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賈樟柯曾在〈誰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專文中提到,他與趙濤在巴黎逗留時,從《解放報》上看到了楊德昌新片《一一》(2000)公映的廣告,意外走進戲院觀賞了這部電影,賈樟柯說:「這是2000年最精彩的電影。沒想到滿場的法國觀眾幾乎無一人退場,大家都鼓起了掌。面對銀幕,面對剛剛消逝的影像,我們都看到了自己。」
 
留下八部半電影作品的楊德昌導演,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也是不少影迷心中永遠的華語電影巔峰,即將於2023年7月中旬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登場的「楊德昌回顧展」(名稱暫定),不只將展出兩千多件未公開的導演筆記、劇本、書信等,展覽期間亦將完整放映楊德昌導演全部作品,讓影迷們有機會重新徹底爬梳楊德昌精彩的創作。
適逢導演楊德昌逝世15周年之際,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偕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與導演遺孀彭鎧立女士攜手合作,預計將於2023年七月中旬,由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教授共同策劃,舉行楊德昌導演回顧展與國際論壇。屆時國家影視聽中心不只將數位修復「新台北三部曲」中的《獨立時代》、《麻將》兩部影片(另一部為《一一》),也將完整放映楊德昌導演40年多年電影生涯全部作品。


楊德昌導演工作照。(Photo Credit: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此次展覽在追念楊德昌之餘,也將以嶄新觀點融合裝置、新媒體、劇場、聲光等跨域形式,彰顯其創作脈絡與思想理路,讓世人重新認識楊德昌的精彩電影世界及其時代。同時也首次曝光楊德昌重要創作文件檔案,包括兩千多件從中央電影公司時期,到他自立門戶之電影公司時期,從未公開過的電影筆記、作品企劃書、劇本、書信、製作文件,以及眾多影音資料與相關電影文物等都將完整呈現。
 
 
此次修復的兩部楊德昌電影皆對準九十年代經濟發展快速的台灣,《獨立時代》(左)描述一群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對愛情、友情及自我認同的嚮往與處境,並對應急劇變動的時代氛圍與台北生活縮影。《麻將》則以紅魚為首的一群少年為主角,描述他們如何在無情的物質世界裡耍盡手段,騙財騙色。(Photo Credit: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臺灣新電影」時代最具代表性人物!40多年創作生涯獲獎連連
 
作為1980年代「臺灣新電影」時代最具代表性人物,楊德昌是國際最為矚目與認識的臺灣電影導演之一,他的創作能量豐沛而多元,一生執導過 1 部電視劇、1 部電影短片、7 部電影長片作品,也曾編導過至少 4 部劇場作品、數部 MV 和Flash 動畫、繪製連環漫畫,更有《追風》、《小朋友》等未完成的動畫長片與多部劇本創作,40多年的創作生涯屢創臺灣電影新頁。


楊德昌導演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當年15歲的張震首次飾演男主角即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去年(2021年)他以《緝魂》奪下金馬影帝,亦在台上感謝已故導演楊德昌帶給他的啟發。(Photo Credit:IMDB)
 
其電影作品獲獎無數,《恐怖份子》(1986)獲第2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獲第2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及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獨立時代》曾獲第31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麻將》則獲第46屆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第9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0年的《一一》更讓楊德昌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導演,並於2007年獲第44屆金馬獎頒發終身成就獎。

楊德昌電影《一一》被英國媒體BBC評為「21世紀影史百大電影」第8名,其中小男孩洋洋那段「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台詞。(Photo Credit:IMDB
 
籌備三年,臺灣首度舉辦重要電影導演大型回顧展覽

楊德昌被公認為「都會文化省思者」,他擅以銳利的影像語言、疏離的冷調,與創新的敘事手法,將故事託身於臺北這座城市的生活景況,透過他的鏡頭我們總能看見轉型社會下拉扯的人性,以及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作品既保有本地的都會語言,亦與廣泛的現代性融為一體,並經常以臺北做為主場景揭開普世價值的全球探問。
 

楊德昌導演工作照。(Photo Credit: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尤其楊德昌本身也著迷於建築,對空間具備高度的敏感度,許多鏡位設計皆利用光影、結構美學、空間佈局及場面的調度,詮釋人身處在環境中內在情緒的抒發。王俊傑館長亦表示,「楊德昌導演的作品影響好幾代人,並持續至現在,許多國內外導演與藝術創作者皆曾受到啟發。」
 
這次北美館與國家影視聽中心攜手合作,將楊德昌電影文物藉由展覽型態推出電影大展,亦為臺灣首次以大型展覽形式舉行重要電影導演回顧。國家影視聽中心歷經近三年相關文物的造冊、整飭、數位化,與北美館合作,將楊德昌的電影作品發揚光大。



楊德昌電影《恐怖份子》中李立群失魂走過已拆除的老台北記憶中華商場天橋。(Photo Credit:IMDB)

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中出現了大量的台北城市即景,這是女主角阿貞家附近,認得出這是哪裡嗎?(Photo Credit:IMDB)

以超越時代的共感,捕捉都市裡的疏離寂寥
 
楊德昌曾說,他的電影因經濟限制而聚焦臺北,但也以記錄臺北而自豪。因為他既憂心人們身處的世界一昧追求成長數字的經濟發展,亦敏感於政治、經濟、文化殖民之於人們處境與命運的影響,時至今日,這些提醒仍然犀利有效、鏗鏘有力。
 
作家王昀燕曾在《再見楊德昌》一書中提到,「楊德昌的電影,多談的是成長,這成長多半是透過一種悲淒幻滅而達成的,成人世界裡參不透的世故與權力競逐,在在成為了致命的打擊。」
 
一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明那句:「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也像《麻將》裡提到,「這個年頭沒有人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什麼那麼多人每天看電視、看八卦雜誌、看暢銷書。甚至於看廣告,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想聽別人告訴他怎樣過日子。」或近似《海灘的一天》中佳森說的,「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讓另一個人告訴你該如何生活。」在楊德昌的影像與台詞裡,我們總能察覺到他精準描摹的台北縮影,既熟悉也倉惶,同時亦瀰漫著寂寥桎梏下的空虛,無論哪一部電影對當代的我們而言皆歷久彌新。

不過,究竟萬眾矚目的全球首場「楊德昌回顧展」屆時將會如何梳理呈現呢?我們拭目以待!

楊德昌電影《海灘的一天》2011年在金馬影展重映時,影院裡坐滿了朝聖影迷。(Photo Credit:IMDB)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