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鄭欽、杜祖業的北歐設計對談:從哥本哈根 3 Days of Design 崛起觀察疫後新能量
1930 年代是北歐設計的黃金時期,許多我們所熟知的北歐設計大師或品牌均在此時期建立,而後北歐設計更從 50 年代起,將影響力擴及世界。在世界各地設計發展中,相較於義式設計、美式設計、法式設計,北歐設計發展至今依然擁有豐沛能量,特別是在近年,更有了「不是只有經典設計」的新思維與新面貌,讓北歐設計持續在世界備受注目。
在 21 世紀,全球歷經疫情後的現在,北歐設計當今的魅力為何?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能量發生?2024 下半年,《MOT TIMES 明日誌》企劃北歐設計專題,探索在這個年代吸引珍稀注意力的設計盛事與設計品牌。
場地協力/明日選品、北歐櫥窗
我們邀請北歐櫥窗品牌總監高鄭欽 Millais 及 Condé Nast 創意暨商業顧問杜祖業 Blues,自疫後迅速掠奪設計圈目光的「哥本哈根設計三日節(3 Days of Design)」開始談起。兩位皆於今年六月親自飛往這座迷人的城市參與盛會,在市中心與碼頭區彎彎繞繞,置身蓬勃不墜的北歐設計、城市魅力裡,吸收濃厚創意,感到悸動滿足。
透過他們的眼光,探索 3 Days of Design 崛起態勢流變、背後可能原因、逛展尺度等,以及相較於其他名聲更盛的設計會展而言,它有何獨特之處;同時,亦點出經典與新銳設計品牌、根深柢固的永續意識、人與工藝物件之間的關係等主題,輕巧勾勒北歐設計正在發生的事。
從碼頭小展到國際盛會
今年六月,3 Days of Design 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為期三天舉行,城市不分晴雨,氣氛始終熾熱活絡。這項重視與人、與地方、與設計緊密連結的會展迎來第十一屆,最初由 Montana、Erik Jørgensen、Anker & Co 及 Kvadrat 攜手合作,在前身為自由港(Frihavnens)倉庫的 Pakhus 48 舉辦一檔小展覽開始,如今參展品牌數量已經驟增至 410 家,展會規模如同巴黎奧運般擴及整座城市,近三年內躍升國際重要設計節。正如今年主題「DARE TO DREAM」一樣,他們讓設計三日節迅速萌芽茁壯,敢於做一場讓世界看見丹麥設計的夢。
3 Days of Design 展覽形式低調簡約、不追求花俏,參展品牌不分大小各自獨特精彩。從 Alvar Aalto、Carl Hansen & Søn、Finn Juhl、Fritz Hansen、Artek、Louis Poulsen 等經典大廠,到 Form & Refine、&Tradition、HAY、File Under Pop 等新興品牌,一個個自由散落在 Nordhavn、Marmorkirken 和 Refshaleøen 等 11 處市區與港口社區的地標建築、博物館、歷史古蹟、品牌工作室與藝廊等場域,即便不為此而來,也能在每一個轉彎處遇見驚喜。
3 Days of Design 嶄露頭角得益於疫情?
今年不只是幾乎年年參加米蘭設計周的高鄭欽,以及親訪過米蘭與歐洲大小設計展會的杜祖業,不約而同頭一回參加 3 Days of Design,擁有資深採購開發經驗的高鄭欽還告訴我們,在疫情期間及之後,許多北歐重要品牌都沒有去米蘭參展,雖然因為疫情遭遇阻礙的機會很大,但是已經點燃他的好奇心;後來國境解封,他與廠商交流觀察發現,前往哥本哈根的歐洲區、亞洲區 Buyer 確實增加了許多,甚至一半以上今年沒去米蘭。
是米蘭設計週熱度消退了嗎?或許不必然是彼長此消的相對關係,無論疫前疫後,又或是間接受戰亂影響,它依舊是那個熱愛設計的城市,聚攏了講究設計的人們,且仍是許多人十年磨一劍想挑戰的指標。只是攤開全球設計會展的板塊地圖,在這幾年已然產生某種生態轉型。
「疫情後,會展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杜祖業提出觀察,疫情期間 Zoom 這些線上軟體都愈來愈發達的時候,大家都在質疑未來會展還有沒有必要,品牌反思沒有商展之後,好像一切也沒有真的就不能運行,而且商展往往所費不貲,「當然疫情結束之後,這些商展慢慢回歸,但是規模上不見得能回到疫情之前。首先,很多品牌可能都在考量商展對他們的意義與價值到底是什麼?還要參加嗎?模式如何?我倒覺得 3 Days of Design 有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崛起。」
根據外媒報導,也有另一個因素可能影響 3 Days of Design 吸引設計圈目光的力道,像是 2022 年米蘭設計週因 Covid 考量將活動從 4 月推遲至 6 月,等於緊接著 3 Days of Design,當人們接連參觀兩者時,更突顯設計三日節的簡潔、有力、創意的策展方式,以及各品牌對設計不流於譁眾取寵的闡述技巧,在在令人新鮮。
不是下一個米蘭設計週
近年米蘭設計週延伸出包容更多可能的會外展,若把 3 Days of Design 與這些會外展相比,高鄭欽認為規模依舊是米蘭設計週更大,但是沉浸會展帶給他的精神性,卻是設計三日節更滿,諸如此類的聲勢水漲船高,這讓他透露出一點擔心—— 3 Days of Design 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米蘭設計週?這的確也是主辦方在迅速擴張規模與維持獨立精神之間棘手卻重要的平衡課題。
杜祖業也回頭爬梳疫情前參加米蘭設計週的經驗,那經常會看見品牌為了在媒體上被歌頌、博取社群目光,而創造浮誇酷炫的展場,人們大排長龍只為拍照上傳,令他浮現「我來參加設計週難道是要看這種東西嗎?又不是在看 Art Basel」的問號,「3 Days of Design 有成功做到一件事,就是你似乎得真正到現場才有辦法感受到一切。到了現場,與其說是看見商品,不如說你在感受北歐風格,那麼哥本哈根就是最棒的門戶之一。」親身經歷現場的重要性,也呈現了北歐設計的實際與落地,如同高鄭欽對北歐的觀察——我沒有要討好全世界,只從自身相信的生活價值出發。
高鄭欽也補充,「米蘭設計展就是創造攝影視野,設計三日節相對就沒有那麼炫目,也比較侷限在家具家飾上,但是質感卻完全不輸給米蘭,甚至某種程度上讓我覺得非常滿足,或許這就是看展的核心。」杜祖業也回應,「3 Days of Design 不走高大上路線,在城市裡運用既有建築空間舉辦展覽,十分貼近北歐生活風格。當然還是有少數展覽比較概念性,但是比例不高,多數展覽都舉行在令人憧憬的生活情境裡,質樸不過分 branding。」比如西班牙室內設計雜誌 Open House 與當地藝廊合作的細緻空間,就令他印象深刻;身在設計三日節,比起推銷產品,品牌更注重創造流動的能量。
新北歐設計有一點 Zen
從丹麥設計節進一步將視線聚焦到北歐家具設計,高鄭欽除了提及丹麥經典與新銳品牌如 Finn Juhl、Form & Refine 等,他也立刻想到日本當代設計品牌 KARIMOKU CASE 的美麗展間,「北歐家具設計仍以傳奇、經典為大宗,不過 Japandi 設計風格也愈來愈多。」Japandi 是帶有 Zen、wabi-sabi 侘寂的日式風格(Japan),結合極簡內斂的北歐風格( Scandinavia)的綜合體。
他舉例起源哥本哈根的 Norm Architects、FRAMA 都有這種北歐日本味,兩國對傳統工藝、工匠的重視程度不謀而合,維持材質原貌勝於過分打磨,卻依舊保持家具的溫潤細膩。杜祖業也拋出對新一派北歐設計的觀察,「&tradition、HAY 這些丹麥年輕品牌已經開始不一樣,他們可以繽紛多彩,甚至成為一個不只是北歐的設計搖籃,而更容納世界各地的設計師。」
除了這兩個品牌,高鄭欽也補充, 2006 年發跡於哥本哈根的家具品牌 Mater 也十分成功,不生產不必要的產品種類,貫徹質樸有型、與環境共生的精神。另一個更年輕的丹麥設計品牌 Form & Refine 成立於 2018 年,也如同北歐設計巨擘前輩一樣,關注保持原木原始姿態、發揮木作工藝,實踐永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