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城市的街區發展,除了商業,也需要思考「社會支持系統」:專訪甘樂文創林峻丞|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

根據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政大統計系所製作的「臺北市105-140年人口推估研究案」,未來北北基桃人口數將從現有的927萬人(108年4月戶政司縣市人口統計表)降低至2051年898萬人,等於減少了74%的基隆市人口!屆時未來城市也將面對街區萎縮、閒置空間該如何再利用、高齡化社會的問題,這些看似難以想像的事,其實發生的時點就在30年後。而這些問題,在地方已然發生!

早在「地方創生」一詞還不流行的 2006 年,「甘樂文創」的創辦人林峻丞就返鄉回到三峽,最初是為了搶救家裡的肥皂事業,卻也在家鄉看見了許多令他憂心的問題。於是,搶救事業成功之後,林峻丞又毅然跨出另一步:在 2010 年,成立「甘樂文創」。

林峻丞是台灣「地方創生」的先行者,在沒有太多前例可以參考、連「社會企業」都還是新鮮概念的時候,他是如何經營的?默默耕耘幾年後,大家開始聽說了甘樂文創與三峽孩子們的故事。

雖然名為「文創」,但甘樂所做的努力卻遠遠超過「文創」所能涵蓋:從陪伴社區孩子的「小草書屋」,到提供學習機會的「青草職能學苑」以及「合習聚落」,更從中發展出品牌「禾乃川國產豆製所」。他們不只陪孩子走過生命裡的幾個月或幾年,更建立了一個足以改變孩子生活的完整鏈結。當大家都看見了甘樂文創耕耘後的豐碩成果,卻很難想像他們到底是如何陪伴孩子的:「要打電話叫他起床,他不接就找人去他家,來了之後又會擺臭臉……」,陪伴這些孩子時,如何激發他們對於未來生活的希望與動力,往往是最困難的挑戰,因為那樣的改變,需要從「心」、需要從「環境」開始。所有改變都需要時間,但要挺過難熬歲月、堅持耕耘,除了耐心,還需要什麼?

從一開始連鄰居都不看好、到連年獲得各種獎項肯定,甘樂文創如何在三峽做好街區營造?社區支持系統又是什麼?未來城市在面對街區營造議題時又該如何思考?不能錯過甘樂文創將近十年的經驗分享!
 
從三峽區公所旁的巷口走來,可以清楚看到甘樂文創所辦的「合習聚落」大大的招牌。如同「聚落」之名,整棟建築彷彿一個小小的群落,許多事情在此發生;甘樂所創的品牌「禾乃川國產豆製所」也在這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甘樂創立以來,先後成立了「小草書屋」和「合習聚落」,一開始小草書屋是怎麼運作的呢?有跟學校合作嗎?
 
會有小草書屋,是因為在前期返鄉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陪伴社區的孩子們,那時候叫做「絲瓜小隊」,跟孩子一起搭瓜棚、種絲瓜。當時發現很多問題,比方說他們在假日時沒有人照顧,寒暑假這樣的長假是風險更高的時期,當時就看到許多孩子在寒暑假被送警察局或法院,所以後來就開辦「暑期幸福學堂」。

暑期幸福學堂一開始有四所小學的孩子來參加,辦了四年,過程中又看到孩子的學業落後很嚴重,可能在國小要畢業的時候只有三四年級的程度,到國中是完全跟不上的。就意識到只有暑假的陪伴真的不夠,必須要延伸到孩子的每一天,長期的累積才有可能慢慢看到孩子在生活上、學業上的成長。

2015年的時候決定要成立小草書屋,跟更多學校合作。我們一路上都是跟學校的輔導室合作,由學校把有需要的孩子轉介進來。


甘樂文創的創辦人林峻丞(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你先前接受專訪時曾提到,三峽有不少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可能是低收入、隔代教養、毒品等不同的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弱勢家庭的呢?
 
三峽這個地方很特別,有三種城鎮的樣態:傳統社區、都市化社區、偏鄉社區,之前台北大學也做了研究,發現三峽的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與外籍人口分布的比例,跟全台灣人的比例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小台灣」。

而且三峽是新北市土地面積第二大的區域,但有超過90%的土地是山區,光在平地上的(台北大學)新城區和舊城區之間差異已經很大,市區跟山區間的城鄉差距也就更大。



合習聚落不只靠近三峽區公所,再多走幾步路則是三峽老街與祖師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甘樂所陪伴的孩子們,幾年下來有什麼改變?
 
處於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改變。從小學開始接觸的孩子,現在已經是高中、大學,他們開始有能力回到書屋、換他們付出。像過去我每年都會帶孩子騎單車環島,都親自帶隊,但今年就換成長大的孩子來帶領。

有幾個中輟的孩子,大概是國中時候才接觸到他們,其實陪伴的時間不是很長,大概兩三年,但這三年就可以看到他們改變很大,有一個現在還在禾乃川工作。

 

一進入「禾乃川國產豆製所」,首先會看到開放式的工作區,透明乾淨的環境讓人安心;店內可以吃到豆花、豆乳霜淇淋和其他豆製輕食,也可以購買醬油等回家調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就你所見,甘樂是否讓更多年輕人選擇留在三峽、也影響了不少人投入地方創生?
 
過去大家都在談「青年返鄉」,我覺得現階段不該再談「青年返鄉」了,因為返鄉之後的一些觀察,對我來說其實是很矛盾。

因為地方沒有發展,所以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到外地去找機會,孩子返鄉反而會讓家長很著急,因為地方沒有工作機會;但是孩子出去發展,又有社區老人照護的問題。

我認為現在應該是培養孩子「留鄉」的能力,他留下來是能夠改變家庭、改變社區,那這樣的能力是什麼?必須是因地制宜的,不同社區有不同問題,面對不同的自然資源、產業、文化,去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Q:應該如何培養「留鄉」能力呢?
 
比如桃園的復興鄉是水蜜桃產地,如果要讓復興鄉的孩子留下來,他需要具備什麼能力?第一個,需要更好的栽種技術、農業知識;第二個,如果他當水蜜桃農,該如何避免被盤商剝削?直接自己面對消費者,需要經營電商和社群,要做生產履歷和行銷……這些能力的培養,現在的學校教育裡都沒有。

再打個比方,嘉義沿海的東石鄉是地層下陷很嚴重的社區,地層下陷是不可逆的現象,只能去減緩下陷的速度;再加上海洋污染的問題,鄉鎮裡都是老人家,年輕人都到外面了。

這樣的社區怎樣去扭轉劣勢?我覺得還是要回到教育,面對當地的課題和機會,如果從小學、國中、到高中的課程,都圍繞著「城市治理」、「水資源管理與技術」這樣的主題,讓孩子有實地的參訪機會;如果能夠發展出這樣的特色,可以期待未來需要工程治理人才時,就是從東石鄉培養出來的。

如果全世界未來要學習「城市治理」,都要來東石鄉學習,那地方不就把劣勢轉變為優勢了嗎?但我們現在的體制內,都沒有讓孩子去了解這些事情,我們的學習跟生活還是脫鉤的。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與雲林的黑豆醬油品牌「御鼎興」合作,推出「味噌御露油膏」,味噌要放在木桶內發酵三個月以上。(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甘樂未來仍會以小草書屋和合習聚落為營運的重點嗎?
 
我們明年會有幾個發展方向,原本持續努力發展的「社區支持系統」在未來仍是核心,因為地方的永續不能只解決單一的問題,裡面其實有系統性的脈絡需要去思考。

例如兒少的問題,如果沒有及時的輔導與陪伴,當他們到了青少年時期,又會衍生出其他問題,甚至未來會面臨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在社區沒有好的就業機會,年輕人也不會想留下來,沒有年輕人又會讓產業沒落,衍生出老人照護的議題,所以我覺得這當中其實是有個脈絡,必須用一個系統去處理。

我們現在有了雛形、但還不是非常完整,例如我們還缺少了銀髮照護這一塊,所以未來還是會持續在三峽,把這個系統建立得更完整。
 
Q:甘樂目前也在進行社區銀髮照護嗎?
 
現在「合習聚落」的工房裡,已經開始讓退休的長者來一起工作,比如有兩個阿嬤在幫我們縫「913舊衣衫循環共享提袋」,有一個阿公邱大哥在幫我們做「玩皮小孩皮革工坊」的製品,比較偏向「青銀共創」的模式。居家照護這塊因為是很專業的領域,我們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能量,所以要看之後的發展。




走出禾乃川的側門,綠意盎然的院落另一側就是一間間工房,在地的職人在此工作,也提供社區青年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除了持續經營的「社區支持系統」之外,甘樂未來有其他規劃嗎?
 
明年是甘樂十周年,所以我們團隊內部也有些討論、舉辦了工作營,面對下一個十年的展望,慢慢開始聚焦、有了方向。

第一個是希望能扮演地方創生孵化器的角色。甘樂今年幫國發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做了一個全台灣的地方創生團隊研究,從600多個名單篩選出193個,再從中做資料分析,發現團隊從萌芽期經歷成長期到成熟期大概需要9.8年。也就是說,一個團隊需要將近十年才能成熟、找到穩定商業模式,而且這個經驗是可以持續、可以複製的。

這段時間其實很漫長,甘樂剛好經歷了這樣的9.8年,我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協助其他團隊、去做孵化,希望能夠縮短大家摸索、探尋的時間到6年。

第二,則是明年開始會做網路媒體(編按:現在甘樂文創正在徵才中,大家趕快去投履歷啊!)因為除了持續在三峽深耕之外,我們也希望能走出去「翻轉台灣」。當然甘樂團隊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資源與能量去走到每個社區,所以討論後可能會用媒體的方式來做。

第三,我們會辦培力的系列活動,以徵選的方式,讓業界的導師能夠與團隊進行一對一、至少一年的輔導,像是師徒制,由業師提供經營上的意見、幫忙尋找資源與資金。

第四,我們預計明年三四月舉辦一個「地方創生年會」,大概是300到500人左右,以台灣的團隊為主,但會邀請國外講者,也會跟日本的木下齊合作。

另外,日本的宇都宮大學今年開始跟我們合作,因為他們有開設「地方創生系」,明年二月開始會有長期的實習生來三峽。

Q:2019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國發會也推動地方創生政策,甘樂作為地方創生團隊,觀察到哪些困難?國發會的政策是否能解決?
 
我覺得國發會提出的地方創生政策,方向是對的。我們跟國發會討論時有提到,台灣過往有非常多的計畫都是由公營法人、專門做政府標案的顧問公司,拿到標案之後去做城鎮、商圈的輔導,但做完案子之後就離開了,而且常常這些案子只有不到半年的執行時間,對地方而言難以累積,所以我們提出這個問題。

我們認為應該要由鄉鎮來提案,國發會也把這點納入政策中,要求由鄉鎮區公所整合民間資源,去跟國發會提案,然後由國發會來跨部會整合資源。這個方向是對的,但仍需培育鄉鎮對於地方創生的理解。
 
Q:現在台灣各地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社區營造、或說「地方創生」,以台北來說,富錦街與大稻埕是近年最多人關注的,你怎麼看這兩個地方的例子?
 
大稻埕比較是由當地的仕紳、文化工作者在做社區營造,是從「社區營造」的概念去發展;而富錦街是以「商圈營造」的方式,所以商業模式不同,從店家風格上也可看出來。

大稻埕從今年開始有一些改變,比方他們現在在做「街區公司」,是由呂大吉建築師整合當地的仕紳,每人共同出資十萬到一百萬(十萬為單位),然後共同成立這個街區公司;這個公司可以經營空間,還有做場域的修復等。

就街區房價議題,他們也有些討論。希望能將目前未參與的屋主拉進來,如果公司賺錢、大家就會賺錢,而要讓公司賺錢、房價就不能太高。他們開始做的還包括物業管理,因為大稻埕很多屋主是在國外,就委託給街區公司來經營,可以找到好的房客,找到有理想、有理念的人進來。

我覺得大稻埕是比較有共同的凝聚力、有對地方發展的願景與討論,地方組織的能量是比富錦街強的。
 
Q:你認為甘樂在三峽的經營模式,有哪些地方能為城市的街區發展及未來提供參考與借鏡呢?

 
合習聚落的空間改建自「愛鄰醫院」,角落裡也保留了部分醫院的記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我覺得「社區支持系統」是可以參考的。比方說大稻埕或萬華這一帶好了,現在大部分的街區經營都還是圍繞在商業。但是地方的老人家、街友、社區孩子的教育……等,這些議題要不要處理?就算是都市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有好的教育資源、穩定的家庭,還是有很多都市孩子有照顧的需求。

但現在在台北市,街友是由做社福的人來做,街區發展的人其實跟社區並沒有太多共好的關係。所以我會想像,如果這個街區公司,同時也扮演街友的輔導就業、訓練的角色,透過培訓讓街友可以為公司工作,例如去承接大樓的清潔管理;這樣在社區就會形成正向的循環,支持系統會更完整。

現在的社福機構,必須要透過募款、跟政府提案申請經費,才能做到街友服務的工作,為什麼這些跟商業、跟街區的經營不能結合呢?如果能這樣做,街友不會成為地方發展的困難。
 
Q:除了甘樂文創長期努力經營的社區支持系統以及去年舉辦、結合許多三峽在地品牌的「三鶯宴」之外,未來希望如何經營三峽這個地方呢?
 
我們希望把三峽打造成一個品牌,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做一個網站「看三峽」,裡面可以透過「數字看三峽」,有土地面積和人口結構等各種數據,還有「歷史看三峽」、「節氣看三峽」,也有三峽百工職人的故事,這就可以帶到地方的選物。網站做好之後,我們現在跟區公所談,希望可以將這個網站跟新北市和三峽區公所的入口網站連結。

我們也持續透過「看三峽」去協助地方產業轉型、發展,不管是透過行銷、商品的重新設計、旅遊內容的重新包裝,其實都是延續之前「三鶯宴」在做的,只是更紮實,不是只有短期的活動。

我們現在也跟三峽農會合作,它很特別、是全台灣第一個農會,我們就跟農會一起推動幾件事:第一個,我們重新定位三峽的茶,三峽有個獨有茶種叫「清新柑仔」,做出來是碧螺春綠茶。除了泡茶外,我們還將它研磨成綠茶粉,拿來做甜點等,像剛獲得「2019 世界巧克力大賞」肯定的「COTE」的茶巧克力就有使用。前陣子我們辦了食品廠商的媒合活動,讓大家知道台灣有這樣的東西,風味不輸日本抹茶。

 
左圖:使用三峽碧螺春茶粉製作的豆腐冰。
右圖:吃得到各種台灣茶滋味的「COTE」巧克力,其中也有三峽碧螺春口味!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第二個是藍染,現在正在籌備「三峽藍」這個品牌。現在大家談藍染,多半是從工藝、技術面切入,但藍染的前端需要農業,所以我們跟農會一起去找小農一起來契作,讓原料的大菁(馬蘭)能夠有更大的栽種面積,同時也看它除了做染料之外還能不能做什麼東西,例如烘成茶,而且本身其實有退火的功效。如果這做起來,就變成全台灣唯一生產染料的農會。


以後說起三峽,可別再只想到祖師廟了!有機會就來三峽拜訪甘樂,可以在禾乃川喝到國產豆漿、又可以去甘樂食堂吃在地美味,好多事情做不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MOT TIMES的年度專題《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特別以《從地方創生,助攻城市未來》為題,而今年六月底,將舉辦「台灣地方創生年會」,是由一群深耕台灣土地的社會實踐家組成的民間組織「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所發起,其中甘樂文創也是共同發起之一。看完專訪以後,如果覺得還不過癮的話,歡迎到今年的台灣地方創生年會現場一起玩,聽他的親身精采分享!

2020台灣地方創生年會- 地域振興生存戰
活動連結:https://www.placesmaking.com/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