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柯比意和路易.康的印度建築大師 Balkrishna Doshi 在 2018 年獲得普立茲克獎,但許多人可能仍對他與他的作品感到陌生;幸好有德國的 Vitra 設計博物館,在這位印度建築大師獲獎一年後,推出「Balkrishna Doshi:人民的建築」展覽,也是國際上第一個完整回顧 Balkrishna Doshi 建築生涯的展覽。

Balkrishna Doshi 生於 1927 年,他成長的歲月正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年代,時代氛圍與領導運動的甘地都影響了他的人道主義理念。他在 2018 年獲獎時感謝了他的建築導師柯比意:「他的指導讓我學會去探索文化認同、去創造出兼顧在地性與當代性的永續建築」,又在接受當地記者訪問時說:「建築對我來說,就是讓人們在其中感到生命的喜悅」,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對人民的關懷——也是這次 Vitra 設計博物館的展覽名為「人民的建築」的原因。
Balkrishna Doshi 建築生涯超過 60 年,這次「人民的建築」主要展出他在 1958 年至 2014 年間的作品,並主要區分為四個主題:教育建築、建築的社會影響力、重點作品與市鎮規劃,快來跟著展覽認識他吧!
 
教育建築─跨域整合的先驅者
Balkrishna Doshi 是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獎殊榮的印度建築師,他對印度建築的影響無庸置疑。他不僅作建築,更在教育方面投入許多心力,展覽以他的教育建築為起點,讓大家在一開始就能感受到 Balkrishna Doshi 身上強烈的社會使命感。


CEPT 大學的建築學院。(Photo Credit:Vinay Panjwani India)

位於印度西北大城 Ahmedabad 的 CEPT 大學(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Technology)可說是他最重要的教育建築代表作,他創辦了 CEPT 的建築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並在 1968 年為學院完成了自由流動、沒有隔間的建築,呼應他在學院中提倡「跨領域互動」的教育理念。

Balkrishna Doshi 在 CEPT 大學校區的建築實踐超過 40 年,在建築學院落成的多年後,又在 1994 年完成校內的藝廊「Amdavad Ni Gufa」。「Gufa」在當地的古吉拉特語(印度 22 種官方語言之一)中是「洞穴」的意思,為了因應當地的炎熱氣候,所以將藝廊的建築打造成一半在地底的「洞穴」,而外露於地表的屋頂則貼滿馬賽克瓷磚,可以反射陽光、減少熱量。值得一提的是,這竟然是由業餘的工匠以簡單的工具打造而成的,許多原料都是廢棄物再利用。

 

「Amdavad Ni Gufa」洞穴藝廊。(Photo Credit:Iwan Baan)

建築的社會影響力
「人民的建築」第二個展區則聚焦 Balkrishna Doshi 的集合住宅建築,探討建築中所蘊含的改變社會的能量。

甘地對 Balkrishna Doshi 的影響展現在他的住宅建築上,他曾說自己的使命就是「為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提供合適的居所」,而這樣的理念如何實現?他提出了強調「使用者參與」的作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 1989 年完成、位於印度中部大城 Indore 的「阿冉亞社區」(Aranya Low Cost Housing)。

Balkrishna Doshi 此案的設計是提供一個最簡化的住宅模組:每一戶居民以既有的水電及下水道線路為基礎,可以依預算選擇不同房型與格局(最基礎為單間房),然後自行延伸符合自己需求與喜好的住宅,建造所需的磚石和水泥都可在當地取得。目前阿冉亞社區有超過八萬居民,可見這樣的設計理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上圖:「阿冉亞社區」(Aranya Low Cost Housing)在 2018 年時的樣貌。(Photo Credit:Iwan Baan)
下圖:阿冉亞社區街景與 Balkrishna Doshi最初的設計草圖。(Photo Credit:Vastushilpa Foundation)


不可錯過的重點作品
Balkrishna Doshi 另外兩件重要的作品是他自己的工作室「Sangath」以及位於印度南部大城 Bangalore 的印度管理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IIM)分校。他的工作室「Sangath」同樣位於 CEPT 大學的所在城市 Ahmedabad,他的童年居住經驗和在柯比意的巴黎工作室的回憶融合成為「Sangath」的空間語彙。Balkrishna Doshi 回憶童年時這麼說:「在我的家鄉,人們大多是家族多代同堂,一起在二、三層樓的住房生活,直到現在仍是如此,這種居住形式的魅力與溫暖為我定義了『家』應有的樣貌」,可見「Sangath」對他來說不只是工作室而已,也是彷彿「家」的存在;Balkrishna Doshi 的家庭三代也會在「Sangath」一起工作。


Balkrishna Doshi 的工作室「Sangath」。(Photo Credit:Iwan Baan)

Balkrishna Doshi 在 IIM 分校的校園建設長達 20 年,設計上延續他在 CEPT 大學的開放理念,有許多半開放式的廊道與花園,廊道彼此互相連接、空間充滿綠意,不同時刻的光線變化帶來空間的多變樣貌。


印度管理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IIM)Bangalore 分校。(Photo Credit:Vinay Panjwani India)

市鎮規劃─未竟的理想城
「人民的建築」展覽的最後,則是 Balkrishna Doshi 最大規模的市鎮規劃案:1984 年的「Vidhyadhar Nagar」,一個位於印度北部城市 Jaipur 郊區的大型住宅開發案。「Vidhyadhar Nagar」佔地 350 公頃,以 15 萬戶住宅、40 萬居民的尺度來規劃,Balkrishna Doshi 參考 Jaipur 舊城的規劃方針後再結合當代居住的需求,最後提出了包括學校、健康中心與遊樂設施的整體方案。


「人民的建築」第四個展區展出「Vidhyadhar Nagar」的規劃草圖和模型等。(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Photography by Norbert Miguletz)

看到這裡,是不是想起了台灣的建築師謝英俊呢?他在 2012 年的建築展名為「人民的城市」,至今的建築實踐也都與 Balkrishna Doshi「以人為本」的理念契合,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兩位建築師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實踐相似的理念,相信會有更多收穫。

Vitra 設計博物館的「Balkrishna Doshi:人民的建築」展覽將持續展至今年九月,心動的建築迷要安排行程絕對還來得及!

編輯/王若堯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