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哲談建築】自然系建築之二:生命的攝理──平田晃久(下)
建築不應該僅限於建築領域,相信它總有一天能夠連結人類史與生命史的廣大範疇,並進一步創造出嶄新的視野與境界。 ──平田晃久
看過了上篇「自然系建築之二:生命的攝理──平田晃久(上)」後,緊接著下篇,謝宗哲老師要繼續來為大家介紹平田晃久建築中其他重要的概念囉!另外,若是讀者們覺得光聽建築概念實在很抽象、也不過癮,不妨走一趟台北中山創意基地,因為平田建築師也受邀參與了這次「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在展覽現場就能看他最新的裝置創作──《發酵》。
看過了上篇「自然系建築之二:生命的攝理──平田晃久(上)」後,緊接著下篇,謝宗哲老師要繼續來為大家介紹平田晃久建築中其他重要的概念囉!另外,若是讀者們覺得光聽建築概念實在很抽象、也不過癮,不妨走一趟台北中山創意基地,因為平田建築師也受邀參與了這次「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在展覽現場就能看他最新的裝置創作──《發酵》。
延續上篇文章關於生命之攝理的討論,以下緊接著要介紹平田晃久所提出的另外 5 個建築關鍵字:
6. 皺摺
這世界上存在著所謂單純的「形」,例如被稱之為「柏拉圖立體」的多面體就是這樣的類型,但也有別的單純性,如看似很複雜的形體,其背後也可以找出單純的原理,像是皺摺狀的造形,在有限的空間中,具有讓表面積最大化的單純生成原理,藉分枝的原理構成的樹形等,或許也有其他同樣單純性的形,不過恐怕並沒有那麼多,這種類型的即物性創造出自然界絕大部分的形態,若是以這樣自然的原理來實踐人類的活動與建築行為,應該也能展現出像自然形態般的層次。
7. 同時存在的秩序
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Leibniz)曾說:「空間是一種同時存在的秩序。」換句話說,空間指的是關係性,而在同一個時代的牛頓提出了對照性的說法,牛頓認為「絕對空間」(絕對不動且不變的空間)是存在的,牛頓並以這樣的思考為基礎而為物理學帶來發展,平田晃久認為,從歷史上來看似乎是由牛頓創造了主流,但萊布尼茲具現代性的發想,卻有著能夠撼動我們的觀點。
平田晃久為「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現地創作的建築裝置《發酵》。
8. 動物的本能
人類的感知經驗不只是由「可以清楚意識到的對象」所構成的,有時那些可以朦朧意識到的事物反而帶給我們更強烈的感受,若假設「可以清楚意識到的事物」=「人類的」,而「只是朦朧地意識到、但卻可以強烈感受的事物」=「動物性的」,那麼同為動物的人類,應該也能擁有與動物們同等的空間感受天賦 。
9. 去「樓板本位制」
現代建築的完成仰賴積層建築形式的發明,當前世界上盛行的均質積層建築,基本上就是由「樓板」(概念上無限堆積重疊的均質性地板)所創造出來的怪物,這代表著世界就被所謂的「樓板本位制」所傾覆了,平田晃久所構思的一切建築提案,可以說是為了對抗「樓板」所創造出的結果。
10. 人工的自然
人造與自然一直以來都是對立的概念,建築更被視為人造物的典型,然而平田晃久認為,換個角度思考,人類的各種創造行為將來也必然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或許可以去思考將建築視為連結自然與人造的事物之可能性,也就是將孕育自然環境的原理融入製作人造物的原理中。
接下來我們透過幾個平田晃久的建築設計案例來詮釋他上述所提出的理論:
Csh
在自然界裡看到的各種生物型態,事實上都是因為某種合理性或即物性而成立的,例如樹的形狀便是為了讓樹木能以最大的受光面積進行光合作用,它的造形其實非常具實際功能性,平田晃久從這個生物的原理領悟到,當平面欲產生極大化表面積時所呈現的形狀原理,我們可以將它稱之為「皺摺的原理」,若是將物件的碎片想定為形成皺摺的一條封閉繩子,當這條繩子漸漸地變形擴張而形成皺摺,交錯堆疊的繩子便能產生皺摺狀的面,這條繩子將球面二分割,那麼這個皺摺面就會將空間變成二分割的面,因此這個面的周邊才會呈現出曲折而連續的不可思議空間, Csh 這個設計案便是透過遺傳因子的發現與調整,以培育方式來嘗試創造椅子。
平田晃久從生物生長變形的原理中得到靈感,在 2008 年設計了這件布滿皺褶、造型很像海底生物的設計椅《Csh》。
Architecture Farm
平田晃久參與「澳底大地建築國際計畫」所設計的建築農場,從皺摺的原理中調整發展,創造出以系譜樹為基礎的變種住宅,在一個街廓中的各個基地上嘗試進行「種植」,彷彿就像是建築的實驗農場一般,雖然這樣的設計手法看似複雜,然而透過原理的思考,整個建築的樣貌卻能夠被極度地單純化,在這個設計案中,是將皺摺遺傳基因拿來做為發展幾何形態原型的要素,嘗試如實驗農場般地來孕育建築,將全體分割為公共與私密的一片表面並加以皺摺化,3D 的立體皺摺化身為一種有機的糾結狀態來發揮其機能。
平田晃久延續縐褶的原理,用培育植物的方式來設計《Architecture Farm》,這棟內部看似結構複雜的建築透過曲折的線條,被切分成公眾和私人兩類空間,各個區塊雖彼此獨立卻具有連續性,生活在這樣的空間中應該也能像住在大自然中一樣舒適吧。(Photo credit:Akihisa Hirata Architecture Office)
以 500 平方公尺大型獨棟住宅的設計過程為例,平田晃久將複雜的空間需求二分為公共與私密,並以一個表面來加以思考,他將單純的表面加以皺摺化,內部的空間會因此被分為幾個部分,自然地形塑出做為公共空間的前廳、客廳和起居室等,以及私密領域的幾個寢室和 SPA 空間,這些空間彼此連接在一起,卻無法一眼看透,形成了建築內部複雜距離感的連續體,於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特殊的住宅變形其實是可以用極為單純的方法創造出來的。
Foam Form
這是平田晃久參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國際競圖案的作品,基地位在河口的位置,或許也可以稱之為緊密連接海與城市的場所,要在這個海洋與陸地相遇的地方蓋一棟建築,平田晃久所聯想到的不是液體、也不是氣體,他想創造的是一個泡沫般的建築。
這棟建築如同漂浮在泡沫狀海上的諸島一般,和周邊的樹木與水流相互糾結,一起產生了自然與人造物混合的環境,這個設計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泡沫狀立體空間桁架般的空橋,它們在這個海與河(陸地)的接點上,孕育出了一個嶄新的場所。
平田晃久為高雄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發想的《Foam Form》,是一個會呼吸的泡沫形態建築,平田晃久從基地的所在位置──海洋與高雄港都的交界出發,創造出呼應海洋文化特色的島嶼建築,它擁有良好的戶外空間,適合各種類型的音樂表演活動。(Photo credit:Akihisa Hirata Architecture Office)
Hotel J
位在台灣金山溫泉街裡、由數棟 Villa 所構成的度假飯店,平田晃久將原為製造隱密感而阻擋各 Villa 間視線的牆壁做出漸次高低的造型,伴隨著層層的牆壁創造出如同自然河谷般、富於變化的公共空間,這樣的建築結構也讓中心擁有穿透性視野,能眺望遠處對岸,在為 Villa 設計出適切獨立空間的同時,也產生了如單一庭園般的整體美感。
平田晃久所設計的 Hotel J 是位在台北金山的溫泉旅館,整體結構就像是層層堆疊的山谷,即使是在中心最低的位置也能有良好的觀景視野。
Garden within Grid within Garden
這是將日本京都的古文書等各種資料加以檔案化的資料館競圖案,平田晃久的想法是重疊京都特有的整齊格子狀街道與庭園,把這些從格子內長出的市松狀(日本布料中的一種印染圖樣,呈現交叉格子狀)量體給陸續地往上抬,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淺層立體拱狀空間,這個空間將成為雍容大度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閱覽室,而屋頂則是如立體庭院般的場所,在這個案子裡,平田晃久試圖以現代的方法來創造出適合京都那種帶有多重層次性格的場所。
Taipei-Complex
平田晃久為忠泰建設所設計、一處位於台北大直的複合園區,集合了商店、餐廳和藝術館等功能,基地上彷彿散落著一個個箱子,在它們之間則以蜿蜒的階梯連接,階梯所創造出來的立體地形,在戶外產生饒富變化的地形,而室內則是以連結的箱子來產生機能,透過這些,一個如同村莊般、帶有豐富色彩的戶外空間,以及一個廣大相連的室內空間同時被創造了出來,這是同時擁有巨大與渺小特色、過去所未曾出現的都市建築類型。
位於台北大直的《Taipei-Complex》是一個大型複合園區,由商店、餐廳、藝術館所組成,建築像是散落基地的許多箱子,彼此透過蜿蜒的階梯連結並創造出戶外地景。
以糾纏為名、基於生命之攝理的建築創作
最後,以平田晃久 2012 年在台南 KIANTIOK 自然系建築展中的一段談話來做為本篇討論的結束,平田晃久說:「我認為建築如果能夠成為像樹一般的東西或許是很棒的吧,一棵大樹並不是只有看得到的形體而已,而是在那上頭有很多的植物彼此纏繞在一起、有苔蘚長出來、有螞蟻在上面爬、有鳥在那裡築巢,然後還有很多其他的動植物相互糾結纏繞在一起,像這樣藉由許多的連結而形成一個持續運作的巨大世界,我想這就是生物世界的主要特徵吧,那麼建築是否也能變成這樣的東西呢?這是屬於我的提問,也就是所謂『纏繞糾結』(Tangling)便是生物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但20世紀建築的概念,基本上便是創造出空間,然後去控制它的內部,然而作法似乎是與先前提到的概念相對立,今後的建築或許可以改以『纏繞與糾結』的方式來完成,這是我的想法,就像我剛才所提到的,那是如同樹一般的狀態,『糾纏』在一起的東西創造出一個非常豐富的世界,而建築或許就是這個豐富世界的基礎,該如何讓這些事物相互靠攏、什麼樣的『糾纏』狀態才能創造建築,這便是我在進行各種形式的建築實踐時,最為根本的想法。」
6. 皺摺
這世界上存在著所謂單純的「形」,例如被稱之為「柏拉圖立體」的多面體就是這樣的類型,但也有別的單純性,如看似很複雜的形體,其背後也可以找出單純的原理,像是皺摺狀的造形,在有限的空間中,具有讓表面積最大化的單純生成原理,藉分枝的原理構成的樹形等,或許也有其他同樣單純性的形,不過恐怕並沒有那麼多,這種類型的即物性創造出自然界絕大部分的形態,若是以這樣自然的原理來實踐人類的活動與建築行為,應該也能展現出像自然形態般的層次。
7. 同時存在的秩序
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Leibniz)曾說:「空間是一種同時存在的秩序。」換句話說,空間指的是關係性,而在同一個時代的牛頓提出了對照性的說法,牛頓認為「絕對空間」(絕對不動且不變的空間)是存在的,牛頓並以這樣的思考為基礎而為物理學帶來發展,平田晃久認為,從歷史上來看似乎是由牛頓創造了主流,但萊布尼茲具現代性的發想,卻有著能夠撼動我們的觀點。
平田晃久為「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現地創作的建築裝置《發酵》。
8. 動物的本能
人類的感知經驗不只是由「可以清楚意識到的對象」所構成的,有時那些可以朦朧意識到的事物反而帶給我們更強烈的感受,若假設「可以清楚意識到的事物」=「人類的」,而「只是朦朧地意識到、但卻可以強烈感受的事物」=「動物性的」,那麼同為動物的人類,應該也能擁有與動物們同等的空間感受天賦 。
9. 去「樓板本位制」
現代建築的完成仰賴積層建築形式的發明,當前世界上盛行的均質積層建築,基本上就是由「樓板」(概念上無限堆積重疊的均質性地板)所創造出來的怪物,這代表著世界就被所謂的「樓板本位制」所傾覆了,平田晃久所構思的一切建築提案,可以說是為了對抗「樓板」所創造出的結果。
10. 人工的自然
人造與自然一直以來都是對立的概念,建築更被視為人造物的典型,然而平田晃久認為,換個角度思考,人類的各種創造行為將來也必然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或許可以去思考將建築視為連結自然與人造的事物之可能性,也就是將孕育自然環境的原理融入製作人造物的原理中。
接下來我們透過幾個平田晃久的建築設計案例來詮釋他上述所提出的理論:
Csh
在自然界裡看到的各種生物型態,事實上都是因為某種合理性或即物性而成立的,例如樹的形狀便是為了讓樹木能以最大的受光面積進行光合作用,它的造形其實非常具實際功能性,平田晃久從這個生物的原理領悟到,當平面欲產生極大化表面積時所呈現的形狀原理,我們可以將它稱之為「皺摺的原理」,若是將物件的碎片想定為形成皺摺的一條封閉繩子,當這條繩子漸漸地變形擴張而形成皺摺,交錯堆疊的繩子便能產生皺摺狀的面,這條繩子將球面二分割,那麼這個皺摺面就會將空間變成二分割的面,因此這個面的周邊才會呈現出曲折而連續的不可思議空間, Csh 這個設計案便是透過遺傳因子的發現與調整,以培育方式來嘗試創造椅子。
平田晃久從生物生長變形的原理中得到靈感,在 2008 年設計了這件布滿皺褶、造型很像海底生物的設計椅《Csh》。
Architecture Farm
平田晃久參與「澳底大地建築國際計畫」所設計的建築農場,從皺摺的原理中調整發展,創造出以系譜樹為基礎的變種住宅,在一個街廓中的各個基地上嘗試進行「種植」,彷彿就像是建築的實驗農場一般,雖然這樣的設計手法看似複雜,然而透過原理的思考,整個建築的樣貌卻能夠被極度地單純化,在這個設計案中,是將皺摺遺傳基因拿來做為發展幾何形態原型的要素,嘗試如實驗農場般地來孕育建築,將全體分割為公共與私密的一片表面並加以皺摺化,3D 的立體皺摺化身為一種有機的糾結狀態來發揮其機能。
平田晃久延續縐褶的原理,用培育植物的方式來設計《Architecture Farm》,這棟內部看似結構複雜的建築透過曲折的線條,被切分成公眾和私人兩類空間,各個區塊雖彼此獨立卻具有連續性,生活在這樣的空間中應該也能像住在大自然中一樣舒適吧。(Photo credit:Akihisa Hirata Architecture Office)
以 500 平方公尺大型獨棟住宅的設計過程為例,平田晃久將複雜的空間需求二分為公共與私密,並以一個表面來加以思考,他將單純的表面加以皺摺化,內部的空間會因此被分為幾個部分,自然地形塑出做為公共空間的前廳、客廳和起居室等,以及私密領域的幾個寢室和 SPA 空間,這些空間彼此連接在一起,卻無法一眼看透,形成了建築內部複雜距離感的連續體,於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特殊的住宅變形其實是可以用極為單純的方法創造出來的。
Foam Form
這是平田晃久參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國際競圖案的作品,基地位在河口的位置,或許也可以稱之為緊密連接海與城市的場所,要在這個海洋與陸地相遇的地方蓋一棟建築,平田晃久所聯想到的不是液體、也不是氣體,他想創造的是一個泡沫般的建築。
這棟建築如同漂浮在泡沫狀海上的諸島一般,和周邊的樹木與水流相互糾結,一起產生了自然與人造物混合的環境,這個設計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泡沫狀立體空間桁架般的空橋,它們在這個海與河(陸地)的接點上,孕育出了一個嶄新的場所。
平田晃久為高雄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發想的《Foam Form》,是一個會呼吸的泡沫形態建築,平田晃久從基地的所在位置──海洋與高雄港都的交界出發,創造出呼應海洋文化特色的島嶼建築,它擁有良好的戶外空間,適合各種類型的音樂表演活動。(Photo credit:Akihisa Hirata Architecture Office)
Hotel J
位在台灣金山溫泉街裡、由數棟 Villa 所構成的度假飯店,平田晃久將原為製造隱密感而阻擋各 Villa 間視線的牆壁做出漸次高低的造型,伴隨著層層的牆壁創造出如同自然河谷般、富於變化的公共空間,這樣的建築結構也讓中心擁有穿透性視野,能眺望遠處對岸,在為 Villa 設計出適切獨立空間的同時,也產生了如單一庭園般的整體美感。
平田晃久所設計的 Hotel J 是位在台北金山的溫泉旅館,整體結構就像是層層堆疊的山谷,即使是在中心最低的位置也能有良好的觀景視野。
Garden within Grid within Garden
這是將日本京都的古文書等各種資料加以檔案化的資料館競圖案,平田晃久的想法是重疊京都特有的整齊格子狀街道與庭園,把這些從格子內長出的市松狀(日本布料中的一種印染圖樣,呈現交叉格子狀)量體給陸續地往上抬,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淺層立體拱狀空間,這個空間將成為雍容大度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閱覽室,而屋頂則是如立體庭院般的場所,在這個案子裡,平田晃久試圖以現代的方法來創造出適合京都那種帶有多重層次性格的場所。
Taipei-Complex
平田晃久為忠泰建設所設計、一處位於台北大直的複合園區,集合了商店、餐廳和藝術館等功能,基地上彷彿散落著一個個箱子,在它們之間則以蜿蜒的階梯連接,階梯所創造出來的立體地形,在戶外產生饒富變化的地形,而室內則是以連結的箱子來產生機能,透過這些,一個如同村莊般、帶有豐富色彩的戶外空間,以及一個廣大相連的室內空間同時被創造了出來,這是同時擁有巨大與渺小特色、過去所未曾出現的都市建築類型。
位於台北大直的《Taipei-Complex》是一個大型複合園區,由商店、餐廳、藝術館所組成,建築像是散落基地的許多箱子,彼此透過蜿蜒的階梯連結並創造出戶外地景。
以糾纏為名、基於生命之攝理的建築創作
最後,以平田晃久 2012 年在台南 KIANTIOK 自然系建築展中的一段談話來做為本篇討論的結束,平田晃久說:「我認為建築如果能夠成為像樹一般的東西或許是很棒的吧,一棵大樹並不是只有看得到的形體而已,而是在那上頭有很多的植物彼此纏繞在一起、有苔蘚長出來、有螞蟻在上面爬、有鳥在那裡築巢,然後還有很多其他的動植物相互糾結纏繞在一起,像這樣藉由許多的連結而形成一個持續運作的巨大世界,我想這就是生物世界的主要特徵吧,那麼建築是否也能變成這樣的東西呢?這是屬於我的提問,也就是所謂『纏繞糾結』(Tangling)便是生物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但20世紀建築的概念,基本上便是創造出空間,然後去控制它的內部,然而作法似乎是與先前提到的概念相對立,今後的建築或許可以改以『纏繞與糾結』的方式來完成,這是我的想法,就像我剛才所提到的,那是如同樹一般的狀態,『糾纏』在一起的東西創造出一個非常豐富的世界,而建築或許就是這個豐富世界的基礎,該如何讓這些事物相互靠攏、什麼樣的『糾纏』狀態才能創造建築,這便是我在進行各種形式的建築實踐時,最為根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