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至11/8,北美館推出最新展覽「黃華成:未完成」,也許你對黃華成有些陌生,但他可說是藝文及平面設計界的先鋒。當代我們所探討的國族意識、藝術本質、平面設計,早在半世紀前就已被黃華成的實際行動深刻翻攪一輪了!

由於黃華成僅留下零星史料線索,本次展覽更顯不易。不僅展出他唯一留下的三件原件畫作、手稿、影片、超過300本書封設計,更特意以「展中展」的概念,復刻當時黃華成的「 大台北畫派秋展」與其生前多檔重要展覽,甚至還放映象徵60年代文藝青年精神的實驗電影!
 
60年代的黃華成,如何挑戰當代藝術,又是如何衝破平面設計的窠臼?跟著我們用4個關鍵字,一起了解這位反骨的藝術先驅者!

《藝術家・黃華成・野柳》(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Photography by 張照堂)
 

擾動台灣藝術圈的藝術家:黃華成
 
回顧台灣經濟、文化剛開始發展的六、七零年代,當時所有藝術活動還備受政府監督,黃華成在當時就以「介入每一行業,替他們作改革計畫」(節錄自《大台北畫派宣言》)為使命,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劇場、實驗電影皆有涉略,更是風靡60年代文藝青年的季刊《劇場》的核心成員。為了鼓吹藝術應貼近生活的態度,於1996年自成僅有他一人的「大台北畫派」!
 
黃華成在當年拘謹的社會風氣中,就開始以藝術質疑、辯證,嘗試各種現在我們稱為「跨領域對話」的創作(當時可都還沒有這個詞彙),可說是台灣前衛藝術的先鋒代表!


黃華成於師大藝術系創作的僅存原跡之一《靜物》油彩。該作置於本次展覽入口處,象徵著他出身於科班的藝術開端,後續展覽則逐漸突破、嘗試新的可能性。(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左)1996年在戶外舉行的「現代詩展」《洗手》作品照。(右)北美館以「展中展」復刻當年作品樣貌。(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MOT TIMES
 
關鍵字1:「大台北畫派」是什麼?此次展中再現「大台北畫派秋展」
 
黃華成曾說:「我要把藝術定為法定傳染病!」
 
1996年他發表了《大台北畫派宣言》,以戲謔的筆法撰寫81條準則,嘲諷當時人們賦予藝術崇高獨一性,認為藝術應該貼近日常,並在同年舉辦「大台北畫派一九九六秋展」。展覽在當時並不被看好,卻傳遞了突破性的概念,將觀念藝術、現成物、裝置藝術引入台灣,顛覆了當時藝術圈對於藝術的想像。

本次更以「展中展」的形式重現當年《大台北畫派秋展》。

那是一次「沒有畫」的「畫展」!卻強烈的表現黃華成認為藝術應該是生活日常唾手可及之物的態度,例如被觀眾當作地墊踩踏的世界名畫,傳遞不受既有框架拘束的訊息。並透過展出現成物如椅凳、垂掛室內的半濕衣物、成群的畫框背板、擺在窗前擾動內外之分的公園座椅、轉速極慢的黃梅調唱片等,藉此嘲諷繪畫流派於藝術正經八百的態度。

展間重現「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過去黃華成隨手取自生活周遭的展品,策展人在今日卻都得煞費苦心尋找,今昔之間形成一個相當特別的對話空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Josh Peng)


「大台北畫派請柬信封」白底加上簡約紅色線條,具歐美極簡風格。(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關鍵字2:70年代重要的書封設計師,展中超過300本以上書封設計!
 
隨著70年代台灣出版業逐漸企業化,中小型出版社對於裝幀設計的需求逐漸增加。攝影師莊靈分享,當年遠景出版社(遠流前身)的老闆邀請他為書籍拍攝封面,但莊靈認為最後成品較為平淡,應該還有更多突破的可能,因而邀請黃華成與他攜手設計。

由於這些書籍在今日已不易銷售,許多二手書店也不再收納,策展人張世倫特地至各地尋索。(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Josh Peng)

由此開始,黃華成於70年代陸續產出了300件以上的書封設計,畫面大量利用攝影元素,設計面向也相當多元,有些取材自身邊的現成物件、有些則特意裝扮擺拍,開創出台灣書封設計的新方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雖為書封設計為商業用途,卻仍可以從中嗅出他的反叛性格,以廣告「反廣告」!如在《郵購雜誌》中將色素汽水與顏料放置一處,再探問幼稚園的孩子們對畫面的感受,以十分開放性的手法批判跨國企業對下一代的滲透。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Josh Peng)

而風靡於60年代文藝青年的《劇場》雜誌,更值得慢慢欣賞!黃華成跳脫當時活版鉛字印刷方正規矩的框架,將鉛字左右歪斜、上下顛倒組合,解構傳統鉛字排列,呈現大膽前衛的設計,書中每一個標題都是他親自到印刷社拿鉛字排版而成。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Josh Peng)

關鍵字3:走在時代前端!藝術家吶喊出國族意識
 
最近設計師聶永真與募資團隊在《紐約時報》刊登頭版廣告,表達台灣在疫情中的國際角色,你能想像1976年的黃華成也曾以類似的方法表達政治態度嘛!
 
當時加拿大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希望我國以台灣的名稱參加蒙特婁奧運,導致台灣最後選選擇退賽收場。黃華成藉由這件時事,設計《給杜老頭五個銅板》海報,諷刺加拿大、奧委會與台灣本身,即使這件作品並沒有販售或展出,卻也以藝術行動表達了國族意識,在今日看來更顯得他的藝術與思想相當前衛!

《給杜老頭五個銅板》擺置出奧運徽章樣式,右下角特別註記「大台北畫派十周年」,讓大家不要忘記他的藝術精神!(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關鍵字4:實驗電影與劇場的創作者,展中呈現其影像作品
 
黃華城的劇作亦是超越他所處時代的出色作品。他所參與的《劇場》季刊,內容不僅引入歐美電影現代主義思潮,更在當時主辦《等待果陀》、與黃華城重要劇作《先知》公演,即使劇情內涵晦澀難懂,卻與黃華城藝術理念不謀而合,藉此讓社會了解藝術不能循著過去既有枷鎖,同時作為針砭時事的媒介。
 
而此次不僅展出《先知》的劇照與相關文件,更播放2016年蘇育賢再度重拍的《先知》,以及在策展期間意外尋獲的1967年實驗電影《生之美妙》。《先知》與《生之美妙》兩者互為表裡,呈現出60年代文藝青年精神狀態與心靈世界。

《先知》劇照。(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黃華成是1960-70年代前衛藝術的代表,重視設計的的概念而非技巧,昔日好友莊靈說「他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超越,可是當時的台灣社會遠遠落後於黃華城,他為什麼寫《先知》,我覺得他就是在寫他自己,因為大家都不了解他」,直至逝世20多年後的今日,他依舊走在時代前端,而我們也終於能透過此次展覽,好好回顧一代藝術大家所留下的歷史印記。
 

編輯/林沛伶

▌未完成,黃華成
展期:2020.05.09 至 2020.11.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