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被譽為黑金。1960 至 1980 年代臺灣從農業轉型進入工業社會時,煤礦的開採帶動臺灣的經濟奇蹟。位於東北角瑞芳區猴硐,是當時全臺最大、品質最佳的礦場,極盛時期,煤炭產量達全臺灣的一半,礦工人數高達 1500 多人,因礦業發展聚集而成的生活聚落更近萬人。隨著 1990 年礦業停產,如今猴硐人口不到千人,當時留存的礦工記憶如同礦坑裡的煤,等待挖掘。
 
「猴硐不能被貓吃掉,礦工的故事要一直說下去啊!」老礦工 周朝南退休後感嘆礦業文化漸被遺忘,熱血號召老礦友們四處奔走,蒐集大量礦工文物、珍貴的攝影記錄,於瑞三本鑛事務所舊址籌辦「猴硐礦工文史館」。

礦業曾經奮力點亮臺灣經濟,礦工們的情感與故事仍充滿力量,《近礦——風・光・坑道記憶 》透過珍貴的物件與影像,喚起台灣工業發展背後辛勤刻苦的記憶。

「近礦——風・光・坑道記憶 」特展前導影片以空拍畫面,搭配老礦工的旁白,呈現現時寧靜、溫潤的猴硐仍乘載著礦工扎實的生命記憶,邀請大眾跟著老礦工們一同近礦。(Credit:魚肚白設計)

「近礦/況,好嗎?」一句簡單的問候,邀請大眾走進猴硐的礦業文化,品嚐礦工生命故事中的酸甜苦辣。
 
位於瑞三本坑旁的猴硐礦工文史館,一磚一瓦保留時間走過的痕跡。緊鄰鐵路軌道,觀展過程中不時可以瞧見窗外列車呼嘯而過,是走訪展覽一大驚喜體驗。策展團隊嘗試在這充滿歷史的場域,一方面回應老礦工們的熱切期盼,亦要將這些乘載著礦業文化脈絡的故事,轉譯為大眾可以經過接收資訊、瞭解並進而反思自身經驗的觀展體驗,為大眾和「猴硐」、「礦業文化」建立連結。

緊鄰「瑞三本坑」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原為瑞三本鑛事務所。(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魚肚白設計」以博物館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為文史館設計了專屬的 Logo,並為展館加上一致的展間招牌及氛圍門簾。(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近礦——風・光・坑道記憶 」特展以「感官」作為主軸。在第一展間,以經典攝影啟動「視覺」,以「溫度」重構礦工一日的身體感受,接著二樓的第二展間,再以「滋味」細細閱讀文史資料,咀嚼老礦工生命經驗中的酸甜苦辣。循序漸進,為大眾呈現猴硐在地最真實、最貼切的礦工記憶。
 
1. 一幅幅照片,擷取老礦工記憶中的瞬間永恆
 
映入眼簾如博物館般的經典攝影作品展示,一幅幅礦坑內外的照片,多由老礦工周朝南所拍攝與整理。他表示,當時拍攝這些照片是為了留念,希望為生死共患難的兄弟留下一些記憶。
 
這一份出自留念的心,為礦業文化留下彌足珍貴的資料,隨著影中人物,讓觀展者重返猴硐礦業現場。走在猴硐街上隨處可見的精神標語「坑內工作要留神,為己為礦為家人」等,懸掛於展間,來自國家、公司與家人的託付,落於礦工肩上,成為礦工們日夜打拚的使命。

「記憶,攝下經典|擷取瞬間永恆」展區,大面礦業標語牆,透露這份工作總是與危險並肩(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記憶,攝下經典|擷取瞬間永恆」展區,以經典攝影引領觀展者走進猴硐的舊時風光(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以圓拱造型的入口呼應礦坑環境,觀展者隨著礦工入坑,準備拿出生命拼搏(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2. 拾起礦工的物件,感受入坑一日經驗
 
從入坑到出坑,第二展區以工具牆一一陳列各式礦工所使用的專業器具、安全檢測用品,將礦工一日工作分為:「入坑準備」、「安全檢測」、「各司其職」和「掘進爆破」四個區塊,憑藉一比一的入坑畫面,觀展者得以想像礦坑中 40 度的高溫、稀薄空氣、黑暗與濕黏,無法在坑內站直的身體。礦工們面對生命未知的「樂天,知命」,對待工作的專業與熱情,不言而喻。
 
入坑前,沒有人能把握今天能順利出坑,展場中標示「心情溫度負 3 度」如實呈現礦工內心的忐忑。在第二展區,觀展者除了能隨「溫度」起伏,更能以「高度」丈量,真實的坑道影像畫面旁,策展團隊以插畫勾勒出礦工們在坑道內的各種採煤姿態,在坑內仍不忘餵食其他生命的可愛真誠。

第二展區「溫度,拾起物件|入坑一日經驗」,工具牆一字排開,讓觀展者認識礦工的一日工作樣貌(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溫度,拾起物件|入坑一日經驗」展區,礦坑內真實的工作場域,讓觀展者反思日常投入工作的自我期許與態度(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3. 酸甜苦辣的滋味,藏在老相紙與礦工手抄資料中
 
從工作到生活,觀展者在認識礦工的一日坑內工作樣貌之後,透過親筆手繪的礦區掘跡圖、薪資卡、健康檢查紀錄表、礦場災變事故報告等史料,在腦海中拼湊當時礦工出坑後的場景。展間放大輸出的歷史照片,對應展示櫃中的四個主題「勞動紀錄」、「安全健康」、「危機在側」和「女性礦工」;拉開抽屜,老礦工們四處蒐集而來的珍貴文獻與歷史資料,手抄寫的筆跡、數字、姓名,展現了礦工們的生活風景,酸甜苦辣、有滋有味。
 
展場螢幕放映著老礦工們訴說自己的故事,對照手上翻閱的滋味,聽爺爺們聊起舊時的猴硐風光、中午覆蓋煤灰的養生芝麻便當、感嘆女礦工支撐起台灣經濟的另一片天。觀展者在此寫下對文史館的祝福,用文字為這群礦工爺爺們帶來鼓舞與力量。


「滋味,閱越史料|品嚐生活風景」展區,依照四大主題及滋味分區,礦工們的生活,酸甜苦辣皆是風景(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滋味,閱越史料|品嚐生活風景」展區,X 光檢查結果報告表陳述的是礦工們無可避免的肺部病症 (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猴硐礦工文史館裡有老礦工袒露生命故事,此次「近礦——風・光・坑道記憶」透過設計,使坑道記憶能以親近的姿態走進觀者眼裡——恐懼與無懼的坑道故事,血脈地緣聯繫的夕陽產業,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誼,每一個面向,都有可以觸動人心的厚重情感,它或許是一股力量,使人們再次思考自身與工作、土地與產業、生命與時間的關係。

一句「近礦/況好嗎?」問候礦工爺爺,更是在問候自己。

猴硐礦工文史館「近礦——風・光・坑道記憶 」特展,展間門簾刻畫著礦工返家與家人相聚的瞬間、礦工彼此搭著肩的情誼。(Photo Credit:魚肚白設計)

文/魚肚白設計;編輯/林沛伶


【近礦——風・光・坑道記憶】特展
展覽時間|2020.8.29 - 10.12 每日 10:00-17:00(免費參觀)
展覽地點|猴硐礦工文史館 (新北市瑞芳區柴寮路 55 號,瑞三本坑旁)
指導單位|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承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策劃單位|魚肚白設計
協力單位|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