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第三波工業革命,電影《自造世代》美國首映直擊

你曾經因為生活上的不便而動手進行設計或發明嗎?像是利用桌上的文具來固定住手機,以方便一邊吃飯一邊看影片?或是,將寶特瓶的瓶底戳幾個洞,套在水龍頭上來取代蓮蓬頭?的確,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活中的創意家,而這種手做精神正是自造者(Maker)的基本 DNA。
 
但是在科技不斷日新月異下,工廠大量生產製造的商品充斥在日常生活當中,逐漸地,我們忘記本身所擁有的創造力,身邊擁有的東西也失去了寶貴的意義。而近年來在美國形成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 即是對此一現象的反思。
 
剛在美國及台灣上映的《自造世代》(Maker:A Documentary on the Maker Movement)(下為預告片)正是記錄著這個因為人們的自覺而產生的運動。這是台灣 Muris 團隊繼《Design and Thinking》後第二部紀錄片,片中訪問了許多自造者運動中的關鍵人物,雖然他們所跨越的領域相當廣泛,但他們都深信手做才是人類進步的根本,而科技,例如網路社群以及 3D 列印,只是輔佐的利器。


筆者日前參與了在美國舊金山灣區舉辦的電影首映會,當天現場大約有 200 多個觀眾,由於電影首映跟當地的 Maker Faire 結合,所以大家對此片都懷著滿滿的期待。筆者在此將藉由影片中三個印象最深的訪談,即 TechShop、Pebble 以及 Maker's Row 創辦人的專訪,為讀者們進行《自造世代》的介紹,並藉此思考自造者運動的概念與意義。

    
(Photo credit:Muris Media)

自造者平台──TechShop

有了想法但沒有設備該怎麼辦,對自造者而言,位於舊金山的 TechShop 就是個好選擇,創辦人 Jim Newton 在接受《自造世代》團隊訪談時指出,TechShop 存在的意義可不只是提供空間以及設備器材而已,更是透過實作的機會,讓一般民眾知道心中的想法是可以落實的,不但如此,這個空間也讓自造者們能相互交流,共同激盪出更多創意,不再只是 Do it Yourself,而是 Do it Together。
 
    
    
走進位於舊金山的 TechShop 總部,你將聽見各種敲打聲音,而這正是會員們(自造者們)打造著自己夢想的聲音,許多會員對於市售商品感到不滿意,而想要親手創造出夢想中的產品。因此無論是木製家具、木製自行車、醫療設備、滑雪機器,任何想像得到、想像不到的東西,都可能出現在 TechShop 裡。(Photo credits:TechShop

集資平台 Kickstarter 的傳奇例子──《Pebble》

而如智慧型手錶《Pebble》的誕生,就是因應生活中的不便而產生的設計。品牌 Pebble 的創辦人希望平常在騎腳踏車的時候,不用掏出手機,也能隨時掌握電子郵件以及社群網站上的及時動態,因此與朋友合作,一同設計出此款手錶《Pebble》; 而由於《Pebble》的出現符合了許多人的需求,竟成為集資平台 Kickstarter 最成功也最具傳奇性的例子,《Pebble》現在已生產且於日前再推出金屬錶面版本《Pebble Steel》。
 
   
《Pebble》放上 Kickstarter 後,原本的集資目標為 10 萬美元,卻因太過歡迎,而最終募集到了 1026 萬美元,成為 Kickstarter 有史以來集資總額最高例子,《Pebble》也成為了自造者運動津津樂道的創業傳奇。(Photo credits:Muris Media、Pebble)

設計師與工廠間的橋梁──Maker's Row

籌資完後的下一步該是什麼?作為設計師與工廠間橋樑的 Maker's Row,在採訪時提及 Prototyping(原型製作)是設計過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是將設計概念實體化的過程,然而該如何尋找合適工廠、如何溝通卻是設計師常遇到的大問題,因此 Tanya Menendez 和 Matthew Burnett 共創了 Maker's Row,讓設計師能照著網站上簡單的指示與適合的廠商聯絡,進而產出小量的樣品。 

    
    
Maker's Row 的創立是希望建立起設計師與工廠間溝通的平台,小型公司與個人工作室可透過 Maker's Row 尋找到適合的工廠合作。(Photo credits:Maker’s Row

在片後 20 分鐘的問答時間中,台下的觀眾的發問相當踴躍,其中有人問到現在當紅的 3D 列印產業,對自造者運動所推行的「手做精神」會不會有負面的影響?《自造世代》製片楊育修說明 3D 列印只是自造者可選擇運用的工具,而這些工具只是幫助自造者落實心中的藍圖,而不應限制人與生俱有的創造力。
 
的確,科技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我們必須拿捏清楚,什麼會讓人們的生活更有創意,什麼會抹煞人類的創造力,有時回歸原始,就像以自造者運動所秉持的手做精神為主,科技為輔,反而是對設計最有力的決定。。

    
會後的訪談中,製片楊育修也補充影片中 Maker's Row 所提及的少量生產觀念,他認為少量生產很有可能是未來產品設計的發展趨勢,但還是必須配合大量生產,才能滿足人們生活所需。(Photo credit:Yahsin Huang)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