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出繪畫作品中的建築物,實際上並不存在,卻是取材自真實存在過,卻鮮為現代人所記憶的台灣建築風貌,在虛擬的繪畫和現實的建物之間紀錄臺灣建築的價值,保留臺灣文化和記憶。展覽內容包括《理想鄉》、《理想鄉的擴張》、《湖間運輸隊》、《理想的城市》、《時間的書籤》、《彼時如今》等六大主題。
從葉佳緯的經典建築畫作,看見台灣每一代人的生活與歷史
葉佳緯自2015年開始,舉辦過多場結合紀實調查與自由創作的建築繪畫展,探究藝術對於土地、城市、色彩與建築的想像,此次亦展出畫家過往的經典作品。

《虎街市町圖》局部。(Photo Credit:葉佳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提供)

《虎街市町圖》局部。(Photo Credit:葉佳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提供)

《村落之輕》局部。(Photo Credit:葉佳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提供)
《理想鄉》系列作品取材自真實存在過的臺灣建築風貌,擷取建築中的屋頂、樑柱、雕刻、拱廊等精緻結構,再將之重組成一幢幢立於湖上的別墅。8 幅系列作品對葉佳緯來說,如同一本關於故鄉的百科全書,透過畫紙串連這些別緻的建築記憶。

《移住理想鄉-光輝之城的船螺聲響》局部,畫中並非真實的建築,而是將多個鹿港經典建築解構後,重新組合。(Photo Credit:葉佳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提供)

《移住理想鄉-光輝之城的船螺聲響》局部,畫中並非真實的建築,而是將多個鹿港經典建築解構後,重新組合。(Photo Credit:葉佳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提供)
而《理想鄉的擴張》2 件系列作品中,「臺灣官廳建築組合」的靈感來源不只是官廳建築物的外觀,同時也包含透過建築美學展現統治權威的精神。如官廳建築常建於路口轉角,向人們彰顯其雄偉的權力;建築精緻的工法是社會穩定和繁榮的象徵;以高塔的尺度建造,則是人類長久以來對建築的崇拜的延伸。

圖面擷取自「臺灣官廳建築組合」,作品中可以看見臺灣各地曾經的行政官署,有些已經消逝,有些正努力修復中。圖面出現的三座尖塔由左至右分別為花蓮港廳、臺南地方法院(塔身部分)、民政長官官邸,今皆不存在。(Photo Credit:取自葉佳緯 facebook)
回憶二二八事件,《彼時如今》、《明天的太陽》系列串連建築中的歷史場景
走過台北西門町的獅子林大樓,許多人不知道,那裡曾是日本時代「東本願寺」舊址,由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使用,並設立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看守所,作為監獄用途,關押眾多政治犯之所在;而過去的「嘉義火車站」曾是潘木枝醫師、畫家陳澄波、牙醫盧鈵欽、戲院老闆柯麟等人,公眾槍決之所在。

主題畫作《彼時如今》局部,途中右方「彼岸」的人們西裝筆挺,象徵他們即將從容赴義。(Photo Credit:葉佳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提供)
《彼時如今》系列,是葉佳緯特別為這次特展創作。主題畫作《彼時如今》運用曾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建築遺址,建構出現存的「此岸」及消逝的「彼岸」。此岸是現今仍存在的臺灣建築,彼端則是已消逝或已經不成原形的臺灣建築。
此岸與彼岸間,儘管有一座橋連結兩端,卻因為軍用卡車停在橋中央,阻斷了來去的連結,只得觀看彼此。此岸的人們,自由地遊走城市其中,彼端的他們,西裝筆挺、從容赴義,最後在頂端眺望的自由的對岸。

主題畫作《彼時如今》局部,畫上橋中央的軍用卡車阻斷「此岸」與「彼岸」。(Photo Credit:葉佳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提供)
而《明天的太陽》系列,則想像受難著們在行刑前,期望再抬頭仰望陽光。有許多原本無法與絕境連結在一起的建築,如東本願寺、西本願寺、高雄檢糖所等建築,在二二八事件裡被當作如同煉獄般施行拘禁、刑求的場所。

主題畫作《彼時如今》局部,畫上橋中央的軍用卡車阻斷「此岸」與「彼岸」。(Photo Credit:葉佳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提供)
而《明天的太陽》系列,則想像受難著們在行刑前,期望再抬頭仰望陽光。有許多原本無法與絕境連結在一起的建築,如東本願寺、西本願寺、高雄檢糖所等建築,在二二八事件裡被當作如同煉獄般施行拘禁、刑求的場所。
葉佳緯的畫作筆觸細膩,他所勾勒出的建築細節不僅蘊含著臺灣的歷史,傳承了好幾個世紀的記憶,看見揉入各種建築風格的奇幻組合,似乎也讓大家對建築文化的可能性,有了不同的想像!
編輯/林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