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陳威廷個展《彼岸》高美館登場!以山海消融意象投射自我,探索此與彼、虛與實的哲思意境
睽違三年,藝術家陳威廷在台灣首次大型個展《彼岸 Paramita》,自詩意童趣的視覺敘事中,傳遞近十年對生命的深刻思考與創作演進,即日起至12月29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B1 Kspace展出。

沿著高美館的迴旋樓梯,緩步往下進入《彼岸 Paramita》展場,由一大一小場域組成空間動線,策展人曾學彥將藝術家陳威廷近十年平面繪畫、紙上作品、立體雕塑作品,擘畫出四部配置——此地(Here)、生相(Portraits)、彼岸(There)、書寫(Writing)。觀者從藝術家筆下知名創作角色「蠟燭狗」開始,踏上一趟通往彼岸的旅途,一窺他在台灣與日本的生命經驗,此岸到彼岸的精神探索,明暗虛實的意象思考。

如同《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作者、知名音樂製作人里克・魯賓(Rick Rubin)在書中說道:「偉大的藝術是透過自由的自我表達而創作出來的,也是透過自由的個人詮釋而被接受的。偉大的藝術開啟對話,而不是關閉對話。而且這種對話往往是偶然開始的。真正的觀點已經在創作與感知的無意行為中表現出來了。」當陳威廷創作時,幾乎都在靈光乍現時一氣呵成,完成後也鮮少回望修改。他透過展覽關照生命的過渡狀態,朝原生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根源探究,以詩文作為敘事文本,並建構虛擬角色作為引路者,將東方哲思與當代視覺風格融於一體。

最初藝術家與策展人討論時,曾思考是否要以編年史方式呈現,最終選擇透過更有意思的題目式引導觀展,「我的作品環繞著對比性,例如生與死、快樂與不快樂、真與假、明與滅,還有情緒上的模糊地帶與循環過程,因此我想以『彼岸』這個概念去談論。自己本身有研究佛法,在日本每天早上會起來點香、念心經,讓心靈平靜下來展開一天。」

源自佛教用語的展覽命題「彼岸(Paramita)」,Paramita 一詞在佛教中意指「到彼岸」,彼岸既飄渺又真實,像未知小船、像夢幻泡影,指的是超脫生死與輪迴的涅槃,而對應的「此岸」則是處於不斷輪迴的境地,藉此傳遞藝術家對於此岸與彼岸、現實與幻境的探索與詮釋。
除了這一層含義,藝術家陳威廷也將日本傳說中看待佛花之一「彼岸花」的意象投射在展覽中,「彼岸花有葉落花開、花落葉發,永遠無法同時存在,有具有生死、離別與重生的意涵。這讓我覺得覺得十分有趣,感到著迷,就像人與人之間沒有所謂的定論,如墜落的流星、不停搖擺的船,甚至是一朵隨時可能凋謝的花、旋即消失的漂亮花火,那些飄忽不定的狀態,都經常出現在我的作品中。」

儘管創作立基於深入佛學的抽象哲思以及個人生命經驗,陳威廷從一開始便試圖讓渡出空白與空間,無論作品被命名為什麼主題,觀者眼裡的世界,依舊屬於觀者投射自我的一部分;反之亦然,當藝術家創作時,他習慣與自己對話,尋求平衡。

「陳珊妮有一首歌叫《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那個重要的東西是不是對與錯的總和?而那個總和,你永遠無法確切地說它到底是虛假還是真實,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本身。和這次彼岸初衷一樣,這些問題都要留給自己去想,因為每個人答案不一樣,而且沒有正確答案。」陳威廷口中常常提及可見與不可見、消失與存有,細膩聚散於作品中,原本實實在在的主角變得細瘦、縹緲、透明。

例如,陳威廷以日本戰時透過皮影戲思念逝去之人的傳統為靈感,創作看起來可愛卻也隱含著殘酷的作品〈Shadow Game〉,「彷彿透過影子就能想像對方還活著、還存在他方,影子是虛的,可是情感上卻很扎實、很具體。」凝視作品中三個角色的時間一長,你或許會開始懷疑哪一個角色是真,哪個是假。

再仔細觀看作品細節,中間有一株映出微光的小樹,源於藝術家過往研究佛學時,讀到菩薩待在菩提樹下頓悟,「這一棵菩提樹只是待在那邊,有沒有提供你頓悟的可能性,我們沒有人知道,但我們仍舊去指向它有這個定義,如同我們冥冥之中遇到的月亮、石頭,沒辦法確切地告訴你,它到底會不會是通往真相的媒介。」

「此地」與「生相」展示陳威廷前期創作的總結,大量使用卡漫風格的角色與物件組成畫面主體;「彼岸」呼應展覽名稱,是藝術家以少年的視角「回望」或「前瞻」成年後的人生境遇;在「書寫」展區中,公開藝術家日常生活中的手稿、塗鴉、文字。



綜觀藝術家展出作品,經常圍繞山海意象。陳威廷喜歡山與海,不是走Outdoor愛好者那種形式,他獨鍾沉浸氛圍與光影變幻,細細觀察山與海彼此消融的關係,「對我來說,看海的時候,山逐漸消失的過程令我感動。太陽升起雨落下的每分每秒,山漸漸模糊直到彷彿消失不見,那個瞬間你感覺它存在卻又不存在,你得以察覺任何事物都在逐漸變化。」大自然向來是最好的靈感場所、令人獲益匪淺的書、美好的詩句。



在此中,海(水)又更貼近陳威廷的心緒,他也在其他不同類型的作品中看見相關意義。藝術家分享前陣子重讀卡繆代表作《異鄉人》的內容,主角獨自走向海邊,迎向太陽,感受陽光的炙熱及生命的無奈,書中雲淡風輕的場景引發他思考:「無論是藝術家或任何人,經常都能透過一片海去思考自己,面對自我;也類似《哈利波特》的儲思盆,投射自己的想法。對我而言,海的概念就是持續探索自己。」還有,他提及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製作的經典舞作《九歌》,水在其中談論淨化、贖罪,返看自我周身。

擁有浪漫才情的他,也透過書寫點出其獨一無二的敘事語境,與平面繪畫、立體雕塑相互呼應、互為補充。和陳威廷有往來的日本藝術家荒井良二認為「他在描繪詩」,從陳威廷「描繪」的東西裡,「言語」如光一般降臨到觀者身上,靜靜地停留在心靈的暖陽中。

藝術家在立體作品積極嘗試樹脂、玻璃、石頭、木頭和銅等多種媒材,重組不同材質與結構,拓寬創作可能性。陳威廷於創作自述寫下:「『彼岸』是哀悼,也是致敬過去與不可言喻的明天。它是位移變化的虛渺,一葉舟獨自游向他方,無邊也無際,見山還是山。」


陳威廷個展《彼岸 Paramita 》
展覽日期|2024/11/9日(六)至 2024/12/29(日)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B1 Kspace(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週一休館)
策展人|曾學彥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簡介與創作歷程
陳威廷出生於臺南,現居東京,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國際藝術實踐碩士課程。他的童年時期充滿繪本的陪伴,這種與圖像和文字的密切接觸奠定他早期的創作風格。對陳威廷來說,繪畫和詩歌都是表達內心世界的媒介,他的創作常以詩歌與視覺作品相結合,營造出詩意而充滿隱喻的敘事氛圍。近年來,陳威廷的作品在國際間受到廣泛關注,已在紐約、香港、西班牙、杜拜、泰國及日本等國際重要藝術舞台展出,並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的肯定,包括第 42 回上野之森美術館繪畫大賞(入選)、Shibuya Awards 2021(大賞)及Shibuya Awards 2023(小山登美夫評審賞)等,作品亦被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台中大里藝術公園典藏。
在陳威廷的創作中,詩與情感成為他探索世界的核心。他以壓克力、油性粉彩等媒材,配以手寫的詩句和短文,將個人對成長、懷舊和存在狀態的反思具象化。這些詩句不僅為畫面提供隱喻性的線索,也引領觀者進入藝術家創造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