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運動中心位在巴黎郊區聖但尼(Saint-Denis),雖鄰近法國體育場(Stade de France),卻被東側的高速公路隔開。這裡並不缺乏標誌性建築, 而是迫切需要改善社區間人行道的連接、綠地空間與設施,這對於基地西邊 Plaine Saulnier 共同開發區(ZAC)的居民更是重要。 」—MVRDV
根據Bloomberg CityLab的報導,聖但尼(Saint-Denis)是個傳統的工業城鎮,1970與1980年代的經濟危機重重的打擊了這座依賴重工業維生的城市,雖然1998年FIFA世界杯足球賽在此舉辦時,建設了法國體育場、交通建設,這裡的失業略仍然居高不下,其所屬的省份(Seine-Saint-Denis)至今仍是法國最貧窮的區域。尤其2015年遭受大規模恐攻後更蒙上了一層陰霾。2024年巴黎奧運在規劃時,不僅提倡環保與永續,大量利用原有場館,競賽地點也不僅止於巴黎市中心,希望藉由都市計畫的角度,重新為周圍如聖但尼這樣的郊區注入新機能和展望。
為了活化這個地區,MVRDV 為建築融入永續、環保、都市規劃等思維,相較於過往奧運場館,總是設計一個個清晰的建築量體,這件作品彷如一座自然從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小丘,模糊了建築與四周環境界線,也與周圍地景更和諧的融合。

你對奧運水上競賽的場館有什麼樣的想像?MVRDV此次考量到當地街區交通、公共空間問題,提案了一座宛如花園般的建築。(Photo Credit:MVRDV、Engram)
1. 以當地需求思考奧運建築,解決街區串連、欠缺綠地與公共設施問題
歷來奧運場館遴選出不少今日被視為地標般的建築,如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鳥巢」、西班牙建築師 Santiago Calatrava 設計的「雅典奧林匹克體育中心(Athens Olympic Sports Complex)」...等等,現在都成為各國旅客必訪的熱門景點,但除了這些成功被記住與使用的建築,也有不少雜草重生、淪為「蚊子館」的案例。
他們首先考量到的並非建築形式,是當地亟需改善的問題:基地與法國體育場相鄰,卻被高速公路切割成兩個難以串連的街區,以及當地欠缺綠地、公用設施等問題。因此,他們由「公共空間」概念出發,將奧運場館規劃為如公園般的場所,並特別設計了一條橫跨高速公路的人行天橋,讓寬敞的大道延伸、貫穿整個園區。
建築空間配置上,除了有可容納 6,000 人的奧運會游泳池、跳水池置於場館中央,周邊圍繞著室內攀岩區、健身冥想區、兒童戲水池、共享辦公空間和餐廳。
建築空間配置上,除了有可容納 6,000 人的奧運會游泳池、跳水池置於場館中央,周邊圍繞著室內攀岩區、健身冥想區、兒童戲水池、共享辦公空間和餐廳。

圖左白色建築為本次設計,右為法國體育場,兩座相鄰建築因高速公路阻隔而未相互串連,因此MVRDV於中央設計了一座天橋連通街區。(Photo Credit:MVRDV、Engram)

寬闊的天橋延伸貫穿園區。(Photo Credit:MVRDV、Engram)

(Photo Credit:MVRDV、Engram)

場館內的空間配置圖,包含中央的泳池區,以及圍繞於周遭的室內攀岩區、健身冥想區、兒童戲水池、共享辦公空間和餐廳。(Photo Credit:MVRDV、Engram)
2. 佈滿灌木草叢的「城市綠肺」,也是居民的休閒空間
25,900平方公尺大的基地面積,在柔和的建築曲上面覆蓋大量綠色植被,不僅如一片城市「綠肺」,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降低都市溫度,也是提供居民的戶外休閒活動的好去處。建築西側立面微幅傾斜,向上延伸至屋頂,人們可以沿著階梯穿過低矮的灌木叢拾級而上,步道連接至館內餐廳、攀岩區。
而最高處的屋頂則是單純的一片綠地,不開放公眾進入,保留植物不被干擾的生長空間,同時藉此吸引城市中的昆蟲、動物棲息,讓動植物在都市中也能與人類共存。

(上至下)建築南、北、西、東側立面圖。(Photo Credit:MVRDV)

屋頂中央覆蓋著較矮小的灌木、草叢,屋頂邊緣則因結構可乘載較厚的土壤,種植約2公尺高的草木。(Photo Credit:MVRDV、Engram)

西側立面設計人行階梯。(Photo Credit:MVRDV、Engram)
3. 以低碳建材、再生能源,構築友善城市的永續建築
遠遠望去,這件作品像是被一匹柔軟的潔白棉布覆蓋著,構築出與周圍街道連貫、和諧的城市地景。在建材選用上 MVRDV 透過淺色系「低碳混凝土」製作出流水般的曲線, 立面與屋頂上切割出的一個個橢圓狀玻璃帷幕,引入自然光線,皆透過建築設計直接的降低能源消耗。
建築未來能源規劃,除了減少泳池水消耗,並與法國能源公司 Engie 合作,以可再生能源供給建築 80% 能源。


室內天花板與牆面設計橢圓狀的採光玻璃,引入自然光線。(Photo Credit:MVRDV、Engram)

跳水池與游泳池。(Photo Credit:MVRDV、Engram)

(Photo Credit:MVRDV、Engram)
此座建築雖最後因沒有達到國際游泳總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natation)標準而未贏得競圖,但無論是或MVRDV以都市紋理與需求作為設計考量,透過奧運建築實踐城市規劃,結合永續與人本的趨勢,皆為未來奧運策劃帶來更多元的提案想像。
編輯/林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