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跨領域的詩秘世界—2011 台北詩歌節的小宇宙探險

詩作為一種歷史悠遠的藝術類型,可上溯於遠古宗教、神話、民歌,常借助與音樂與舞蹈,以韻律節奏結合想像,從而抒發言語無法表述的深層情感。作為最早的跨領域藝術表現,一首詩當然可以有多種表現及感知方式,「2011台北詩歌節」以多媒材的複合展演與跨域創作,將詩歌重新召喚回城市生活中,讓城市漫遊得以因智性的浪漫而產生更多可能。
針對當代詩文創作,發生於波蘭方興未艾的前衛文學運動—自由文學(Liberatura)提出了有趣觀點,將文字書寫載體,乃至傳遞媒介本身都視為詩的組構元件之一,創造出不可分割替代的有機形式。亞捷隆大學英語學者卡特琳娜芭莎妮可進一步提出闡述,認為在自由文學概念裡,文字不是唯一傳達意義的方式,作者還可以透過其他媒介如書本結構、大小、厚度、字體排印、紙張類別、繪畫和攝影來向讀者溝通。
 
是故,我們得以遇見一本受傷的詩集,闕漏的封面被藏匿在書頁中,或者遇見一本展延長達 10 公尺的街道繪本,以詩的敘述形式娓娓道來波蘭在地社區故事,甚至發現詩的樣態與藝術裝置如此貼近,經由一本內部鑲嵌石頭的詩集,帶出閱讀視覺的全新感受。今年堂堂邁入第十一屆的台北詩歌節,承襲呼應自由文學的思維特點,持續突破形式藩籬,以靈活多變的創作型態,將詩意重新帶入城市生活。
 
詩歌節的複合展演
 
無論是擷取自BBS網路鄉民文學製成明信片詩詞,亦或是貼合年輕潮流、帶有戲耍意味的扭蛋詩,都意圖擴大詩的閱讀群眾,而詩人夏夏所製作的火柴詩、詩人瞇印在賽璐珞上的底片詩、策展人鴻鴻一手研發詩的自動販賣機,則從根本上顛覆了詩的閱讀與創造。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發想呈現,藉由轉換書寫載體,重新定義詩的存在與表達,讓看似崇高深奧、難以親近的詩歌文學回歸日常面向,刻劃出台北詩歌節的主旨內涵。於此一系列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設置,當屬由五個貨櫃與一座帳篷組構而成的「詩的小宇宙」。
       
透過五個聚攏排列、各有主題的貨櫃,小宇宙打造一個又一個獨特的詩秘世界。以低矮扶手椅、水晶吊燈和木製釀酒桶帶出故事氛圍的『詩沙龍』,仿似小劇場的手法營造,讓訪客可隨意坐下分享,緩慢咀嚼一首詩的百般況味;曾獲臺北美術獎的藝術家陳怡潔以裝置作品『月讀』,經由光影位移傳達對時間的詩意體會;關乎波蘭自由文學的八段短片,則引領觀者遁入一本詩集建構出的世界,末了還可至鄰近貨櫃一窺詩集的廬山真面目。策展人將詩的歧異性與多樣詮釋進行巧妙應用,不急於讓參訪詩歌節民眾投身字義解碼,而是以更加寬廣的遨遊空間,帶入詩的無限想像。
 
影像詩的跨域延展
 
將不可見的閱讀想像,用光影將之燃亮、映顯、形之於外,影像詩把紙本字詞轉譯為視覺語彙,創造出多層次的文本內涵,自 2007 年台北詩歌節策辦以來,吸引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投身參與,讓讀詩不僅僅是一場靜謐的思緒激盪,亦是一場當代眾聲喧嘩的藝術宴饗。
 
來自各界的藝術好手,以己身擅長之創作手法,進行文本解密與剖析,藉由融匯聲響、動畫、戲劇、剪接手法,讓一首詩的色彩、聲響、音樂節奏實實在在地躍然紙上,突破文字圈畫出的辭意規範,無形中將波蘭自由文學概念進行了更寬廣的演繹與應用,讓詩作所蘊含的核心理念,做了更為深層闡述。如同此屆參展的作品《孩子》,以充滿童趣線條與色彩的動畫,舉重若輕地凸顯戰爭謬誤,激盪出巨大力量;聚焦環境議題的作品《尋找白海豚》,由裝置創作者蔡宛璇與聲音藝術家澎葉生協力製作,透過實地音景採集與重現,讓觀覽者「聲歷其境」,營造出瀕危現實的迫切感受;《螞類的筆》由詩人崔香蘭親自入鏡,化身動感流行的音樂MV女主角,將文字節奏以音樂型態呈現,增添原詩作天馬行空的逗趣發想。

這些令人難忘的影像作品,結合文字之外的表達媒介,在業已完成的詩歌文本上再行創作,或補充強化、或反詰叩問、或幽默反轉,逐漸發散出如晶石切割的折射面,讓觀者可接收到原作未能企及挖掘的面向,大大活化了詩歌的多元特質。然而弔詭的另一面是,這些再創作的影像詩,同樣充滿誤讀、偏解、拼貼挪移的種種可能,最終呈現至觀者面前的,是趨近哲學家德希達所提出之解構性文本,需等待接收者自原作、影像、已身三者交流對話裡,重新尋得意義全貌,帶來極具挑戰的讀詩體驗。本屆詩歌節於小宇宙聚落設置專屬貨櫃,以微型電影院型態提供影像詩的聆賞場地,讓遊訪民眾在狹小幽暗的私密空間裡,宛如置身在眾多藝術家腦內,一窺無數精彩萬分又耐人尋味的創作狂想。
 
已故的波蘭劇場大師葛洛托夫斯基 (Grotowsky) 曾說,劇場是人們相遇的地方。而在這高度全球化、資本化、數位化的變動世界裡,詩歌節應該也是城市居民重新遇見彼此的所在。橫跨三週的台北詩歌節活動中,小宇宙聚落默默矗立在廣場上,置身西門町年輕氣盛六號出口,和中山堂飽經歲月的文化古蹟間,以開放性的場域姿態,向每個過路人提出邀請,成為一座城市通往詩的甬道。這些動輒具備二十年光陰、幾乎將被淘汰的鋁質貨櫃,自工廠倉儲角落被尋得,經由藝術家巧手的紋身彩繪,變為裝載詩歌世界的微小空間,不但顯露出貨櫃自有的流動性格,又同步隱喻閱讀詩的個體私密性,層層包覆住詩歌的無限跨界可能,勾勒出今年台北詩歌節最美麗的藝文風景。
 
編輯/張慧慧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