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句鄉民的話:「數位可以吃嗎?」,今年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台北數位藝術節中,你還真的可以吃到以數位資訊現烤的吐司!今年的展覽以「超神經 Data-Neurons」為策展命題,呈現「巨量資料」(Big Data)與「神經元」(Neurons)兩大核心概念之藝術創作,企圖將數位概念以資訊視覺化之方式,讓大眾以眼耳鼻舌身等五感經驗,體察數位科技與藝術的存在。


本屆K.T科藝獎入圍作品之一的 《紫光七日餐》,以不同焦度的烤土司,視覺化各城市的紫外線數據。紫外線量越高,烤箱烘培時間越長、土司也越焦。(Photo Credit: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在此次展覽中,「即時」與「巨量資料」是本屆的特色之一。綜觀國內外的藝術作品,眾多創作經常是連著一台電腦或數位裝置,將看似無意義又瑣碎的網路資訊,以即時視覺化的方式,將數位資訊轉化為具象或動態的藝術創作。
 
例如在備受矚目的「國際邀請展」中,藝術家馬庫斯.吉森(Markus Kison)的《脈動 Pulse》,即是收集Wordpress部落格平台上眾多網友的八種情緒狀態,如喜悅、信任、恐懼、驚喜、悲傷、噁心、憤怒與期待等等,並以可變形的紅色機械心臟,即時呈現網友當下翻臉比翻書還快喜怒哀樂的無常情緒。
 
 
Markus Kison |《脈動 Pulse》(Photo Credits: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與法國里昂當代音樂中心GRAME的跨國作品《絲緒 Threads》,是綜合台灣旅德編舞家孫尚綺、智利作曲家Roque Rivas、新媒體藝術家葉廷皓,與法國互動技術的跨界表演。(Photo Credit: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藝術家李亦凡的 一部動畫》是本屆數位藝術獎得獎作品之一,結合多媒體、藝術裝置與投影,重現創作者生活般的動畫內容。(Photo Credit: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藝術家張永達的《Seen/Unseen N°0 [hyper.data ver.] 》是另一件數藝獎得獎作品。此作品將311的地震數據,以數位裝置傳導至裝有黑色墨水的容器,視覺化有感與無感地震的震幅強度。(Photo Credits: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此次展覽的另一個亮點,便是本屆首創的「數位設計專區」,以及近年來被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3D列印技術。多虧於美國軍方3D Printer專利期的完結,此技術不但活用於民間的數位應用,也活躍於數位藝術/設計的舞台上。
 
例如倫敦建築兼設計師Daniel Widrig的創作《動態 Kinesis》(如下圖),便以3D列印技術將流線設計一體成型,打造融合建築與珠寶的雕塑時尚。而荷蘭藝術家Eric Van Straaten最新的人物雕塑作品,則展現3D彩色列印技術驚人的細緻造型與創作潛能。這股勢不可擋的技術風潮,也頗讓人樂見於明年即將到期的金屬3D Printer專利,將會帶來怎樣的創作革命。
 
   
(左)倫敦建築兼設計師Daniel Widrig的另一個作品《巴西椅 Brasil》,以CNC雷射切割技術製成,是一張由全自動機械製成的實驗椅。(右)荷蘭藝術家Eric Van Straaten的3D列印雕塑品,交融出奇特且帶有情慾的的人物形象。(Photo Credits: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本屆台北數位藝術節,以包羅萬象的十大展區呈現當代前衛的數位藝術創作。身處展區中,別忘了放大各個感官、以五感細細體會數位科技的藝術浪潮。此展將展至本週日11月24日,另外,想試試3D列印的讀者們,千萬別忘了到今年特別增設的「數位設計展區」親身體驗看看。MOT/TIMES 在近期也將推出「數位設計展區」的現場直擊報導,敬請期待!


2013 台北數位藝術節作品介紹

編輯/張素莉

2013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本屆十大展區除了承襲五大活動主軸—「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數位藝術徵件獎」、「數位藝術表演獎」、「數位藝術平台」、「魔幻動畫展」、以及「教育推廣活動」外,更增設「HH電子音樂與視覺表演的開幕表演」、「台法跨界表演—《絲緒Threads》」、「電玩藝術專題展」、「數位設計專題展區」,以及「德國ZKM APP藝術競賽大獎專題展」。

▌延伸閱讀
「第二自然」-2012台北數位藝術節
當3D 列印遇上行銷:看可口可樂、無印良品、Volkswagen 怎麼玩?
3D列印產業未來發展,台灣準備好了嗎?(上)
3D列印產業未來發展,台灣準備好了嗎?(下)
讓創作更自由,「未來正在成型」3D列印設計展松菸登場
回歸本質,孫尚綺《浮‧動》探討身體與空間關係
夜晚比白天更美?孫尚綺的《早餐時刻》
- 雷射、炫光、聲響:與張永達來場數位冒險吧!
張永達《W.A.V.E.—城市微幅》—一當代舞團跨域展演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