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 it ,感受荷蘭都市!
生活在台灣的你我,土地面積小,人口眾多,我們與都市的連結密不可分,但是,組成都市的你我,可曾真正感受過我們所身處的都市生活與建築環境?你愛這個都市嗎?還是你對它深惡厭絕?你分辨得出這個都市不同季節的味道嗎?在這個都市裡,黎明與黃昏的天空是同一種橘紅色嗎?你可曾在腦海中編織過它的未來面貌?太多時刻,習慣總是麻痺了我們的喜愛或厭惡,因此荷蘭建築中心近期的展覽「感受荷蘭都市」,再次直接地向大眾提問:「What do you feel about the city?」
戰爭摧殘後的都市,建築師的奇想空間
如果要問建築對鹿特丹這個都市有著什麼意義的話,恐怕是段心酸的故事。由於鹿特丹不幸在二次世界大戰德軍閃撃戰的肆虐下幾近全毀,導致荷蘭政府花了半世紀的時間努力進行都市重建,不過也因為如此,此地成了建築師發揮想像力的舞台,任何奇想、大膽的創意紛紛獲得採行,因而催生了方塊屋、天鵝橋、如降落飛碟的布萊客車站(Station Blaak)、鋼筋外露如八爪水管章魚般的中央圖書館等令人嘆完觀止的建築作品。在如此繽紛多元的建築氣氛中,荷蘭建築中心(NAI , 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不僅作為荷蘭建築師與空間設計師激盪腦力的創意研究平台,也是運用多元途徑和全體市民一同溝通、交換意見與感受都市魅力的實驗空間。
都市與建築就在你我身邊,相伴共生,今年第五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the 5th IABR ,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Biennale Rotterdam)的策展主題「形塑都市」(Making City )指出,在未來短短的數十年內,地球上 80% 的人口將密集居住在都市之中,而僅佔地球地表面積約 4% 的都市空間,卻孕育與決定著人類 90% 的經濟走向,因此,如何推動都市化發展,未來都市要如何形塑與改造,在在都是政治、生態環境、經濟或社會問題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面性挑戰。而關於都市建築的議題,也同樣在荷蘭建築中心展開。
感受荷蘭都市
坐落在鹿特丹博物館公園一隅的荷蘭建築中心,自1993年正式開館,而後第一代建築師 Jo Coenen 再度親自監督進行改建,時過十數年,在去年 7 月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問世。
荷蘭建築中心的再開館展覽「感受荷蘭都市」(Dutchville: Feel the City),由 Tinker Imagineer 公司設計執行,贏得了荷蘭互動影音媒體設計展的最高榮譽—金鷺獎(Golden Heron)。如同荷蘭建築中心發言人所指出,本展之所以獲得評審青睞,是因它成功地讓觀展者尋回了與都市之間的緊密感知,它超越了過往多以建築(無以數計的草圖、製圖、模型等)本身為聚焦點的策展方式,改以大眾的都市經驗為出發點。因此,建築不再是遙不可及或事不關己,它廣泛地觸發著居住者的記憶、情感與思想,這些互動與切身的思緒將看似冰冷沈默的建築,化為有血有肉的生活共同體。
展覽一開始就展現出它的互動初衷,觀展者可以自行設定屬於自己的影音導覽,除了選擇自己想要的語言外,特別的是,影音導覽內部設定六個不同性別、身份的角色,在觀眾觀展的同時,分享屬於他們對建築的私密觀感,而且,只要將影音導覽器往展場裡任何一個有標示對話框雲朵的感應區一放,即可以按自己有興趣的建築來進一步了解。
發生在城市裡的故事集錦
展場的起始空間善用了兩側牆壁與地板,表面貼圖模擬著荷蘭獨有的平坦透視地景,且有效運用著光影變化,讓觀展者彷彿行在荷蘭鄉野的晨昏之間。接著,當觀展者推開門進入下一個密閉空間後,一發不可收拾的投影光束,馬上如真似幻地製造出獨特的空間感,一定神,我們知道自己進入了立體停車場的電梯內,最後「叮」地一聲門開了,急促的腳步聲伴隨著步向戶外空間的投影影像,環繞的荷蘭都市街景馬上映入眼簾,三面投影牆時而同步、時而獨自放映,均是都市裡各個情境的細節呈現,如被行人擠得水泄不通的市中心街景、穿著碎花洋裝的女孩騎著腳踏車長揚而去、忙著開張做生意的餐廳與咖啡館夥計、甫獲新生兒的媽媽推著嬰兒車在公園裡晒太陽、沿街演奏著手風琴淒涼感十足的街頭藝人等,短短兩分半的一日時光變化投影中,城市帶給人的情感似乎濃烈、複雜地化不開,三個投影牆呈現出不同視角的思考模式,傳達出即便生活在同一都市空間裡,人們對於城市的經驗卻可能有著天差地遠的觀感,而投影片裡那許許多多的個別「真實」,不正是組成城市的篇章集錦嗎?
而後,等待著觀展者的是一座座荷蘭的代表性建築地標,如運用流線造型帶出弧角、凹面與斜度的阿姆斯特丹建築中心 Arcam、被荷蘭人暱稱為「航空母艦」的ING集團總部大樓、因鋁板電鍍的氧化結果呈現自然紅色的鹿特丹紅蘋果(The Red Apple)大樓模型,或用屋型小窗子窺視一個個砌在玻璃櫃裡的建築空間,耳邊聽著六個不同角色談論對這些「已生成」建物的觀感,觀展者可以深深理解,每個人對於同一建築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主觀印象,然而重要的是,要建立彼此溝通與討論正反立場的平台;都市並不會同化所有人的觀感,就算是絕對少數也有發聲的積極意義,因建築是屬於全民的,也要試著從他人的角度來看都市建築。
未來都市面貌
在告別現有的荷蘭建築後,《感受荷蘭都市》展馬上引領觀展者進入未來都市的想像藍圖中。帶著炫惑光束的漩渦凹槽空間,彷彿是一場視覺遊戲的惡作劇,以顛覆建築常規,彷若置身另一個類喬治.盧卡斯《星際大戰》未來感的大型全白多媒體裝置空間,預告著下一個世紀都市面貌的新頁。
不可諱言,都市是一場流動的盛宴,而建築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然而,即便都市化進程已大力而全面地滲透我們的生活,但居住在都市與建築中的還是人,如何舒活我們對居住地的豐富感知與記憶,跳脫自我框架,從群眾的多元視野去感受城市,促成品嚐都市酸甜苦辣不同味道的契機,應該是此展覽希望獻給所有觀展者的上好禮物。都市建築最終還是應該由人為本出發,而人們對於建築的情感不可小覷,無止盡地以開發為宗旨的都市現代化進程,究竟能否帶給居住者絕對幸福?或許應是所有人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