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巨大的塑膠管構成的怪獸,正遊走於荷蘭的海邊;牠們以風為食物,捕捉並儲存在由科學家為牠們設計的胃袋當中。就這樣透過荷蘭物理學兼藝術家的泰奧揚森(Theo Jansen)之巧手創造,牠們演化、再生成驚人的新生命型態——我們稱牠們是奇幻「仿生獸」(Animaris)。
1990 年開始,泰奧揚森致力於創造一種可以獨立生存在海灘的生物,一種前所未見的生命型態。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拯救荷蘭日漸消失的地平線。試想:若有一種裝置它可以因應海水的潮流變化,能夠不停地採集沙子、搭建沙丘,這麼一來一旦海平面上升,這些裝置就有可能拯救荷蘭的人們,不會因為逐漸消失的地表面積而無法生存。正因為不斷進行在地摸索與研究,泰奧揚森使用了當地最隨處可見且容易取得的材料——黃色 PVC 電路配線管來當作仿生獸生命結構體的基本單元。透過他科學的思考,使用了機械、結構、動力、生物、流體等科學,竟成功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生命型態。
因應環境進化的仿生獸
因為要面臨海水的威脅,仿生獸們需要能夠順利移動用來走避潮汐變化的腳與脊椎;接著還要感受碰到水或障礙物必須改變方向的「知覺」,因此演化出了鼻子;甚至當海邊暴風來臨時,要將身體牢牢地固定不動,仿生獸頭部的槌子就派上用場,牠可以深深地插入土堆、緊緊地扣住地表,就算暴風再大,也只會以頭部為圓心、身體進行圓周擺盪。這些對外在刺激隨時作出應變的體系,實際上就是生物體所擁有的「神經系統」。

若是從仿生變形的原型來看,這是屬於一種靜止與動態的變形。廣義的設計思考:變形,是一個靜與動的結合。如果將它加上與環境發生關係、與外在各式各樣的條件結合,並能隨環境的應變產生變形,就能讓設計更加變化自如,進而創造與自然共生、隨環境變化的仿生變形。
黃金幾何是決定的關鍵
泰奧揚森所創造的仿生獸,之所以能夠順利前進,其結構原理利用了基本三角桁架的穩定體系之外,還有就是黃金比例的幾何學。他透過多年不斷地實驗與發展,才找出一種準確的變形系統讓仿生獸順利行走。泰奧揚森將實驗後所得到的黃金幾何比例,稱之為「13 個神聖的數字」(注:這數值會隨他的研究階段改變)。

泰奧揚森歷經 22 年的實驗與改進,讓仿生獸不斷地發生演化、性能也不斷地提昇。除了各個系統的功能得以增強之外,結構上亦不停嘗試新的構件與材料,讓仿生獸的行走姿態大大進化。不論是從塑膠管到面板所構成的腳,還是原本只有 56 隻腳的 Ventosa(Siamesis 的前身)進化到可御風而行的姿態,在在都表明著當科學與藝術結合後,產生而出的驚人魅力。
泰奧揚森的仿生獸創作,不僅跨越了工學、技術、設計、藝術,更是對造物者大自然的一種回應,這種彷彿經歷過一場生物演化史的驚奇仿生體驗,也只有在觀賞過這場仿生獸展覽後,才能得到吧!
泰奧揚森(Theo Jansen)創造新生命,TED 2007
編輯/陳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