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後簡稱台北當代)今晚啟動貴賓預展,明天正式開幕!參展畫廊從去年的90家,提升至99家,全球指標性畫廊一字排開,如高古軒、PACE、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等持續第二年參展,氣勢依然強大,持續打造台北當代成為全球藝術界的交流平台!
 
從大師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艾未未、Wolfgang Tilmans、謝素梅、尹秀珍、至最新2019年透納獎得主 Oscar Murillo 之作品,都熱騰騰來到台灣,更別提台灣藝術家如豪華朗機工、姚瑞中、吳季璁、周育正、何采柔等各世代藝術家的精彩呈現!茫茫藝海中,該如何開始呢?MOT TIMES 現場直擊,挑選13大亮點,跟著我們一起逛台北當代吧!
亮點1:Pace Gallery x 尹秀珍、奈良美智、Tim Eitel
今年的 Pace Gallery 依然獨特,在一片以白盒子為主的空間內,灰色調的空間,希望能在風格紛陳的藝術之海中,留下一隅寧靜的空間,邀請你我靜靜的進入藝術世界中。
 
Pace Gallery 在此次的台北當代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奈良美智外,更特別介紹曾代表中國參與2019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尹秀珍,展出兩件作品,媒材結合陶瓷與穿過的衣物纖維,呈現著那些曾穿著這些衣服的人的故事。另一位德國藝術家 Tim Eitel,是德國「新萊比錫畫派」的代表人物,深受蒙德里安影響的他,比例精準,風格沈靜,畫中之人總是背向觀者,在《遠足》一作中,眾人走向他方,不知會前往何處,饒富餘韻,根據畫廊表示,在台灣其實已有藏家收藏其作品了!

奈良美智,《Lucy》,2012(翻攝:MOT TIMES)

Tim Eitel,《遠足》(翻攝:MOT TIMES)
尹秀珍,《動作 3 號》,2019(翻攝:MOT TIMES)
 
亮點2:卓納畫廊 David Zwirner x Oscar Murillo、Wolfgang Tilmans、Paul Klee
卓納畫廊此次則特別帶來2019英國透納獎(Turner Prize)得主 Oscar Murillo 的油畫作品,總是關注移民議題的他,創作媒介從油畫至裝置藝術,手法多元,此次則帶來他的油畫作品「無題」;此外,並帶來曾獲得英國當代藝術大獎泰納獎(Turner Prize)、國際攝影大獎蘇哈國際攝影獎(Hasselblad Award)的德國攝影師 Wolfgang Tillmans,曾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舉辦個展的他,堪稱是當代極具影響力的攝影大師之一。他的攝影作品看似隨性,卻透過鏡頭創造出獨特攝影風格,探索人的內心世界。不論是人物、靜物或是風景,彷彿帶有一種畫外之音,帶領觀者進入心中的大海。


Oscar Murillo, Untitled, 2019
Oil, oil stick and spray paint on canvas. 235.0 x 205.0 cm
© Oscar Murillo /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Wolfgang Tillmans, Faltenwurf (BW) II, 2011(翻攝:MOT TIMES)
 
亮點3:里森畫廊 Lisson Gallery x Daniel Buren、Laure Prouvost
里森畫廊則帶來法國當代藝術大師 Daniel Buren 的作品,這一位極簡主義大師擅長運用簡潔的線條、色彩與燈光,在 “A Square of Electric Light#4: situated work”中,色彩靈感源自法國傳統帆布配色,以LED纖維編織,瑩瑩發光,呈現出既似帆布又不是帆布的材質感,呈現一場材質的魔幻術;關上電源後,橘色消失,顏色變為全白,創造出獨特的空間感及視覺。里森畫廊很巧妙的將曾代表法國參加2019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藝術家Laure Prouvost 的作品與其對映,其上的標語「理想狀態下這張海報能使一切靜止」,呼應了所有因為被 Daniel Buren 或 Laure Prouvost 作品吸引而停下的你我,呈現了指標性畫廊在聯展藝術品呈現的敏銳功力。


左:Daniel Buren “A Square of Electric Light#4: situated work”
右:Laure Prouvost “Ideally This Poster Could Pause Everything Now”
(Photo Credit:MOT TIMES)
 
亮點4:誠品畫廊 x 豪華朗機工
這次對誠品畫廊及豪華朗機工而言都是難得的第一次!因為此次是豪華朗機工首次在畫廊以個展名義發表作品,也是首次在台北的藝術博覽會中展出,以「太陽」為展覽主題,帶來三件全新裝置作品,包括知名的《太陽之詩》、《日光域》、《日蝕》。


豪華朗機工《太陽之詩》(Photo Credit:MOT TIMES)

豪華朗機工《漫遊-羽》(Photo Credit:MOT TIMES)
 
亮點5:前波藝廊 x 艾未未
來自紐約/北京的前波畫廊將帶來「世界最具影響力藝術家之一」艾未未的作品,其中這件《Law of the Journey》啟發於難民乘坐橡皮艇航行的新聞事件,他將難民在危險汪洋上的脆弱處境轉譯呈現,表現政治因素造成的全球性災難。作品尺度巨大,高達3.5公尺,現場視覺極為震撼,那樣的脆弱與不安,也因作品尺度,而被加劇放大,提醒我們站出來,正視政治的強權脅迫!


艾未未,《Law of the Journey》。(Photo Credit:MOT TIMES)
 
亮點6:伊日藝術計畫 x 蕭聖建
長期關注於台灣新生代藝術家的伊日藝術計畫,這次在個人展藝區,推出中生代藝術家蕭聖建的個展,曾經拿下2014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的他,如果你曾經到《2018 台北雙年展 :後自然》的話,對於他的作品一定不陌生。機械結構在他的手中,有了細膩的動人情感,透過「機械裝置」模仿著「自然的音景」,機械與自然的對照,其實反諷著人類因為資本主義及工業文明傷害自然的行為。

蕭聖建作品(Photo Credit:MOT TIMES)
 
亮點7:TKG+ x 周育正、何采柔、陳敬元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潛伏在表象下的,往往是服膺於例常狀態的壓抑氛圍,就像是以指甲慢慢輕刮著黑板,那樣的微細卻又刺耳,但隨時都有可能一觸即發!TKG+在今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中,以周育正、何采柔,與陳敬元三位藝術家為引,自生活環境、日常感知,及政治隱喻等手法,描述我們在當代生活的既視感中不可見的焦慮與危機。如作品向來細膩卻又帶著一觸即發張力的何采柔,在此次新作《Animalized》,從影像中的指頭上因不斷搓揉而逐漸擴散的藍色顏料,對比被汙染的潔白桌布,反覆焦慮的動作與噪音,喚起當代生活中擺盪於規整與解放間的焦慮感,是何采柔長期在作品中關注的,那隱藏在日常互動中的不舒適與不和諧。


何采柔《Animalized》,單頻道錄像,2019(翻攝:MOT TIMES)

周育正|電鍍金、流動、土壤、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素、關懷、法規。(Photo Credit:TKG+)
 
亮點8:Sullivan+Strumpf x Irfan Hendrian, Sam Jinks
來自新加坡/雪梨的 Sullivan+Strumpf 畫廊去年參加台北當代時,「超寫實雕塑」藝術家 Sam Jinks 讓他們有不少斬獲,對台北當代的信心讓他們決定今年帶來更多藝術家。印尼年輕藝術家 Irfan Hendrian 依循包浩斯的方法創作,作品乍看是現成物的組合,事實上卻全是由紙製成的雕塑,來源大多為回收紙、並不另外上色。Sullivan+Strumpf 表示,Irfan Hendrian 作品目前在印尼市場頗受歡迎,台灣也有不少人對他感興趣。


左圖:Sullivan+Strumpf 畫廊展示的 Sam Jinks 超寫實雕塑,成功吸引許多人的目光。(Photo Credit:MOT TIMES)
右圖:Irfan Hendrian《其他事情的一部分》,2019 (翻攝:MOT TIMES)

Irfan Hendrian,《NUL》,2018(翻攝:MOT TIMES)
 
亮點9:厲為閣 Lévy Grovy x Pat Steir
厲為閣首次參與台北當代,推出的是美國女性藝術家 Pat Steir 的個展。Pat Steir 是開創性的抽象藝術家,充滿顏料流動性的「瀑布」系列是她代表性創作,傾倒顏料的手法意味著「放棄控制」,其實來自於她對東方思想的詮釋。這次展出的多件作品也使用「瀑布」的手法,但是為台北當代而特別創作,因此是「台北」系列。


左圖:Pat Steir《無題XXV,2019(台北)》,2019年作,油彩畫布,91(Credit:Pat Steir)
右圖:Pat Steir《無題XXIX,2019(台北)》,2019年作,油彩畫布,121(Credit:Pat Steir)
 
亮點10:山木畫廊 Gallery Yamaki Fine Art x 西野康造、三島喜美代
山木畫廊來自日本神戶。山木畫廊表示,神戶是1960-7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的日本重要藝術家的舞台;第二次來到台北當代,他們選擇將這些重要的前輩藝術家都帶來台灣。去年山木畫廊展出的前輩藝術家三島喜美代十分受歡迎,她以黏土製作出報紙和漫畫書等「易碎印刷品」;今年不只有三島喜美代,還有西野康造的多件作品。

西野康造以大件的公共藝術雕塑而為人所知,在東京車站附近的丸之內、紐約的世貿中心大樓都有他的作品,這次來台的是他較少見的小尺寸作品,細膩的金屬翅膀在精巧設計下隨風而動,多變的美麗型態讓人目不轉睛。



山木畫廊展出的西野康造雕塑作品。(Photo Credit:MOT TIMES)
 
亮點11:洗澡堂畫廊 SCAI The Bathhouse x 大庭大介、李禹煥、阿比查邦
同樣來自日本的「洗澡堂畫廊」帶來十分多樣的藝術家選擇,其中,李禹煥同時正在台中的國立美術館展出、泰國導演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也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這也是他們特別的考量。
 
日本的大庭大介是其中相對年輕、台灣觀眾還不熟悉的藝術家,他在繪畫的有限平面上進行探索,作品將顏料層層疊疊出吸睛的亮面感、甚至光可鑒人,據說「顏料配方是秘密」。

大庭大介作品(翻攝:MOT TIMES)
 
亮點12:北京公社 x 馬秋莎、謝墨凜
北京公社呈獻的藝術家馬秋莎在2007年的錄像作品《從平淵里4號到天橋北里4號》十分具代表性,影片中她對著鏡頭講述從小成長過程中來自父母的壓力,並在最後從口中吐出染血的刀片,反映中國在一胎化時期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境,以及因此帶來的家庭關係失衡。馬秋莎的創作媒材多樣,這次在台北展出的作品《沃德蘭・牛奶巧克力》以柔軟的絲襪包覆拼接的水泥板,以不同的材質隱喻城市生活的不同面向;在北京長大的她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劇烈變化,「沃德蘭」指的是原本預定要蓋、最後卻無聲息的大型遊樂園「Wonderland」。


馬秋莎《沃德蘭・牛奶巧克力》,2018(翻攝:MOT TIMES)

亮點13:Wada Fine Arts x 石田徹也
Wada Fine Arts 在個人展藝區,帶來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也的作品,展區設計跳脫白盒子的藝廊形式,帶領觀者身歷其境的進入創作現場,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英年早逝的藝術家在31年的短短生涯中留下200多件創作,作品傳達了極度抑鬱、抗拒社會壓迫與扭曲的不安氛圍,彷彿卡夫卡的《變形記》化為影像,荒謬之於卻又深刻展現了當代人的現實處境。


個人展藝區的石田徹也作品(Photo Credit:MOT TIMES)

編輯/王若堯、彭永翔

【第二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貴賓預展 (憑邀請函入場)

1月16日 [週四] 下午2時至5時

開幕酒會 (憑邀請函/預售票入場)
1月16日 [週四] 下午5時至9時

公眾開放時間
1月17日 [週五]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1月18日 [週六]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1月19日 [週日] 上午11時至下午5時30分 

點此購票

展場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4樓
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