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嘉義人而言,閉上眼睛就能記憶猶新的場景,少不了位於市中心的中央噴水池,因為它不僅是城市水文地景的一環,同時也是交通樞紐、地標,亦為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筆下重要的寫生場景。
 
伴隨即將於本週五在嘉義登場的「2021年台灣設計展」,今年台灣設計師連線也攜手嘉義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嘉美館),邀來6組設計師以「水文地景」為題,策劃了一場名為「現域」的展覽,引領大眾透過水文的線索,感受歷史、人文與記憶的伏流,並試圖藉由探索城市的精神象徵及文化符號,進而推敲出對未來的想像。
嘉義市的城市發展與水文(自然界中水的各種變化及運動現象,和水循環等)系統息息相關,除了南面八掌溪、北迎朴子溪,所形成與嘉義縣之間的天然界線外,如紅毛井、中央噴水池、杉池(貯木池)等地景,亦長期以來扮演著庶民生活集會的重要場所。

這次在嘉美館登場的《現域》展覽,有別一般在美術館裡以當代藝術視角所進行的梳理,而是以設計作為創作方法,藉此觀照嘉義市依附在水文脈絡下而生的各種記憶詮釋。

現場一共展出六件作品,展品分佈範圍從美術館一至三樓展區到館外的庭院,五件為裝置作品,一件則為數位媒體作品;但一如台灣設計師連線邱乾珉所說的,這次要討論的並不是「水文」這件事,而是藉由水文發展下的嘉義公共空間、地景與脈絡,重新賦予歷史與常民生活更多詮釋與再造的想像。
 
 
由形容事物所 adj. everything操刀設計的主視覺設計,表現水文與人類行為,自由擴張、滲透、交流發展,直到飽和交疊的畫面空間。(Photo Credit:形容事物所 adj. everything
 
亮點作品1:曾熙凱作品《不存在的噴泉》
 
首先,一樓展區由設計師曾熙凱所打造的作品《不存在的噴泉》,以對嘉義人有多重意義象徵( 地理上、精神上、記憶的地標)的中央噴水池為發想,透過一座重達200公斤,由規格化零件、現成物與透明水管所建構出來的裝置,倒吊在無法觸及的高度,因此向上觀看是一座燈具,但往下映射於地面上的,則是虛像、摸不到的噴泉。
 
因為對嘉義市民來說,噴水池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地標,因此這件作品主要透過改變觀看噴水池的角度,讓大眾透過仰望,藉此反思噴水池背後象徵的公共意義。
 
 
曾熙凱把重量平均分攤,讓整體結構更為安全。(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不存在的噴泉」以透明水管建構出虛擬的中央噴水池,並透過倒吊在無法觸及的高度,顛覆以往觀看噴泉的視角。(Photo Credit:Chris Chen)
 
作品「不存在的噴泉」,向上觀看是一座燈具,但往下映射於地面上的,是一座虛像的噴泉。(Photo Credit:Chris Chen)
 
亮點作品2:張家翎作品《噴水池作為一種歷程》

步上二樓展區,另一件同樣以噴水池為命題的作品《噴水池作為一種歷程》,是來自設計師張家翎耗時五天才完成的現地創作。這件直徑長達7.2公尺,以鵝卵石包圍而成的作品,靈感發想來自更早期噴水池仍為中央環形公園時,以鵝卵石拼接而成的樣貌。

在嘉美館的燈光下,噴水口的中央有一塊形狀平整的方形,乍看以為是一汪池水,其實是來自花蓮的黑色大理石,如此澄亮的形象,則呼應著一旁霧面鵝卵小碎石所產生視覺上的對比,與質感的差異,極具詩意。而張家翎亦藉由作品在時間上的推移,去呼應今昔對照下公共空間持續變化的權力關係。

 


張家翎作品《噴水池作為一種歷程》。(Photo Credit:Chris)

中央的方形黑色大理石烘托著霧色鵝卵石,營造出一種迷人的視覺對比。(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從上往下看張家翎的作品《噴水池作為一種歷程》,別有一番詩意。(Photo Credit:Chris Chen)
 
亮點作品3:宮保睿作品《貯物池》
 
位於嘉義製材工場,因阿里山林業發展應運而生的杉池(貯木池),昔日是兒童嬉戲、大人垂釣之所在,今日則成為嘉義林業發展的重要見證。為此設計師宮保睿以作品《貯物池》,運用上方通透箱體承載3D列印而成的白色物件,並以下方具有反射鏡面效果的檯面,與極具故事性的傳說,去呼應當時貯木池的生活情境。
 
宮保睿作品《貯物池》承載了許多關於嘉義的故事及回憶。(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比如小孩常在那邊跳來跳去,所以鞋子會不小心掉到池子裡,或是收集了一些透過各種世代口耳相傳的貯木池傳說,也像東南亞的外來種「魚虎」,近幾年對台灣的水庫造成生態上的影響,同時又因在嘉義有許多關於魚精的傳說,因此在這一方透明箱體中,也承載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巧妙地揉成一團呈現出「魚虎」的樣態。

此外,其中一件白色面罩則呼應現在疫情期間的社會狀態。有趣的是,這組檯面以鏡面反射所呈現,也猶如噴水池的概念,會反映出周圍的生活,也是對物質過往的回溯,並再度喚起眾人共感的生活記憶。
 
宮保睿作品《貯物池》,過去小朋友的鞋很容易不小心就掉下去池子裡。(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亮點作品4:吳柏翰、祁孝霖作品《民間製造開源》

你是否留意過,原來在家中使用的座椅,卻大量出現在公園、街道旁或是公車站等公共空間?為了滿足使用者於特定公共空間之所需,透過低成本自製、現成物改造甚至以非物品原本設定方式使用的物件,其實就是使用者面對需求最直覺的回應。
 
吳柏翰、祁孝霖作品《民間製造開源》。(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本次參展最年輕的一組設計師吳柏翰、祁孝霖,皆為工業設計師背景,在過往他們所做的訓練都是為了滿足業主的需求而生,但這次他們想要透過常民的生活觀察,以「民間製造開源所」計畫,致敬日常生活裡,為了需求而產生的設計思維,是否有可能有轉為創作靈感。
 
因此他們提出五組作品,如水泥邊桌等,都是平常可以直接在五金行購買材料自行製作的單品,也都是常民為了需求所創造的物件。重點是當他們將作品安裝在嘉美館戶外公共區域時,才甫裝好,立刻就有觀光客拿來當作自拍時擺放的工具,也有在地鄉親直接拿出茶壺泡茶。這樣來自民間製造的靈感,不僅顛覆一般產品設計慣性的思維及流程,也重新啟發人們對於設計的想像。

吳柏翰、祁孝霖作品《民間製造開源》放在戶外的樣貌。(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吳柏翰、祁孝霖作品《民間製造開源》一架好馬上就有人來使用,利用率極高。(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亮點作品5:徐景亭作品《大地神經系統 》

來自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的徐景亭設計師, 繼承了家中醫院的名字,卻以設計診斷這個世界。
 
在這次的作品《大地神經系統 》中,源於她在「嘉義樹木園」時觀察到現場有著豐富的生態,便開始思考自己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因公園向來是種「再現自然」的載體,而隸屬嘉義都會森林公園一部分的「嘉義樹木園」,過去原先是日治時期繁殖橡膠苗木的實驗場,後來則改種熱帶經濟作物,並逐漸從人工造林繁殖,演變成具有休閒、教育功能的植物園。

為了創作此作,徐景亭研究了苔蘚、地衣的味道與生長方式。(Photo Crdit:Chris Chen)

徐景亭也透過不同的設計手段去檢視苔蘚是否具有應用在生活物件的可能性。(Photo Crdit:Chris Chen)
 
因此徐景亭以有如大地神經系統的苔蘚作為介質,並從苔蘚、地衣的味道,與截然不同的生長形態進行研究,同時也藉由印表機模擬由青苔織成的毯子,試圖想像苔蘚是否能取代空氣清淨機,以及應用在生活的可能性,藉以呈現人與自然並存的微妙關係。


徐景亭作品《大地神經系統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徐景亭作品《大地神經系統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亮點作品6:當若科技藝術作品《###》
 
井水宛如記憶的甬道,承接著過去的養分,同時涵養著未來。沿著水文脈動,尋找城市發展的蛛絲馬跡時,當若科技藝術發現了嘉義現存最古老、目前位於東市場的古蹟「紅毛井」背後的故事。
 

當若科技藝術作品《###》。(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紅毛井是嘉義市內現存最古老的歷史遺跡,當若科技藝術的作品《###》結合深度感測技術裝置來進行創作,分屬兩件裝置,其一採用與原紅毛井相同的內徑90公分圓型尺度,另一個則以方型結構,需透過仰視觀看。

隨著手部不同程度的觸控,從投影中可讀取紅毛井不同時期的文獻,與嘉義古地圖等史料,並藉此透過不同頻道與對應的時間軸,感受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序下的聲音及符碼。除此之外,現場亦反覆放送描繪紅毛井的古詩朗讀,且透過荷蘭文、河洛語兩種語言重新詮釋,都讓人彷彿像搭乘時光機,有了回到過去時代的聯想。
 

當若科技藝術作品《###》。(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台灣設計師連線
 
成立於2006年,曾經發起「台灣設計師週」長達10年之久,締造台灣民間自辦規模最大的設計週,後則成為持續推廣台灣設計的平台,持續推動各式專案計畫,鼓勵設計師發表創作並媒合設計師與產業,創造台灣設計師的國際能見度。
 
展覽日期:即日起~2022年2月27日
展覽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600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設計展期間美術館開放時間

12月22日09:00~17:00
12月23日10:00~18:00
12月24日~25日10:00~20:00
12月26日~30日10:00~18:00
12月31日~1月1日10:00~20:00
1月2日10:00~18:00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