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設計團隊Snøhetta
Snøhetta 在 1989 年由 Craig Dykers 和 Kjetil Trædal Thorsen 共同創立。盤點歷來的作品,往往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你能在加拿大卡加利圖書,看見他們巧妙融合圖書館與輕軌兩種截然不同的設施,也能由奧斯陸歌劇院,發現不只能踏上屋頂巡覽這個連結陸地與海洋的建築,裡頭甚至有多處與 Olafur Eliasson 、Pae White 等藝術家合作的設計。去年(2021)團隊更因其融合景觀與建築、跨領域、前衛而多層次敘事的建築概念,獲知名國際景觀設計獎項 Landezine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ward(LILA)肯定。

Snøhetta 設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Beijing Sub-Center Library)模擬圖。(Photo Credit:Snøhetta)

Snøhetta 設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Beijing Sub-Center Library)模擬圖。(Photo Credit:Snøhetta)
身處森林般的圖書館 既可具有閱讀隱密感,也能輕易與公共空間連結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於北京東部的通州區,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及城市副中心劇院、首都博物館東館為該區三大藝文建設。Snøhetta 在 2018 年贏得圖書館的國際競圖後,便與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 (ECADI)展開合作,希望打造空間感開放、與傳統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模擬圖(Photo Credit:Snøhetta)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模擬圖(Photo Credit:Snøhetta)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模擬圖(Photo Credit:Snøhetta)
建築以北京常見銀杏樹群為靈感,細長的白色柱子如樹幹般連結著屋頂,16公尺高的自立式玻璃幕牆,讓陽光自然灑入空間。量體中央則可見如谷地般的空間,而周圍階梯層層隆起如丘。Snøhetta 團隊認為:「在樹冠般的屋頂下、若雕刻般地坪景觀裡,遊客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具有隱私感的閱讀及學習空間,同時始終與大公共區域相連。 創造一種高與低、開放與封閉、私密與公共同時存在的感覺。」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模擬圖(Photo Credit:Snøhetta)
從柱子、屋頂到玻璃,美感之外具有實質效能
一根根柱子結構向上延伸,不只撐起屋頂如樹冠般的屋頂,內部更配有調節室內氣候、照明、環境聲場及雨水處理的科技系統。其若似銀杏葉叢的屋頂,則以 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建材一體型太陽光電系統)構件為材料,建材本身結合太陽能發電功能,取代額外增配太陽能板的設計(如台灣高雄世運主場館的螺旋形的結構體,即為BIPV)。大面積的立面全使用 Low-E 低輻射玻璃(Low-Emissivity Glass),有效降低室外太陽輻射所造成的升溫問題,讓建築從設計端就考量入未來使用的永續性。
此外,Snøhetta 在此建築主要運用的材料皆取自當地,並使用模塊化組件,減少訂製柱子和屋頂可能造成的資源浪費。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模擬圖(Photo Credit:Snøhetta)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模擬圖(Photo Credit:Snøhetta)
編輯/林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