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韋格納】工藝的極致,林東陽的 Hans Wegner 家具收藏夢
喜愛木製家具的林東陽教授,因為對於 Wegner 的設計與工藝技術深感敬佩,進而展開了其作品的收藏之路。林東陽逐步從 Wegner 的家具收購起,深入研究 Wegner 每一張作品細節,也與製造 Wegner 大多數家具的丹麥家具工房 PP Møbler 建立深厚關係,最後更實地前往丹麥探訪 Wegner 博物館,並走進 Wegner 的家。
為了更加認識 Wegner,也想了解林東陽的收藏之路,因此這天,MOT/TIMES 與林東陽相約於山林環繞的懷德居,彷彿走入陶淵明的桃花源般,這裡是林東陽一手打造的木作家具夢想天地,有著「家具知識館」、「家具體驗館」與「木工實驗學校」,不僅能夠親眼看到難得的設計椅收藏,還能實地感受木頭家具與工藝的溫潤美好。而這段遠離都市塵囂的訪談,就此開始。
走進懷德居家具知識館中,看見 Vitra 的百張經典模型椅,讓人相當驚喜。(Photograph by 翁子恒、MOT/TIMES)
Q:先請您談談與 Wegner 的緣起,這段收藏之路是怎麼開始的?
A:早期在台灣想要認識北歐的設計,很少有完整英文資料的。1980 年我在美國雜誌《Fine Woodworking》看到一篇完整介紹 Wegner 的文章,這正是我對 Wegner 認識的開始。那時雖未能直接接觸到實品,僅只是透過文章圖片,但仍覺得是非常厲害的作品。
而終於在 2002 年,有機會在日本看到 Wegner 的實際作品,那一刻我就知道那就是我要的東西,我要開始收藏。
Q:在這段收藏之路中,有沒有什麼有趣或記憶深刻的事情?
A:當時為了買 Wegner 的椅子,我真的是招兵買馬,跟周邊的朋友以團購的方式購買,我應該算是台灣團購的鼻祖吧。(笑)
當時我跟製作 Wegner 椅子的丹麥家具工房 PP Møbler(下文簡稱為 PP)說,我們打算在台灣成立一座椅子博物館,所以想跟他們購買椅子,有趣的是,因為我們是打著成立博物館的名號,所以一款椅子只能買一張,大家必須認購不同的椅子。不過,當時大家認購完後,竟還有一張一直沒人認購,是 PP124 搖椅(下圖),我很猶豫要不要自己留下來,結果直到今天,那張搖椅成為我家中使用率最高、對我們來說最有價值的一張椅子。
PP124 搖椅雖不是 Wegner 最知名的作品,但卻是林東陽家使用率最高的一張椅子。(Photo credit:PP Møbler)
林東陽的收藏之路並不是一路順遂的,像是早在 2002 年他就曾向 Carl Hansen & Søn 訂購《Y Chair》,不過卻遭到拒絕,Carl Hansen & Søn 說在遠東地區,他們只信任日本,只願意將《Y Chair》賣給日本,也因此,林東陽的第一張《Y Chair》是從美國訂購來的。(Photo credits:Carl Hansen & Søn)
Q:您為何特別偏愛 Wegner 的作品呢?
A:因為有工藝技術又能設計的設計師屈指可數,除了 Wegner 外,丹麥另一位設計名匠 Børge Mogensen 也是有木工底子的。
Wegner 本身就是個木匠,他了解材料,知道材料與技術的極限在哪,也因此他很多作品即使設計出來了,但因為知道當時許多技術尚不成熟,而先將作品擱置。譬如說,他相當知名的一張椅子《Circle Chair》,早在 1965 年便發表了,但是因為當時的技術尚未達到 Wegner 的要求,因此這件作品便擱置到 1986 年才由 PP 完成。
林東陽說 10 年前他買下《Circle Chair》後,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想了解這張椅子的圓圈部分是怎麼製作的,並從中找出接頭。《Circle Chair》的生產除了 Wegner 的設計外,也因為工藝大師 Søren Holst Pederson 跟資深工匠 Henry Fisker 共同研發出特殊機器與模具,才有機會造出《Circle Chair》這件作品。(Photo credits:PP Møbler)
Q:Wegner 與丹麥許多木工工房,如 Johannes Hansen、PP Møbler、Carl Hansen & Søn 都有很好的合作關係,才有這麼多作工精細的作品產生,請老師聊聊丹麥的木工產業環境?
A:剛提到 Wegner 能做木工又能設計,相當難得。而像我們 2012 年邀請來台灣的 NRA 老工匠(如下圖),他可以把家具做得很好,但是他不會設計,不過,他們也很認分,因為知道設計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與設計師合作,也因此才有如此好的作品產生。
在丹麥,他們的產業倫理是很清楚的,尤其當提到工匠與設計師合作的時候,工匠的名字都是放在設計師名字前,我認為將這點榮耀給工匠,又何必計較呢?但在台灣的問題是,設計師覺得自己最行,工匠也認為自己很行,我敢講,台灣設計師基本上都不會做木工,即便會也都只是皮毛,應該要認清自己的專業。
Q:您曾邀請 NRA 的老工匠來到懷德居,他們對木工實驗學校的學生印象如何?
A:當老工匠到木工學校參觀時,有個學生拿出他做的 Finn Juhl《45 Chair》半成品與工匠討論,這位工匠一點也不藏私,還給學生名片,跟他說,做椅子時若有任何困難隨時可以問他,而且他還半開玩笑地說,若早知道有學生在做這些作品,他就會把他的模具帶來。
有意思的是,後來那位工匠走到後院,偷偷問我:「為什麼你們學生要做這麼困難的東西?」我就回說:「因為他在挑戰你啊!」(笑)
NRA 老工匠 Niels Roth 先生(圖中左二)曾受邀到懷德居參訪,而木工學校的學生們也藉此機會向老工匠學習。(Photo credits:懷德居)
Q:為什麼老工匠不介意呢?
A:你想,真的有可能跟這些工匠做出一樣的作品嗎?還早的哩。
Q:聽說您之前每年都會去 PP 工房參訪?
A:之前代理 PP 時,確實每年都會去丹麥。記得有次帶團到 PP 參觀時,我禮貌性地問了對方可以拍攝工房內部空間嗎?結果對方做了一個很有自信的動作,讓我印象相當深刻,他比出個「請」的姿勢,然後再比比自己的腦袋,他的意思是這工房裡最珍貴的東西是在他們腦袋裡,攝影師拍不走的。這也說明了細木作的難度有多高。
而 Wegner 跟 PP 的關係也讓人津津樂道,Wegner 家跟 PP 的工房其實離得很近,Wegner 三不五時晚上就會跑到 PP 的工房去,最後老闆乾脆直接給了 Wegner 一把鑰匙。
PP 對於品質的堅持,可以從 Wegner 與 PP 第一代老闆的一個小爭論中看出,在製作《Teddy Bear Chair》時 (如圖),Wegner 曾半開玩笑地說,既然椅子骨架外還會用織品包覆,那就不用那麼小心細膩吧,結果 PP 老闆回說:「那是我的事,我不可能作出忽略任何一個細節的事,PP 的品質是我的榮譽。」(Photo credits:PP Møbler)
Q:您也曾到 Wegner 家中探訪,是否可分享對 Wegner 的家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A: Wegner 的住宅很簡單,沒什麼裝潢,精彩的是家中的家具,都是 Wegner 自己設計的,自己的家具自己設計,這是多棒的事!我很喜歡 Wegner 以工作為家,樓下是工作室,樓上是住家,而這樣的配置讓我相信 Wegner 一生都沉浸在工作中。
林東陽說當時他們並沒有把握可以進去 Wegner 家中參觀,因此能獲得 Wegner 遺孀允許參觀,真有朝聖的感覺。不過基於隱私與安全考量,對方要求林東陽拍攝的照片不要公開,也或許如此,網路上幾乎找不到 Wegner 家的相關照片。此為 Wegner 住宅外觀。(Photo credit:Leslie Williamson)
Q:Wegner 一生共設計了 500 多張椅子,而您認為哪張椅子最能代表 Wegner?
A:這要看你就哪個角度來看,如果是知名度,那當然是《The Chair》。而《Y Chair》則是從 1950 年到今日,每天都產量驚人,怎麼會有人不認識《Y Chair》呢?
而如果要問我自己最喜歡哪張?每一張都不能說不喜歡啊!因為 Wegner 每張椅子都很舒服,就看是要用在哪個空間,不過 Wegner 的椅子放在哪個空間也都很合適,他從未特地為哪個空間設計椅子,像是 PP701(下圖)在 Wegner 家是當餐椅,不過若要放在辦公室又有何不可?又或是 PP589(下圖下排),要放在客廳、玄關或美術館,都相當合適。 Wegner 的作品在使用上很有彈性。
我常說,設計椅子千萬不要為了哪個空間而做,這樣根本就是侷限了這些椅子的出路。
(Photo credits:PP Møbler)
Q:您認為 Wegner 的作品,對於台灣設計師有什麼啟發嗎?
A:我們必須承認,台灣的設計環境確實比北歐落後很多,如果設計師沒有工藝素養,怎麼能夠期待做出好東西?如果不會動手做光仰賴別人,怎麼可能把東西做好呢?
Wegner 曾說,因為我會做(工藝),所以我可以先在設計端時,就將模型做到滿意為止,即使不滿意,也可以將模型劈掉重來。Wegner 設計事務所的經理也說,Wegner 做一個模型只要 3 個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如果一個模型要委外代工,在 1989 年時的行情約 2 萬克朗,若當一個模型做不好,你還捨得再花 2 萬克朗做一個模型嗎?你大概心裡就會想,這樣就好了啦,不過若這樣想,你對於設計細節還會繼續堅持嗎?
(Photo credit:PP Møbler)
所以我常說,台灣的學生做得太少了,動手做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問題,而那過程所學到的東西才是最紮實的。
如果沒有工藝素養,那麼台灣的文創絕對無法落實。光有創作,但工藝品質不夠的話,消費者還會願意花錢購買嗎?日本的東西常讓人很輕易地就掏錢購買,是因為他們的細節做得很仔細。木工工藝好的作品,會讓人觸摸了以後,很自然地想要親近。
如果台灣每個人都能做家具,那台灣絕對會改觀。雖然台灣的設計教育直到今日,普遍是提升的,但是有了創意後,要如何落實才是重要的。
實地探訪了解北歐家具設計產業後,再回頭來看台灣的設計環境,林東陽深深感受到台灣設計教育、設計師訓練的不足,因而退休後於老家一手創辦起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Photograph by 翁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