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日本設計者不可不知!從「每日設計獎」快速看懂日本現代設計史
你知道當日本現代設計出現時,可是沒有「設計師」一職的嗎?而向來給人清新氣息的日本設計,原來也曾面臨過模仿、抄襲等窘境?
設計迷用不著太驚訝,翻開日本的近代設計史,雖然有如雨後春筍般的豐富,但如果少了「肯定」的途徑,相信也無法見到至今受到大眾喜愛的日本原創設計。而這項關鍵,就得從有著 60 年歷史的「每日設計獎」開始說起了。
從早期的柳宗理、倉俣史朗,再到近年的深澤直人、長岡賢明,每日設計獎已由產業貢獻,漸轉換成鼓勵得獎者「原創」與「獨步」的設計精神,也讓每日設計獎成 為現今日本設計界的頂尖指標之一。至於在它的幾十年時光中,孕育出哪些你我熟知的設計師呢?不如就從下面開始,一次掃過每日設計獎的前世今生吧。
設計迷用不著太驚訝,翻開日本的近代設計史,雖然有如雨後春筍般的豐富,但如果少了「肯定」的途徑,相信也無法見到至今受到大眾喜愛的日本原創設計。而這項關鍵,就得從有著 60 年歷史的「每日設計獎」開始說起了。
從早期的柳宗理、倉俣史朗,再到近年的深澤直人、長岡賢明,每日設計獎已由產業貢獻,漸轉換成鼓勵得獎者「原創」與「獨步」的設計精神,也讓每日設計獎成 為現今日本設計界的頂尖指標之一。至於在它的幾十年時光中,孕育出哪些你我熟知的設計師呢?不如就從下面開始,一次掃過每日設計獎的前世今生吧。
由《每日新聞》在 1955 年所設立的「每日設計獎」(Mainichi Design Awards),原名為「每日產業設計獎」。它起源於當時日本歷史上、正處於二戰戰敗的陰影後,社會百業蕭條;柳宗理(Sori Yanagi)、渡邊力(Riki Watanabe)、劍持勇(Isamu Kenmochi)等大師便在此時到美國取經的風潮,開啟了日本設計時代的序幕。
而「設計」一詞,便是由此開始對整個社會與產業逐漸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日新聞》主辦了每日產業設計獎,獎勵當時對社會推動正向努力的企業或人物。如劍持勇設計事務所於 1963 年得獎,便是因他們在「量產家具的工業技術」上,有著革命性的貢獻;柳宗理創立的品牌天童木工,則是經過了 20 年努力,讓設計的思維在量產家具裡產生重要影響,也因此拿下隔年的「每日產業設計獎」。
設計大師劍持勇在 50~60 年代開始推出一系列實用的單椅家具,至今仍是經典且為人所熟知的獨特標記。(上圖)成熟運用曲木(Plywood)技術所設計的《Chairs Model S-3048M》。(下左圖)已被紐約 MoMA 列為永久收藏的《Rattan Round Chair》。(下右圖)劍持勇最具代表性的家具作品《Kashiwado Chair》。(Photo credits:天童木工、Noguchi Museum)
柳宗理設計的《蝴蝶椅》,將設計結合成熟的曲木技術,象徵著美學與技術的完美結合。(Photo credits:天童木工)
平面設計的興起,為更多好設計開拓市場
時間推移至 70 年代,1964 年日本成為奧運主辦國,將「設計」風氣推向高峰。當時的奧運主視覺,找來亀倉雄策(Yusaku Kamekura)、田中一光(Ikko Tanaka)、永井一正(Kazumasa Nagai)等新銳平面設計師設計海報,或許也因此掀起了當時日本對平面設計需求的知覺。
不同於一開始著重於「產品設計」的貢獻,「每日產業設計獎」進而開始肯定平面設計提升產業形象的付出。例如 1972 年大橋正(Tadashi Ohashi)的「龜甲萬醬油廣告系列」,長期與該企業合作發表廣告,除了達到宣傳效益,對藝術家而言,在商業形象上也有助於提昇活躍度。
大橋正為龜甲萬醬油設計的插畫風商業海報。(Photo credits:Tadashi Ohashi)
1973 年,田中一光的「西武劇場」、「觀世能」等系列海報,將漢字解構,並重新以西方現代手法構築,為當時的設計界,帶來另類的文字形態思維。
又如 1974 年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的「1971-74 年千年王國之旅」,整體蒙太奇影像般的拼貼手法,更徹底顛覆設計準則;狂放地遊走於海報的方寸之間,已經是超出設計範圍太多的創作,但這可是發表於東京伊勢丹百貨的展覽,為商業市場開拓出自由藝術領域的另一章。
田中一光在漢字的設計表現上獨具匠心。(Photo credits:Ikko Tanaka、Morisawa)
橫尾忠則的《千年王國之旅》畫冊封面。(Photo credits:Tadanori Yokoo)
此外,1975 年石岡瑛子(Eiko Ishioka)的「PARCO 廣告設計系列」,藉由攝影呈現女性具有張力與情感的一面,讓企業的平面廣告從「活動宣傳」轉變為「意象」的陳述。
以獨特視覺藝術打響名氣、並曾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的設計師石岡瑛子,在這幅精品百貨 PARCO 的視覺設計上,以肢體表現出購物的意義。(Photo credits:Eiko Ishioka)
設計深入生活面,日本人的設計啟蒙潮
產品設計方面,早已於 60~70 年代便活躍於日本海內外的設計師──倉俣史朗(Shiro Kuramata),作品總帶有許多衝擊性的視覺效果,1972 年便以「商店建築裡的家具與陳列」的獨特概念而獲獎。
倉俣史朗設計的《Side 1》使家具呈現變形的外表,令人過目難忘。(Photo credits:Cappellini)
1974 年獲獎者森正洋(Masahiro Mori)所創的「白山陶器的新食器」,就從製造方式下手,在維持品質前提下削減成本並增加藝術性。於是,平價且外型活潑的陶瓷器皿,立刻席捲每個日本家庭餐桌,讓日本人生活當中能自然與設計為伍,從小地方開始培養美學。
由此不難看出獲獎的設計師們,時至今日仍是首屈一指且受人景仰的大師級人物。
由森正洋所設計的「G 型醬油瓶」,不但是日本白山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也曾獲「Long Life Design Award」肯定。(Photo credits:Mori Masahiro Design Studio)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發現,60~70 年代是一段日本設計的啟蒙期。當時的通商產業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為獎勵企業多開發屬於自己品牌的原創商品而不是抄襲、模仿他牌,遂於 1957 年在日本正式開辦 Good Design Award(簡稱 G-MARK),針對「設計原創性高的產品」給予肯定獎勵。
G-MARK 雖與「每日產業設計獎」針對「產業貢獻」的面向不同,但兩獎項都是當時設計師在社會面上逐漸受到大眾認可價值的重要指標。
改名「每日設計獎」,定位設計不受限的價值
1976 年後,「每日產業設計獎」正式更名為「每日設計獎」,獎項授與的範圍更加廣泛,亦脫離了「產業」範圍的限制。
同年,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首度以服裝設計領域獲得此獎項;愈趨近代,獎項評選方向也逐漸以設計師本人的設計哲學來給予肯定與鼓勵。好比 2001 年獲獎者深澤直人(Naoto Fukasawa)的「依據環境與行為產生的設計」、2002 年以「設計的解剖」獲獎的佐藤卓(Taku Satoh)等。
深澤直人自創品牌「±0」的加濕器,亮麗的外型設計不僅讓它榮獲 G-Mark 金獎殊榮,也同樣被 MoMA 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Photo credits:Hidetoyo Sasaki)
以牛乳、口香糖、保養品等平面及包裝視覺,無所不在深入民眾生活的經典設計,日本知名平面設計師佐藤卓,在 2001 年舉辦的「設計的解剖」展,不乏一般生活中常見且印象深刻的趣味作品。圖為展中擺放日本廣為人知的「莉卡娃娃(Licca)」。(Photo credits:Taku Satoh Design Office Inc.)
2009 年更破天荒地、將獎項頒於經常與原研哉(Kenya Hara)和深澤直人合作平面廣告的攝影師藤井保(Tamotsu Fujii),象徵著每日設計獎從最初肯定製造業對社會的貢獻,透過「去產業化」轉型到肯定設計師在設計領域上的卓越表現後,更積極往文化面探索獎項給予的意義。
也因此 2013 年、長期耕耘於 Long Life Design 的長岡賢明(Kenmei Nagaoka)獲獎可是一點都不意外了。
由原研哉與藤井保兩人共同為無印良品設計製作的海報。(Photo credits:Muji)
深澤直人與藤井保在 2009 年合作的展覽「看不見的輪廓」之海報。(Photo credits:21_21 DESIGN SIGHT)
長岡賢明與川久保玲合作的 LONG LIFE DESIGN 概念店「D&DEPARTMENT PROJECT」。(Photo credits:D&DEPARTMENT PROJECT)
設計新生代的崛起,重視人類與自然的結合才是王道
而獲得 2014 年每日設計獎的兩位設計師分別是鈴木康廣(Yasuhiro Suzuki)及長嶋りかこ(Rikako Nagashima)。
鈴木康廣擅長將人們心中無以名狀的感覺,以容易瞭解的裝置藝術表現。長嶋りかこ則在日本第二大廣告公司博報堂時期便已經非常活躍,2014 年末成立「village®」個人設計事務所,以平面設計為軸,橫跨產品、時尚、包裝等領域;2011 年開始以「Human_Nature」此服飾品牌開始發表人類與大自然關係的作品,並於 2014 年擔任札幌國際藝術祭的視覺總監,主視覺及週邊產品以萬物山川啟發靈感的抽象幾何線條設計獲得不少讚賞,視覺風格明快俐落,以「凜然無畏的設計風格」獲得肯定。
長嶋りかこ以環保為題,提出一衣兩穿的概念,也將工廠剩下的壓克力廢材設計成飾品,而平面設計的風格更是讓人印象深刻。(Photo credits:Rikako Nagashima)
(上圖)鈴木康廣 2014 年在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舉辦了帶點實驗性質的概念展,「空氣人」便是他擅長將感官表現轉變成具體型態的樣貌傳達。(下圖)空氣人也曾經在羽田機場大廳「出沒」。(Photo credits:Kioku Keizo、Yasuhiro Suzuki)
每日設計獎的獲獎設計師足以成為當年設計業界的代表人物,歷年得獎名單宛如一部日本近代設計的編年史,解讀其變化的趨勢也能一窺未來設計演變的風向。
而「設計」一詞,便是由此開始對整個社會與產業逐漸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日新聞》主辦了每日產業設計獎,獎勵當時對社會推動正向努力的企業或人物。如劍持勇設計事務所於 1963 年得獎,便是因他們在「量產家具的工業技術」上,有著革命性的貢獻;柳宗理創立的品牌天童木工,則是經過了 20 年努力,讓設計的思維在量產家具裡產生重要影響,也因此拿下隔年的「每日產業設計獎」。
設計大師劍持勇在 50~60 年代開始推出一系列實用的單椅家具,至今仍是經典且為人所熟知的獨特標記。(上圖)成熟運用曲木(Plywood)技術所設計的《Chairs Model S-3048M》。(下左圖)已被紐約 MoMA 列為永久收藏的《Rattan Round Chair》。(下右圖)劍持勇最具代表性的家具作品《Kashiwado Chair》。(Photo credits:天童木工、Noguchi Museum)
柳宗理設計的《蝴蝶椅》,將設計結合成熟的曲木技術,象徵著美學與技術的完美結合。(Photo credits:天童木工)
平面設計的興起,為更多好設計開拓市場
時間推移至 70 年代,1964 年日本成為奧運主辦國,將「設計」風氣推向高峰。當時的奧運主視覺,找來亀倉雄策(Yusaku Kamekura)、田中一光(Ikko Tanaka)、永井一正(Kazumasa Nagai)等新銳平面設計師設計海報,或許也因此掀起了當時日本對平面設計需求的知覺。
不同於一開始著重於「產品設計」的貢獻,「每日產業設計獎」進而開始肯定平面設計提升產業形象的付出。例如 1972 年大橋正(Tadashi Ohashi)的「龜甲萬醬油廣告系列」,長期與該企業合作發表廣告,除了達到宣傳效益,對藝術家而言,在商業形象上也有助於提昇活躍度。
大橋正為龜甲萬醬油設計的插畫風商業海報。(Photo credits:Tadashi Ohashi)
1973 年,田中一光的「西武劇場」、「觀世能」等系列海報,將漢字解構,並重新以西方現代手法構築,為當時的設計界,帶來另類的文字形態思維。
又如 1974 年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的「1971-74 年千年王國之旅」,整體蒙太奇影像般的拼貼手法,更徹底顛覆設計準則;狂放地遊走於海報的方寸之間,已經是超出設計範圍太多的創作,但這可是發表於東京伊勢丹百貨的展覽,為商業市場開拓出自由藝術領域的另一章。
田中一光在漢字的設計表現上獨具匠心。(Photo credits:Ikko Tanaka、Morisawa)
橫尾忠則的《千年王國之旅》畫冊封面。(Photo credits:Tadanori Yokoo)
此外,1975 年石岡瑛子(Eiko Ishioka)的「PARCO 廣告設計系列」,藉由攝影呈現女性具有張力與情感的一面,讓企業的平面廣告從「活動宣傳」轉變為「意象」的陳述。
以獨特視覺藝術打響名氣、並曾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的設計師石岡瑛子,在這幅精品百貨 PARCO 的視覺設計上,以肢體表現出購物的意義。(Photo credits:Eiko Ishioka)
設計深入生活面,日本人的設計啟蒙潮
產品設計方面,早已於 60~70 年代便活躍於日本海內外的設計師──倉俣史朗(Shiro Kuramata),作品總帶有許多衝擊性的視覺效果,1972 年便以「商店建築裡的家具與陳列」的獨特概念而獲獎。
倉俣史朗設計的《Side 1》使家具呈現變形的外表,令人過目難忘。(Photo credits:Cappellini)
1974 年獲獎者森正洋(Masahiro Mori)所創的「白山陶器的新食器」,就從製造方式下手,在維持品質前提下削減成本並增加藝術性。於是,平價且外型活潑的陶瓷器皿,立刻席捲每個日本家庭餐桌,讓日本人生活當中能自然與設計為伍,從小地方開始培養美學。
由此不難看出獲獎的設計師們,時至今日仍是首屈一指且受人景仰的大師級人物。
由森正洋所設計的「G 型醬油瓶」,不但是日本白山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也曾獲「Long Life Design Award」肯定。(Photo credits:Mori Masahiro Design Studio)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發現,60~70 年代是一段日本設計的啟蒙期。當時的通商產業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為獎勵企業多開發屬於自己品牌的原創商品而不是抄襲、模仿他牌,遂於 1957 年在日本正式開辦 Good Design Award(簡稱 G-MARK),針對「設計原創性高的產品」給予肯定獎勵。
G-MARK 雖與「每日產業設計獎」針對「產業貢獻」的面向不同,但兩獎項都是當時設計師在社會面上逐漸受到大眾認可價值的重要指標。
改名「每日設計獎」,定位設計不受限的價值
1976 年後,「每日產業設計獎」正式更名為「每日設計獎」,獎項授與的範圍更加廣泛,亦脫離了「產業」範圍的限制。
同年,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首度以服裝設計領域獲得此獎項;愈趨近代,獎項評選方向也逐漸以設計師本人的設計哲學來給予肯定與鼓勵。好比 2001 年獲獎者深澤直人(Naoto Fukasawa)的「依據環境與行為產生的設計」、2002 年以「設計的解剖」獲獎的佐藤卓(Taku Satoh)等。
深澤直人自創品牌「±0」的加濕器,亮麗的外型設計不僅讓它榮獲 G-Mark 金獎殊榮,也同樣被 MoMA 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Photo credits:Hidetoyo Sasaki)
以牛乳、口香糖、保養品等平面及包裝視覺,無所不在深入民眾生活的經典設計,日本知名平面設計師佐藤卓,在 2001 年舉辦的「設計的解剖」展,不乏一般生活中常見且印象深刻的趣味作品。圖為展中擺放日本廣為人知的「莉卡娃娃(Licca)」。(Photo credits:Taku Satoh Design Office Inc.)
2009 年更破天荒地、將獎項頒於經常與原研哉(Kenya Hara)和深澤直人合作平面廣告的攝影師藤井保(Tamotsu Fujii),象徵著每日設計獎從最初肯定製造業對社會的貢獻,透過「去產業化」轉型到肯定設計師在設計領域上的卓越表現後,更積極往文化面探索獎項給予的意義。
也因此 2013 年、長期耕耘於 Long Life Design 的長岡賢明(Kenmei Nagaoka)獲獎可是一點都不意外了。
由原研哉與藤井保兩人共同為無印良品設計製作的海報。(Photo credits:Muji)
深澤直人與藤井保在 2009 年合作的展覽「看不見的輪廓」之海報。(Photo credits:21_21 DESIGN SIGHT)
長岡賢明與川久保玲合作的 LONG LIFE DESIGN 概念店「D&DEPARTMENT PROJECT」。(Photo credits:D&DEPARTMENT PROJECT)
設計新生代的崛起,重視人類與自然的結合才是王道
而獲得 2014 年每日設計獎的兩位設計師分別是鈴木康廣(Yasuhiro Suzuki)及長嶋りかこ(Rikako Nagashima)。
鈴木康廣擅長將人們心中無以名狀的感覺,以容易瞭解的裝置藝術表現。長嶋りかこ則在日本第二大廣告公司博報堂時期便已經非常活躍,2014 年末成立「village®」個人設計事務所,以平面設計為軸,橫跨產品、時尚、包裝等領域;2011 年開始以「Human_Nature」此服飾品牌開始發表人類與大自然關係的作品,並於 2014 年擔任札幌國際藝術祭的視覺總監,主視覺及週邊產品以萬物山川啟發靈感的抽象幾何線條設計獲得不少讚賞,視覺風格明快俐落,以「凜然無畏的設計風格」獲得肯定。
長嶋りかこ以環保為題,提出一衣兩穿的概念,也將工廠剩下的壓克力廢材設計成飾品,而平面設計的風格更是讓人印象深刻。(Photo credits:Rikako Nagashima)
(上圖)鈴木康廣 2014 年在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舉辦了帶點實驗性質的概念展,「空氣人」便是他擅長將感官表現轉變成具體型態的樣貌傳達。(下圖)空氣人也曾經在羽田機場大廳「出沒」。(Photo credits:Kioku Keizo、Yasuhiro Suzuki)
每日設計獎的獲獎設計師足以成為當年設計業界的代表人物,歷年得獎名單宛如一部日本近代設計的編年史,解讀其變化的趨勢也能一窺未來設計演變的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