋格納】工藝的極致,林東陽的 Hans Wegner 家具收藏夢

曾任職於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25 年的林東陽教授,是台灣收藏北歐家具的第一把交椅,也是研究丹麥設計巨匠 Hans Wegner 作品的權威,而其著作《名椅好坐一輩子》,更是深入了解 Wegner 的中文版聖經。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林東陽如此深愛著 Wegner 的作品,且一愛便長達十多年不變心,更為其書寫專書?就讓我們有請林東陽,為我們道來他的 Hans Wegner 作品收藏故事吧。
在台灣誰最有資格談 Hans Wegner
 
喜愛木製家具的林東陽教授,因為對於 Wegner 的設計與工藝技術深感敬佩,進而展開了其作品的收藏之路。林東陽逐步從 Wegner 的家具收購起,深入研究 Wegner 每一張作品細節,也與製造 Wegner 大多數家具的丹麥家具工房 PP Møbler 建立深厚關係,最後更實地前往丹麥探訪 Wegner 博物館,並走進 Wegner 的家。
 
為了更加認識 Wegner,也想了解林東陽的收藏之路,因此這天,MOT/TIMES 與林東陽相約於山林環繞的懷德居,彷彿走入陶淵明的桃花源般,這裡是林東陽一手打造的木作家具夢想天地,有著「家具知識館」、「家具體驗館」與「木工實驗學校」,不僅能夠親眼看到難得的設計椅收藏,還能實地感受木頭家具與工藝的溫潤美好。而這段遠離都市塵囂的訪談,就此開始。

    
    
走進懷德居家具知識館中,看見 Vitra 的百張經典模型椅,讓人相當驚喜。(Photograph by 翁子恒、MOT/TIMES)

Q先請您談談與 Wegner 的緣起,這段收藏之路是怎麼開始的
 
A:早期在台灣想要認識北歐的設計,很少有完整英文資料的。1980 年我在美國雜誌《Fine Woodworking》看到一篇完整介紹 Wegner 的文章,這正是我對 Wegner 認識的開始。那時雖未能直接接觸到實品,僅只是透過文章圖片,但仍覺得是非常厲害的作品。
 
而終於在 2002 年,有機會在日本看到 Wegner 的實際作品,那一刻我就知道那就是我要的東西,我要開始收藏。
 
Q:在這段收藏之路中,有沒有什麼有趣或記憶深刻的事情?
 
A:當時為了買 Wegner 的椅子,我真的是招兵買馬,跟周邊的朋友以團購的方式購買,我應該算是台灣團購的鼻祖吧。(笑)
 
當時我跟製作 Wegner 椅子的丹麥家具工房 PP Møbler(下文簡稱為 PP)說,我們打算在台灣成立一座椅子博物館,所以想跟他們購買椅子,有趣的是,因為我們是打著成立博物館的名號,所以一款椅子只能買一張,大家必須認購不同的椅子。不過,當時大家認購完後,竟還有一張一直沒人認購,是 PP124 搖椅(下圖),我很猶豫要不要自己留下來,結果直到今天,那張搖椅成為我家中使用率最高、對我們來說最有價值的一張椅子。 

     
PP124 搖椅雖不是 Wegner 最知名的作品,但卻是林東陽家使用率最高的一張椅子。
(Photo credit:PP Møbler)
     
林東陽的收藏之路並不是一路順遂的,像是早在 2002 年他就曾向 Carl Hansen & Søn 訂購《Y Chair》,不過卻遭到拒絕,Carl Hansen & Søn 說在遠東地區,他們只信任日本,只願意將《Y Chair》賣給日本,也因此,林東陽的第一張《Y Chair》是從美國訂購來的。(Photo credits:Carl Hansen & Søn
 
Q您為何特別偏愛 Wegner 的作品呢
 
A:因為有工藝技術又能設計的設計師屈指可數,除了 Wegner 外,丹麥另一位設計名匠 Børge Mogensen 也是有木工底子的。
 
Wegner 本身就是個木匠,他了解材料,知道材料與技術的極限在哪,也因此他很多作品即使設計出來了,但因為知道當時許多技術尚不成熟,而先將作品擱置。譬如說,他相當知名的一張椅子《Circle Chair》,早在 1965 年便發表了,但是因為當時的技術尚未達到 Wegner 的要求,因此這件作品便擱置到 1986 年才由 PP 完成。
 
     
    
林東陽說 10 年前他買下《Circle Chair》後,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想了解這張椅子的圓圈部分是怎麼製作的,並從中找出接頭。《Circle Chair》的生產除了 Wegner 的設計外,也因為工藝大師 Søren Holst Pederson 跟資深工匠 Henry Fisker 共同研發出特殊機器與模具,才有機會造出《Circle Chair》這件作品。(Photo credits:PP Møbler)
 
Q:Wegner 與丹麥許多木工工房,如 Johannes Hansen、PP Møbler、Carl Hansen & Søn 都有很好的合作關係,才有這麼多作工精細的作品產生,請老師聊聊丹麥的木工產業環境
 
A:剛提到 Wegner 能做木工又能設計,相當難得。而像我們 2012 年邀請來台灣的 NRA 老工匠(如下圖),他可以把家具做得很好,但是他不會設計,不過,他們也很認分,因為知道設計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與設計師合作,也因此才有如此好的作品產生。
 
在丹麥,他們的產業倫理是很清楚的,尤其當提到工匠與設計師合作的時候,工匠的名字都是放在設計師名字前,我認為將這點榮耀給工匠,又何必計較呢?但在台灣的問題是,設計師覺得自己最行,工匠也認為自己很行,我敢講,台灣設計師基本上都不會做木工,即便會也都只是皮毛,應該要認清自己的專業。
 
Q您曾邀請 NRA 的老工匠來到懷德居,他們對木工實驗學校的學生印象如何
 
A:當老工匠到木工學校參觀時,有個學生拿出他做的 Finn Juhl《45 Chair》半成品與工匠討論,這位工匠一點也不藏私,還給學生名片,跟他說,做椅子時若有任何困難隨時可以問他,而且他還半開玩笑地說,若早知道有學生在做這些作品,他就會把他的模具帶來。
 
有意思的是,後來那位工匠走到後院,偷偷問我:「為什麼你們學生要做這麼困難的東西?」我就回說:「因為他在挑戰你啊!」(笑)

             
NRA 老工匠 Niels Roth 先生(圖中左二)曾受邀到懷德居參訪,而木工學校的學生們也藉此機會向老工匠學習。(Photo credits:懷德居)
 
Q為什麼老工匠不介意呢?
 
A:你想,真的有可能跟這些工匠做出一樣的作品嗎?還早的哩。
 
Q:聽說您之前每年都會去 PP 工房參訪
 
A:之前代理 PP 時,確實每年都會去丹麥。記得有次帶團到 PP 參觀時,我禮貌性地問了對方可以拍攝工房內部空間嗎?結果對方做了一個很有自信的動作,讓我印象相當深刻,他比出個「請」的姿勢,然後再比比自己的腦袋,他的意思是這工房裡最珍貴的東西是在他們腦袋裡,攝影師拍不走的。這也說明了細木作的難度有多高。
 
而 Wegner 跟 PP 的關係也讓人津津樂道,Wegner 家跟 PP 的工房其實離得很近,Wegner 三不五時晚上就會跑到 PP 的工房去,最後老闆乾脆直接給了 Wegner 一把鑰匙。

     
    
    
PP 對於品質的堅持,可以從 Wegner 與 PP 第一代老闆的一個小爭論中看出,在製作《Teddy Bear Chair》時 (如圖),Wegner 曾半開玩笑地說,既然椅子骨架外還會用織品包覆,那就不用那麼小心細膩吧,結果 PP 老闆回說:「那是我的事,我不可能作出忽略任何一個細節的事,PP 的品質是我的榮譽。」(Photo credits:PP Møbler)

Q:您也曾到 Wegner 家中探訪,是否可分享對 Wegner 的家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A: Wegner 的住宅很簡單,沒什麼裝潢,精彩的是家中的家具,都是 Wegner 自己設計的,自己的家具自己設計,這是多棒的事!我很喜歡 Wegner 以工作為家,樓下是工作室,樓上是住家,而這樣的配置讓我相信 Wegner 一生都沉浸在工作中。
 
    
林東陽說當時他們並沒有把握可以進去 Wegner 家中參觀,因此能獲得 Wegner 遺孀允許參觀,真有朝聖的感覺。不過基於隱私與安全考量,對方要求林東陽拍攝的照片不要公開,也或許如此,網路上幾乎找不到 Wegner 家的相關照片。此為 Wegner 住宅外觀。(Photo credit:Leslie Williamson)

Q:Wegner 一生共設計了 500 多張椅子,而您認為哪張椅子最能代表 Wegner
 
A:這要看你就哪個角度來看,如果是知名度,那當然是《The Chair》。而《Y Chair》則是從 1950 年到今日,每天都產量驚人,怎麼會有人不認識《Y Chair》呢?
 
而如果要問我自己最喜歡哪張?每一張都不能說不喜歡啊!因為 Wegner 每張椅子都很舒服,就看是要用在哪個空間,不過 Wegner 的椅子放在哪個空間也都很合適,他從未特地為哪個空間設計椅子,像是 PP701(下圖)在 Wegner 家是當餐椅,不過若要放在辦公室又有何不可?又或是 PP589(下圖下排),要放在客廳、玄關或美術館,都相當合適。 Wegner 的作品在使用上很有彈性。
 
我常說,設計椅子千萬不要為了哪個空間而做,這樣根本就是侷限了這些椅子的出路。

    
    
Photo credits:PP Møbler)
 
Q:您認為 Wegner 的作品,對於台灣設計師有什麼啟發嗎?
 
A:我們必須承認,台灣的設計環境確實比北歐落後很多,如果設計師沒有工藝素養,怎麼能夠期待做出好東西?如果不會動手做光仰賴別人,怎麼可能把東西做好呢?
 
Wegner 曾說,因為我會做(工藝),所以我可以先在設計端時,就將模型做到滿意為止,即使不滿意,也可以將模型劈掉重來。Wegner 設計事務所的經理也說,Wegner 做一個模型只要 3 個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如果一個模型要委外代工,在 1989 年時的行情約 2 萬克朗,若當一個模型做不好,你還捨得再花 2 萬克朗做一個模型嗎?你大概心裡就會想,這樣就好了啦,不過若這樣想,你對於設計細節還會繼續堅持嗎?
 
    
Photo credit:PP Møbler)

所以我常說,台灣的學生做得太少了,動手做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問題,而那過程所學到的東西才是最紮實的。

如果沒有工藝素養,那麼台灣的文創絕對無法落實。光有創作,但工藝品質不夠的話,消費者還會願意花錢購買嗎?日本的東西常讓人很輕易地就掏錢購買,是因為他們的細節做得很仔細。木工工藝好的作品,會讓人觸摸了以後,很自然地想要親近。
 
如果台灣每個人都能做家具,那台灣絕對會改觀。雖然台灣的設計教育直到今日,普遍是提升的,但是有了創意後,要如何落實才是重要的。
 
    
    
 
實地探訪了解北歐家具設計產業後,再回頭來看台灣的設計環境,林東陽深深感受到台灣設計教育、設計師訓練的不足,因而退休後於老家一手創辦起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Photograph by 翁子恒)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