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1天16個小時面對電腦是常態、戴3D眼鏡看電影是休閒、對巨幅電視牆在街頭巷尾強力播送各種廣告已經無感、用手機APP、LINE等通訊軟體織就一個無形且巨大的聯絡網是生活必備──我們對各種科技產品的使用習以為常:這不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但在你走進「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之前,話可別說的太早!

  

在數位時代,科技早就改變了人類知覺空間的方式,無論是生理/心理空間、公/私領域空間,乃至於過去被視為手工業的表演藝術空間也產生了劇烈的轉變。當藝術跨界早就不是常態,當代藝術家們使用自己所熟悉的語彙發聲,也不是新鮮事了。如果你對表演藝術的想像力還停留在「不就是幾個演員在極簡的舞台上喃喃自語,自嗨自爽讓我看不懂也聽不懂真是無聊透頂」,不妨走進劇場,看看月前開跑的「雲端冒險─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的幾檔精彩節目,看藝術家們如何利用自動舞台、環景攝影、感測遙控、貼圖投影,顛覆你對劇場表演與空間的認識。
 
在黑盒子裡的空間戲法
 
除了來自香港的開幕表演《電紫兔/克》的新媒體音樂演出,讓聲響結構出迷幻的空間外,台灣的藝術培養皿──台北藝術大學領軍的《未來聲響》。

 

本節目由「藝術與科技中心」(Center of Art and Technology)未來聲響實驗室主持人王福瑞策展,實驗聲音表情的多元性,共有三場表演,除了台灣藝術家王福瑞、張永達、王仲堃、王新仁外,也邀集了享譽國際知名聲音藝術家後藤英(日)、Kangding Ray(德)、eRikm(法)、dj sniff(日),結合聲音、影像、互動控制、器樂與裝置等多媒材跨界聲音藝術表演,讓觀眾透過耳朵「看見」一個轉瞬即逝,且不斷變動的異度空間。
 
如果不滿足於由聲響所建構出的虛幻空間,曾被《衛報》(The Guardian)評論為「試驗劇場真實本質的前鋒」的英國模仿狗劇團(Imitating the dog),則更具體地以《謀殺雷克曼》開啟數位影像與劇場敘事空間結合的可能性。

故事敘述一樁醫院中的離奇謀殺案,抽絲剝繭出人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慾望、仇恨、邪惡等情感,透過電影、動畫與現場表演等方式,舞台成為畫框,表演者的身體與科技影像結合,甚至也形象化地成為另一種視覺奇觀。最有意思的是,隨著劇情的推演,你會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看電影還是看劇場,但其實劃分這個也毫不重要,反正《謀殺雷克曼》既貼心地順著好萊塢賣座模式:謀殺、犯罪,避免讓觀眾感到無聊,也兼顧了作品在形式上的實驗創新,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蔡柏璋說:「影像的素材既迷幻又富詩意,同時滿足喜愛細膩寫實表演和迷離抽象視覺感受的你/妳。」
 
老梗不只是梗
 
一個梗之所以會成為老梗,除了因為它夠經典,也因為它說出了人類的共性。你絕對不能否認「科技來自於人性」這句廣告詞,即使追求技術的超越,也不能政治不正確地忘記「人作為主體」所應該關切的情感,表演的初衷、藝術的本質依然是創作者念茲在茲的準則。
 
從物理空間出發,曾經拍攝倒立先生黃明正的紀錄片的導演周東彥,從西班牙詩人羅卡的詩作〈給空的空間的夜曲〉發想,與編舞家周書毅合作《空的記憶》。在上周末(10/12~10/14)建構記憶的虛與實,透過5個能自行運行的巨大屏幕,抽離了敘事,在表象與內裡間詩意地呈現記憶的斷裂與流動。


如果你錯過了《空的記憶》,只好把這個表演從記憶中抽離徹底成空,當作沒這回事才不會心碎難過。忘了回憶,放棄思考,讓身體成為主要接受器。《第七感官2─感官事件》,更關注在「人」的思考,讓觀眾實際走上舞台,表演者引領觀眾進行肢體上的互動,在舞台的互動數位燈光中,突破感官的框架與侷限。編舞家謝杰樺指出,透過把部份的權利轉讓給觀眾,不但可以增加表演本身的不可確定性和有機性,更可以讓觀眾對於劇場本身有更切身的「感官」體驗。


除了《第七感官》外,藝術節中唯一一場南下高雄駁二演出的《身體輿圖》,是由新媒體舞蹈家蘇文琪與「臺灣聲音教父」王福瑞、當代受矚目視覺藝術家吳季璁等人共同創作,在燈光、聲響等各種互動裝置中,放大屬於人的感知,投射出各種情緒意念,當舞者孤身一人痛苦、陰鬱地泅泳在影像的汪洋大海裡,你可以看見空間如何影響人的行動,而行動又如何再造空間,藉由科技媒材對身體的變形,在極具張力的肢體動作下,重新省思當代的身體。

 

編輯撰文/張慧慧

2012「雲端冒險」數位表演藝術節
展覽時間:2012.9.29~11.4
展覽地點:每場表演有別,詳細請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你也可以拍電影!數位藝術節APP好好玩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