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對東京產生興趣以來,已經過了 60 載。開始在東京書寫情書,也已經過了近 40 個年頭。這段期間,我和她都以不同的形式增添了年歲,其中幽微的變化,或許也能夠透過這部作品集傳遞出來。」——摘錄自《隈研吾 東京論》前言
 
以「負建築」理念聞名,現年 67 歲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於今年出版最新作品集《隈研吾 東京論》,親自挑選 23 個座落於東京的作品,由攝影師新津保建秀掌鏡,以大開本、全彩照片呈現,不僅自我剖析作品的創作心境,呈現出有別於建築雜誌,建築師與作品之間奧妙的關係,同時也對東京的歷史脈絡、建築映像等加以考據。

本次我們特別摘錄其中〈青山 ‧ 神宮外苑〉、〈世田谷 ‧ 中央線沿線〉兩個章節,收錄該地區的作品與城市考察,透過隈研吾親自撰寫的細膩文字,往返於創作當下的過去與現在之間,體會建築師與形形色色的作品之間幽微的變化,以及其中真摯私密的抒情告白。
文/隈研吾 譯/王華懋

青山 ‧ 神宮外苑 Aoyama and Jingu Gaien

從低谷澀谷爬上山坡,便來到青山這座高台。高台上有明治神宮,這間神社定下了這座高台的調性。換言之,這整座高台都是明治神宮的鎮守森林。我被鎮守森林獨特的陰暗和靈氣所吸引,自學生時期,便經常流連於青山及外苑一帶。

外苑有明治神宮經營的網球俱樂部,我成天躲在這座森林隱密的球場打球。附近有為了 1958 年的亞洲運動會而建的舊國立競技場,裡面有一處名為「運動桑拿」的破舊運動中心,當時我熬夜畫設計圖的隔天早上,都會在這處運動中心運動揮汗,在桑拿暖和身體,復活之後再度返回大學上課。多虧了外苑這處鎮守森林,我才得以不斷地重獲重生。這裡是鎮守森林,擁有這樣的力量,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因此這座森林對於我這個渺小生物的生存來說,是個特別的地點,當我得知札哈‧哈蒂(Zaha Hadid,1950 - 2016)要在這裡設計一座純白色的國立競技場時,心中深感創痛。我覺得在這座森林裡,不能建造光滑閃亮、宛如巨大安全帽的白色物體,這讓我覺得是對神明的大不敬。我認為「神社」(註:日文「社」)應該以木頭建造,而且對「森林」(註:日文「杜」)來說,深邃的樹冠形成的大片陰影至關重要。最後國立競技場更改為像五重塔般有五層屋簷重疊的設計,我鬆了一口氣,心想如此一來,神明應該也會欣然接納。

青山的森林裡還住著我的朋友作家村上春樹。村上春樹在千駄谷的鳩森神社附近開了一家爵士樂酒吧,經營了 4 年。他也是個渴望受到森林庇護的溫柔而靦腆的人。

村上的作品當中,我最喜歡的是他在青山撿到一隻受傷小鳥的文章。村上小心翼翼地捧著那隻小鳥,走過青山。青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村上是養樂多燕子隊的死忠球迷,而養樂多隊基本上是一支「連敗球隊」。面對巨人軍這個龐大的體系,養樂多隊總是落敗的。阪神隊雖然也老是吃敗仗,但兩者輸球的樣態卻不相同。

阪神隊雖然輸給巨人隊,卻有關西這個夥伴,受到關西這整個社群的支持。關西亦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但養樂多隊卻沒有體系的支撐,她的身邊,只有渺小而自由的個人團團圍繞而已。村上雖然是關西人,卻拋棄了關西這個體系,住在青山的森林裡。

這聽起來艱難,卻也充滿了開放與自由。懷抱著各種複雜事物的個人,漫遊在青山的街道上。明治大帝本身亦背負著各種事物,這件事鼓舞了我們。據說明治大帝在斥責別人後,會立刻道歉,我非常喜歡這個傳達出大帝善良心地的插曲。就是如此一個複雜、滿懷煩惱的人,打造了這個國家。明治神宮就是為了紀念他而興建的。

明治神宮的森林並非自太古延續至今的天然森林,而是明治天皇死後,種下從日本各地送來的多種樹木而成的人工森林。即使是這樣一片急就章的新森林,經過一百年的歲月,亦有模有樣,宛如原生林。東京就是這樣一座城市,日本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德川家康就是預見到這一切,才會選擇遷都至東京這塊無可救藥的濕地。

正因為是一塊無可救藥的低濕地,才有努力的意義,才有等著人們去開創的未來。德川家康很清楚努力是什麼模樣、努力的本質是什麼。他比別人吃過更多的苦,因而更能理解努力的意義。因此他才會遷都到這塊低濕地。東京是透過努力打造出來的城市,也是命令我們「要努力」的城市。


《隈研吾 東京論》內頁。(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明治神宮博物館 Meiji Jingu Museum

創建於 1920(大正 9)年的明治神宮,鎮坐於人工森林裡,這座森林鬱蒼豐茂地種植著從日本各地捐獻而來的 10 萬棵樹木,有約 3000 種動植物棲息其中。明治神宮博物館展示著祭神明治天皇與皇后昭憲皇太后的相關物品,地點相當特殊,規劃在連結 JR 原宿站與本殿的參道旁,雖然參天巨木環繞,卻也能聽見車站周邊的喧囂。

歇山頂式的屋頂繼承了神社建築的傳統,同時隈亦追求宛如森林裡「潮濕的向陽處」的空間,壓低屋簷,將整座建築嵌入土地的傾斜之中,竭力抹去建築物的存在感。外牆採用與守護神社本殿的圍牆「玉垣」相同節奏的「大和式圍牆」,其凹凸營造出節制的陰影抑揚。

陽光穿透樹葉之間,自玻璃牆灑入室內,亦在屋內投射出陰影。身在屋內,卻有著宛如被森林圍繞的清淨之感,賦與了神道教空間的印象。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國立競技場 Nationl Stadium

做為 2020 年東京奧運、帕運的主場館,興建於國立霞之丘田徑競技場(1958 年開場)的原址。原本在 2012 年的設計競圖中雀屏中選的札哈‧哈蒂的設計案,由於總經費增加的關係而撤銷,2015 年 12 月採用了根據新整備計畫而擬定的現行方案。

相對於為了 1964 年的東京奧運而建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是追求英雄式的垂直性,隈研吾的目標是與神宮的森林融為一體,壓低了競技場的高度,使不到 50 公尺高的競技場毫無壓迫感。

另一個目標是「讓樹木擔綱主角」,四層的屋簷底下,使用了自全國 47 個都道府縣運來的杉材。屋頂的形狀可調整流入內部的氣流,內周的上方並有兩處拱起,納入了日本傳統數寄屋建築的詞彙。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根津美術館 Nezu Museum

根津美術館於 1941 年開館,展示及收藏日本及東洋的古美術品,主要是曾任東武鐵道社長等職位的實業家根津喜一郎(1860 - 1940)的收藏品。本館原本在戰爭中燒燬,於 1954 年重建,本次將舊本館拆除,重建為具現代展示設備及避震結構收藏庫的先進美術館。

基於日本傳統美術中,庭院與建築密不可分的觀點,隈揚棄 20 世紀白色立方體狀的展示室,利用大型玻璃窗開口,讓展示空間與庭園合而為一。連續 3 座人字型屋頂縮減大小,使其融入表參道的街景和庭園景觀,並在簷緣接上薄鐵板,保留了都會風格的纖細。

館內藉由與屋頂相同傾斜度的天花板及竹子、織品等室內裝潢素材,打造出日本建築獨特的愜意空間。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微熱山丘日本店 SunnyHills Japan

這是一家來自台灣的鳳梨酥品牌店鋪,位在高級專門店與私人住宅林立的南青山一隅。

以直徑 6 公分的檜木角材組裝成竹籠般的結構,是來自於將日本傳統的木材建構手法「地獄組裝」立體化的發想。立體的木造格子,在春日井市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er,愛知縣春日井市鳥居松町)及雲上圖書館(高知縣高岡郡檮原町)也可以見到,但是在這座建築物,木棒朝天空延伸,打造出宛如繁茂森林般模糊的外形。

造訪店內的客人會被領至 2、3 樓,在木頭環圍的空間裡,品嘗奉上的鳳梨酥和台灣茶。透過木格灑入室內的光線,會隨著天氣和時間帶而變化萬千,從木格的隙縫間,則可以窺見獨特的東京風景。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梅窗院 Baisōin
 
梅窗院這座淨土宗的寺院,是 1643 年(寬永 20)年建造的德川家家臣青山幸成的菩提寺(家族寺院)。1945 年的東京大空襲中,伽藍燬於祝融,於戰後重建,但現在由於老舊,遂改建為更為現代化的寺院。

此地面對青山大道和地下鐵出入口,大馬路與連接山門的參道鬆散地連繫市區與寺院。在近世日本(江戶時代),寺院神社亦是城市社群的中樞。

日本傳統的街道景觀,是由連綿不斷的屋簷所構成,但是在這裡,金屬百葉和竹林重疊,打造出嶄新的景色。從五樓的客殿,隔著水盤可以遙望都心的高樓大廈群。隈將從梅窗院的墓地延伸到青山墓地及六本木的空曠空間稱為「城市的背面」,肯定其無法定義的混沌魅力。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世田谷‧中央線沿線 Setagaya and the Area Along the Chuo Line

東京的魅力之一,在於東京還保有許多農地,有農業活動。在東京,高台、低地、山谷呈馬賽克狀交雜,但低地除了老街式的商業地區以外,有時也摻雜了頑強地存續下來的農地。東京透過農地與大地相連。世田谷保留的農地特別多,這使得世田谷免於淪為扁平的二十世紀郊區,賦與了她獨特的魅力與力量。

我會深受農業事物所吸引,可以說是來自於外祖父的遺傳。外祖父在大井經營一家小診所,但他非常厭惡交際活動,在橫濱的鄉間向大倉山的農家租了一塊田,在田裡蓋了棟小屋,每逢周末,就去那裡下田務農。母親從外祖父那裡繼承了小屋,而我在大倉山出生成長,從小就幫忙外祖父農活,學習到許多關於土地的事。

我接到日本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村井正誠(1905-1999)大師的夫人委託,在等等力溪谷附近設計美術館時,看到村井老師的老房子,大吃一驚,因為它與我生長的小屋幾乎一模一樣。村井老師以前也會在庭院種菜。即使在東京這樣的大都會當中,日本人依然就像這樣,渴望與土地相依相偎。

最後我們決定保留村井老師的老房子,直接翻修成美術館。村井老師以前開的老豐田車,也直接露天停放在美術館前。村井老師雖然買了車,卻只開了幾年,就這樣丟在院子幾十年。我第一次拜訪村井老師家時,這輛生滿了鏽的破車幾乎埋在土裡了。目睹舊工業化社會象徵的汽車,在世田谷宛如蔬菜般逐漸回歸大地的模樣,我感動不已,決定讓車子繼續這樣下去。

東京農大位在世田谷,這也富有象徵意義。東京農大旁邊有馬事公苑,但是在世田谷,騎馬也不是像歐洲那種裝模作樣的優雅活動,而是更農業、更土氣的活動。我設計的東京農大的博物館裡,有蒐集全世界鯰魚的研究機關,喜歡鯰魚的親王秋篠宮經常來訪這裡。日本的皇室也透過親手插秧與土地相連,與最靠近泥土的魚類鯰魚相連。

日本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由這樣的文化、經濟所支撐起來。東京亦透過各種管道與土地、大地相連。世田谷這塊土地也是這類管道之一,稍北方的小田急線、井之頭線、中央線,也是東京與大地相連的重要絲線。

沿著這些線,形成了下北澤、吉祥寺這些貧窮的年輕人喜愛的俗氣街區,考慮到東京與大地的關係,這也是自然的發展。我在吉祥寺和下北澤,利用廢品(垃圾)設計了廉價的串烤店和小酒家。這類小酒家也是連繫東京與大地的重要絲線。透過垃圾,大地與人類相連。近年來,資源回收被視為解決地球環境問題的方法之一,但垃圾超越了這些道理,魅力獨具,與垃圾共處,我們得以感到安詳、放心。透過利用垃圾,大地成為更貼近我們的事物。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村井正誠紀念美術館 Murai Masanari Memorial Museum of Art

西洋畫家村井正誠(1905-1999)留學法國後,成為抽象畫的先驅,創造出許多構圖強而有力、充滿獨特幽默的作品。隈將畫家住所的木造房屋裹上新的外皮,改建成宛如「盒中盒」的美術館。

舊房屋的外牆、地板、扶手等木材,拿來運用在新的外牆上,而村井生前的愛車,國產第二代的豐田皇冠,就停放在正面的水盤當中。

本身也是畫家的夫人村井伊津子表示,隈完全實現了她所說的「村井花了幾十年營造出來的,能夠畫出好畫作的氛圍」。越過保留了寶貴大自然的等等力溪谷來訪的參觀者,經過水盤間的通道,時光跳躍到畫家生活的時代。隈在年幼時期度過的 1950 年代的東京舊影,現在仍保留在該處。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東京農業大學「食與農」博物館‧進化生物學研究所
Food and Agriculture Museum, Tokyo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東京農業大學是對北海道開拓亦有貢獻的榎本武揚在 1891(明治 24)年設立的私立大學,最早是以教育農民為目標而創設的育英黌農業科。基於植物相關的實學主義,現在不只是農學,亦推廣生命科學、環境科學、資訊科學等領域的教育與研究。

該大學的展示設施「食與農」博物館,規劃在大學與馬事公苑之間的欅木行道樹旁一塊突出校園的土地上。外牆的白河石是福島縣白河市出產的安山岩,是回應校方「打造出一棟會隨著時間變得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的要求而選用。

大學美術館大多數都是標本般的展示物一字排開的靜態設施,針對此一弊病,隈提議找回研究活動的「原始感」。扶手和天花板包上鐵絲網,創造出具粗糙感的空間。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てっちゃん(Tetchan)

這是一家位在吉祥寺站前商店街「口琴橫丁」的燒烤店,隈為它設計室內裝潢。木造建築物密集的口琴橫丁起源於戰後的黑市,是歷經美國占領期和高度經濟成長期後仍保存至今的珍貴例子。90 年代後半開始,這裡成為知名的餐飲街,現在仍有約 100 家各式餐館櫛比鱗次。

在吧台座圍繞燒烤區的一樓,裝潢和家具使用融化廢棄壓克力而成的素材「壓克力丸子」。2 樓則是在牆面貼上撕開廢棄LAN線的回收素材「毛毛」,抹去空間的輪廓,打造出只有物質感及色彩浮遊的空間。隈表示,他利用這些廢材,對餐飲店「清潔」的室內裝潢做出批判。

這是組合細短木材的木造建築物才能實現的親密格局感,是在東京亦十分罕見的空間裡的「小建築」實例。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全文摘錄自台灣角川《隈研吾 東京論》



書名:隈研吾 東京論
作者:隈研吾
譯者:王華懋
出版社:台灣角川
出版日期:2022/08/10
購書連結:台灣角川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及各大實體書店



 

編輯/張譯云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