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以《地理啟蒙》展現靈活的台灣性格,回應劉克峰的提問,全展以 7000 個單位的瓦楞紙組成,分為兩個部分,首先階梯形式的入口是建築師林友寒的作品,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小巧而具象的沙發、廚房、衛浴等用品,透過 150 公分的視線水平高度,展現在觀眾眼前,「家」是最基本的建築單位,林友寒希望觀眾走訪在「家」的日常空間時,能夠找到與自身相關聯的體驗,並在這習以為常的環境中,重新審視自己;結束完「家」的體驗後,緊接著步入建築師廖偉立的作品,廖偉立以地理學家的研究方式,透過建築展現台灣地理型態特色,瓦楞紙獨有的切面,形成地理學上的等高線,以 1/300 比例縮小的方式,將台灣的地形、林相,盡納入小巧的空間中,廖偉立透過建築作品,尋找人與自然的關係,並知覺我們所身處的地理環境。


從第7屆開始,迄今已是台灣第 6 次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台灣館以《地理啟蒙》與世界分享台灣的建築經驗;此作品在 6 月底海運送往威尼斯前,於彰化的 691.(留久一點)共享部落,1:1 進行展品組裝預展,讓台灣觀眾早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展前,有機會先睹為快。
編輯/劉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