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藝術融合地震科學!「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11月登場:403地震光纖成主視覺、藝術家回應共生關係 藝術融合地震科學!「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11月登場:403地震光纖成主視覺、藝術家回應共生關係

藝術融合地震科學!「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11月登場:403地震光纖成主視覺、藝術家回應共生關係

當藝術的感性融合地震科學的理性,會迸出什麼樣貌?2024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將於11月2日至2025年1月5日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等多地登場。
 
策展人與藝術家組成地殼踏查團,5月造訪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瓦拉米步道抬頭遠望,清楚可見崩坍山壁。(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

地震搖撼了人群固著的棲居習慣,同時也是整個生態系的巨大尺度事件,常民逐漸尋回生活步調的同時,崩落的山壁上也漸漸長出新的植被,人與環境重新創造和諧相處的可能性。反覆的破裂過程提醒彼此存在的相依共活,斷層帶便如同人的靈魂與星球生靈萬物激烈重逢的觀測站。

2024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由馬國鳳、龔卓軍、Nakaw Putun、王玉萍共同策展,以地震頻繁的花蓮作為「星球爆裂觀測站」,藝術家們從過去/現在/未來的大時空視角,提出各自的藝術詮釋與表現,運用部落神話、群體寫生、數位模型、事件繪畫、場所攝影、環境影像、部落重建、療癒劇場和詩學書寫,來銜接受創的環境與人心。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由馬國鳳、Nakaw Putun、龔卓軍、王玉萍共同策展。(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Palafang」在阿美語意為「來做客、去拜訪」;跳浪,源於早期東海岸人們往來需計算浪潮,在礁岩間跳躍式前進,既是地名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兩者皆有「回家」之意。自 2021 年首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舉辦以來,藝術節以「創造你與花蓮的新關係」為核心,透過專業藝術策展呈現創作者眼中的花蓮,並結合在地藝文平台分享生活體驗,藉此串連起旅人與當地人對花蓮的情感。
 

既殘酷又美麗,由地震縮張而成的主視覺


2024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由馬國鳳、龔卓軍、Nakaw Putun、王玉萍共同策展,主視覺底圖源於花蓮七星潭「米崙地震工作站」於 0403 大地震發生時所偵測的光纖訊號,淺綠到深藍是壓縮,橙黃到暗紅是擴張,光纖訊號編織出一張豔麗地紋,顯示地震當下地殼爆裂的躁動。

此次地震是繼 921 之後台灣規模最大的地震,對花蓮造成的重創並不僅止於當下,餘震不斷,有些人坦然以對,有些人餘悸猶存,策展團隊決定直視花蓮有數條活動斷層經過,並鄰近琉球海溝地震隱沒帶的獨特地理性,以及生活於此的人們的震央日常。
 
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主視覺。(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
 

攜手地震專家合作,感性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重組


2024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首度與地震科學進行跨域合作,邀請臺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馬國鳳特聘研究員為策展人,和她所主持的「米崙斷層鑽井觀測站」一起為展覽提供了科學觀測的角度。揉合理性與感性,藝術節試圖創造一個精神地理上的療癒場所,以感性為路徑探討並觸動人與環境在星球巨大震盪後的關係重組。
 
位於七星潭風景區海岸旁的「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全天不間斷地將米崙斷層鑽井觀測的數據以視覺化呈現,這裡是全球跨斷層地震研究的最前線。(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Photography by 林彥劭)

與花蓮本地年輕藝術家和文創空間一起打造的衛星站,則分別透過故事採集與書寫、手作工坊,重新編寫撫慰心靈與地靈的創傷,讓星球的爆裂與能量釋放,得到精神地理上的療癒與縫補,讓靈魂找到彼此重新相遇的場所,讓藝術蘊生萬物共活的嶄新能量。
 
今年五月餘震頻仍之時,本屆Palafang策展人、邀展藝術家、花蓮本地合作夥伴組成的地殼踏查團,前進到位於七星潭的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以及玉里佳心舊社Istasipal石板屋,地震觀測的科技努力與進步,和傳統建築技術中顯露的抗震智慧一天一種向度,帶給團隊莫大的感動與啟發。經過踏查後,團隊力邀馬國鳳老師加入,讓領路人成為自己人的決心連地震都無法動搖。(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
 

11組藝術家回應人與大地的共生思考


今年藝術節延續往屆形式,主展場設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花蓮美術館,本屆將呈現 2ENTER 貳進、Ali Istanda 胡家瑜、Iyo Kacaw 伊祐・噶照、Raito Low 劉靜怡、公視我們的島、王煜松、涂維政、張溥騰、陳政道、盧俊翰、鍾順龍 × 莊慕華共 11 組藝術家作品,共同回應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
 
策展人與藝術家8月一起踏查太魯閣國家公園,在裸露岩層的聳立群山之前,人類相形之下顯得渺小。(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
海洋攝影師、藝術家陳玟樺將於新城鄉衛星站(洄遊吧)帶來作品,透過她的眼與鏡頭潛入海底看見或熟悉或罕見的海洋生物,觸碰一直與我們同在的奇光異景。(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
 

8個藝文衛星場域共襄盛舉


除主展場之外,今年亦邀請了橫跨花蓮市區、新城、壽豐、鳳林、玉里、豐濱 8 個在地藝文平台,以衛星站的形式參與本次藝術節,透過田調採集在地民眾的地震經驗,並經由藝術家轉化為一系列展覽與體驗活動。合作夥伴包含洄遊吧、樸石咖啡×光之島共享基地、艸青悠耘工作室、美好藝術、黑熊教育館、Makotaay 生態藝術村、MiDAS 美崙地震工作站、地震寫生團。
 
生態攝影師、藝術家白欽源(魯夫)將於玉里鎮衛星站(黑熊教育館)呈現作品,一起走入山林環境讀出動物留下的故事。(Photo Credit:寫寫字)
插畫家黃海蒂將於豐濱鄉衛星站(Makotaay 生態藝術村),在不同形狀的島嶼上,繪製新的地震意象,這些「島」將在靠海的樹下,或被光穿透,或遇到風而搖晃,展開新的生命歷程。(Photo Credit:光之島)
藝術家鄭致廷將於花蓮市衛星站(璞石咖啡x光之島共享基地)帶來精彩作品。(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
 

藝術講座、農夫市集與音樂演出


開幕活動則將以「Sa’icelen給力量」為號召,於11月10日舉行一日農夫市集與音樂演出,由在地農夫帶來經歷 0403 大地震後收穫的作物或食品,並由吳志寧、林生祥 × 大竹研、Panai 巴奈現場吟唱,希望民眾一同在關心土地的音樂聲中,享用本地特色農產,吃掉地震,克服恐懼。藝術節期間也將推出為期兩天的【星球的爆裂與美學的挑戰】論壇(11/16-17),由策展人龔卓軍與 Nakaw Putun 主持,協同策展人、參展藝術家,組成三個小組進行三場論壇,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藝文工作者一同探討本屆策展主題的思考與挑戰。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官網及Facebook專頁。
 
地震寫生團是由14位花蓮在地年輕藝術家組成,他們都是0403花蓮地震發生時的當事者,在事件發生後成為觀察者,雙重角色堆疊下,決定以外出寫生的方式,實地探索地震後的地貌景觀變化,透過輕巧簡練的繪畫,記錄當下的時間與空間,將於0403共享空間、東東強海街基地、花蓮綠地繪畫工作室展出。(Photo Credit:花蓮跳浪藝術節)

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
時間|2024/11/02(六)至 2025/01/05(日)
策展人|馬國鳳、龔卓軍、Nakaw Putun、王玉萍
主展場|花蓮縣石雕博物館、花蓮美術館
主展場藝術家|2ENTER貳進、Ali Istanda胡家瑜、Iyo Kacaw伊祐・噶照、Raito Low劉靜怡、公視我們的島、王煜松、涂維政、張溥騰、陳政道、盧俊翰、鍾順龍 × 莊慕華
衛星站合作藝術家|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新城鄉)、陳玟樺(洄遊吧|新城鄉)、鄭致廷(璞石咖啡 × 光之島共享基地|花蓮市)、地震寫生團:王思婷、王煜松、朱庭嬅、吳優、扶九淵、林佑愷、徐立軒、張峻閡、莊梩桉、陳廷妮、黃政強、黃庭筠、楊潔恩、黎睿騰(花蓮綠地繪畫工作室 × 0403共享空間 × 東東強海街基地|花蓮市)、許雅菁 × 王煒婷(艸青悠耘工作室|壽豐鄉)、鍾順龍(美好藝術|鳳林鎮)、白欽源(台灣黑熊教育館|玉里鎮)、黃海蒂(Makotaay生態藝術村|豐濱鄉)
官網|
2024.palafangart.tw
Facebook|facebook.com/2021palafang.hualien.art.festival/
指導單位|花蓮縣政府
主辦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策展單位|哇大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共同策展|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花蓮市公所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