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1 年起於嘉義阿里山林鐵周圍連年展開兩屆《構竹林鐵》之後,第三屆《2024 島嶼構竹》自近郊回到城市,讓竹構設計與施作更靠近當代生活場景,進一步反思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由初樸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葉育鑫擔任策展人,邀集郭恩愷、曾令理、游智傑、林柏陽、高仕棠、萩生田秀之+原型結構、莊逸堯+劉嫈琦共七組參展者,自豐富實戰經驗出發,融合創新思考與雙手試驗,大步拓寬竹構應用的視界,即日起於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雲林斗六糖廠(此展區展至4/28),皆免費入場參觀。

延伸閱讀
 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7件作品橫跨新竹、雲林兩地。圖為新竹展區作品〈橋繭〉。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臺灣竹會發起為期三年的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2021、2022年《構竹林鐵》新銳展在策展人、結構技師陳冠帆帶領下,以構造型態與接頭為為研究基礎,引導新銳設計師與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實驗探索;第三屆《2024 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由建築師葉育鑫接棒策展,延伸前兩屆基礎,以更貼近民眾生活的竹構築為方針,透過創新的設計觀念、技術工法提升竹材的可信任度,為竹產業與臺灣建築帶來正向循環。

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之新竹展區,比利時建築師 Kristof Crolla 結合AR擴增實境打造作品〈竹旋幻居〉。(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每一次竹構展現出新貌,都像是人們與它舊識重逢。策展人葉育鑫表示:「竹子曾在數百年前的臺灣作為建築材料,後因現代工業的引入而匿跡,導致竹構法的斷層。藉由竹材重新思考何謂構築的本質、如何更有意識的選擇構築的方法,使竹構得以嶄新之姿回到現代建築叢林。尤其,以竹材在本地的產業潛力與文化特質,及其優異的固碳能力,不僅能對全球重視的淨零碳排議題創造巨大貢獻,亦能極佳地詮釋人與環境間互利共融的關係。」
 
台灣竹會透過為期三年的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集結國內外新銳建築設計團隊進行竹構造實驗探索。(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七組參展者在近一年設計與施作實驗中不斷挑戰自我,從設計方法、材料處理、尺度、曲率、施作方式到施作工具等向度,各有獨特的構建詮釋,其中,林柏陽、萩生田秀之、郭恩愷、曾令理為首的參展團隊更是首度嘗試竹構設計。
 

|新竹展區|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

 

01 橋繭 Bridge Cocoon

 位置:西區落雨松林旁小橋
參展人:郭恩愷(森林木人建築工作室 主持人、曲墨建築師事務所 共同創辦人)

(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從木材到竹材,建築師郭恩愷將自身致力的「蒸汽彎曲樹」工法首度應用於竹構上,是將全長圓管徑桂竹以「蒸汽彎曲竹」詮釋於建築尺度上的先驅實踐者,大小竹材管徑交疊環繞成拱,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枝葉的形貌,創造作品〈橋繭〉,且無鐵釘螺桿貫穿,取而代之運用可靈活調節的綑綁器,竹材日後可系統化拆卸、友善回歸大地。

(Photo Credit:郭恩愷)
(Photo Credit:郭恩愷)
 
〈橋繭〉主結構是由小至大、有機漸變螺旋竹拱架構於小橋,人們自橋體兩端出入時需稍微低頭,橋央殼體空間攀升拱起至 6 公尺高;次結構以三維彎曲,穩定交織成菱格網。竹繭皮層以三層詮釋,一是頂棚形體以回收漁業「海廢浮球」錯位分佈綁固於竹拱上,並以防水耐候漆塗布繃固後,使布料內裡與竹體撐開,而外部凸凹起伏形成有機型態曲線,以利雨水、落葉自然滑落;中央單側披覆透空針織網,順應新竹風勢;下擺「竹紙」則以耐水塗層強化來庇蔭側向日曬風雨。

(Photo Credit:郭恩愷)
(Photo Credit:郭恩愷)
(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作品日夜風情不同,〈橋繭〉內部上方有一對鎢絲球燈隨風擺盪,小橋欄杆投燈於皮層內側,以緩奏呼吸般地閃爍明暗,彷彿生物般的脈動氣息,人影與樹影搖曳,呈現外界與內部空間的薄繭脈動。

(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02 浮林 The Float

位置:第三招待所前松樹林
參展人:林柏陽(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境衍設計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負責人)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我們從基地特性作為出發點,希望讓人感受到松木林的環境。」在發展概念時,建築師林柏陽與團隊靜靜待在松木林中,感受瞬息萬變的自然環境,他們思考著「當人與竹構介入環境時,是否也能以動態的方式來對話?」無論是樹林或要使用的竹子,風吹過就會輕輕搖晃,從此發想出動態、懸浮的竹構,作品〈浮林〉便是嘗試藉由單純的拉力與張力,創造一種力平衡的當代竹構藝術。

建築師林柏陽。(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發展過程中,透過一連串實際測試不同系統架構,探索如何一面達到動態的穩定性,同時創造出輕盈的空間感,從連續的大棚子,發展到模組化的單元討論。團隊透過 1:1 試作,實際理解竹材的物理特性,感受竹材多變因的特性,與需要精準傳達力學的拉張結構有不同面向,因此持續優化接頭與施工的方式,利用金屬接頭的連接,減少誤差產生的變因。結構上,也面對傳遞彎矩力量的挑戰,嘗試讓竹材透過構造的組合來強化接頭。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03 竹旋幻居 MemutAR

位置:西區滯洪池水泥平台
參展人:Kristof Crolla 高仕棠(LEAD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校區滯洪池旁一座雅緻竹亭〈竹旋幻居〉是比利時建築師 Kristof Crolla 領軍,由峇里島工匠預製,並利用 AR 擴增實境技術進行施工放樣與建造,在臺灣當地承包商重新組裝,挑戰做出由複雜幾何的動態雙曲拋物面所構成的空間,是將尖端技術整合至永續建築的重要里程碑,充分運用自然材料與在地傳統工藝進行竹構。

(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觀者可透過掃描涼亭內 QR Code 下載專門應用程式後,就能體驗 AR 技術,除了享有湖畔涼亭的全尺度體驗,還能切換使用情境和家具選項。透過〈竹旋幻居〉,團隊示現 AR 技術應用於竹建築的潛力,使非典型空間和幾何形態的構建變得簡單,透過結合當地可用資源和海外專業技能,讓工藝需求度高的竹構建築,有機會擴大製作規模並輸往海外。

下載專門應用程式「MemutAR」即可體驗。(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
可選擇情境。(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
 

04 蜷蜷亭 Rolling Pavilion

位置:工二館前草坪
參展人:曾令理(偶然設計有限公司 共同發起人、國立陽明交大建築所 專任助理教授)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蜷蜷亭〉基地特意選址為第二餐廳周邊、人潮絡繹不絕的草坪上,期望打造一個能讓人駐留的空間,因此型態上以連續曲面打造出半室內的亭子,並蜷繞出一個室外大座位平台區,型態樣貌自然向周圍拋出邀請,輔以帶有透明度的農模,與手工細竹共構出兼具遮陽與美學的作品。

(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此件作品概念自型態出發,將竹材的野性氣質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 在精準性與平滑性之中完成作品,藉此展現竹材的編輯性與可信賴的特質。偶然設計團隊特別邀請有剖竹工法經驗的竹籟師傅們合作,主次結構皆為現場三維放樣施作,放樣圖說的繪製與竹師傅討論多次,完成總共七組的主次結構放樣。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施工過程中具有一定限制,如竹材厚度韌性、扭矩力,都必須與型態取得平衡。團隊亦針對剖竹工法進行細部構造上的調整,維持曲線的優美與閱讀性;對於主次結構的接合、燈條的設置,以及對應到的織網系統進行多次整合,搭建過程中也多次針對結構加強,最終完成作品。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05 竹穹林 Bamboo Grove Dome

位置:工一館前草坪
參展人:萩生田秀之(NPO法人 team Timberize 副理事長、株式會社 KAP 代表取締役、明治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 兼任講師)、結構技師 陳冠帆(原型結構)
 
(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如同展開的竹林一般,〈竹穹林〉以竹拱圈布置成放射狀的星形平面,之所以採用「拱」,除了它是最純粹的結構系統之外,更是最能體現竹子柔韌性的一個幾何形式,團隊藉由拱圈錯落配置,使系統在各個方向下,皆能具有足夠的抗性。最外層的結構膜材,除了穩定系統之餘,錯落的竹柱序列、薄膜上的葉影,更為炎熱氣候帶來不一樣的沉思空間。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團隊亦分享,「在前期構想中僅採用一個拱圈的模矩,所有的拱圈都是等高的,基於耐久性的考量,在竹構造最外層勢必需要設置某種保護材料,後面加入的「膜構造」即擔任這個角色;然而,如果拱圈的高度一致,頂面可能會面臨積水這種非預期的載重,對此,設計上調整了外圈的拱圈半徑,製造了一個合適的洩水坡度,在保有設計初衷的前提下,完成了這個作品。」

(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雲林展區|斗六糖廠 竹創園區

 

06 羽翼之亭 Pavilion of Wing

參展人:游智傑(諸野竹木構專門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師)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羽翼之亭〉擷取彷彿飛翔姿態的彎曲竹構件,序列式地架構,對外形成一個鮮明、往外擴的視覺張力,呼應場所動態感的同時,也迎接至此的人們。一切發想自這個畫面——早晨進入至糖廠,在仁義路隱隱車流聲的背景中,大榕樹與電線桿旁會有許多鳥類在樹群間飛翔,牠們或停留、或嬉戲、或覓食,充分展現工業活動退場、大自然回歸後的一片生機,鳥語啁啾。
 
建築設計師游智傑曾在過去做過微小尺度的竹構嘗試,本次挑戰較大的創作尺度,並期許以竹構輕盈的姿態,帶領來訪者休憩、嬉戲、融入環境。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羽翼之亭〉所有設計思考皆圍繞著「如何以竹構本身的特性表達彷彿飛翔的動態感」來進行,首先充分利用竹材作為容易以火烤彎曲進而定型的材料,彎曲的竹架構皆以鉸接接合,並以三角拱結構系統表達彷彿會動的感受;運用石頭作為基礎,除了取其材質的自然感、拔地而起的意象傳達,也透過與竹材脫開,形成輕巧的視覺感。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為了讓竹構看起來更輕盈,使用透光的屋面材料,以弧形銅片收邊形成圓潤、流線感,屋簷邊界的弧線與大榕樹和茄苳樹的邊緣形成飛翔路徑的天際線;往外上斜的竹材端部需要受到保護,避免積水,以羽毛/鳥爪的形式成型。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07 邊竹 The Portal

參展人:莊逸堯、劉嫈琦(自然心地工作室 創辦人)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基地曾是舊日糖廠生產與生活交會的邊界,自然心地工作室將邊界轉換為連接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門戶,藉由竹、土、石等自然材質,形成通往內在寧靜的空間。透過手作與協力建造,與自己相處、與他人交流,並透過時間積累、就地取材,與自然接觸、與土地連結。不只建造一座竹亭,也建造通往和諧生活方式之路。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外部造型以竹柱錯落圍繞出門戶的意象,內部空間則以竹拱交織成穹頂,並展開形成屋頂的曲面。竹柱與竹拱交會於環形樑,並定義出屋頂輪廓。土椅子讓人們坐臥倚靠,藉由光線的明暗和空間的高低、寬窄、視野的遠近,感受環繞四周的自然綠意,這是一個讓人們恢復身心能量、回歸內在寧靜的地方。

(Photo Credit:初樸建築、Photography by 拾蒔生活製作所)
 
除了分佈於新竹、雲林展區的「竹構實體展」外,還有位於新竹將軍村的「創作概念展」,邀請人們循著參展者的創作竹跡,看見當代設計與竹工技藝所折射出臺灣島嶼上,土地生態、文化、產業的多元靈活特質。

 

編輯/沈佩臻

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 竹構實體展
地點:
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雲林斗六糖廠(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展期:陽明交大展區展期不限,斗六糖廠展區展期為 2024/4/19 至 2024/4/28
 
● 創作概念展
地點: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展期:2024/4/11 至 2024/4/28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