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為療癒情傷來到台灣,數個月後,他用文字紀錄了他的台南散策,並寫下半虛構小說《女誡扇綺譚》,時至如今仍吸引不少書迷走讀府城,去尋找那座荒廢大宅。
 
因為台南的巷弄是有生活感的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座標、熟悉的店家與習慣的路線;想知道台南創意人都在哪裡尋找靈感,最愛的酒吧又是哪一間?就讓丁尺建築師事務所黃卓仁建築師與他的友人工業設計師劉大中帶路,從他們的眼光探索最日常的台南,並揭開兩人偏愛的私房景點口袋名單。
那天中午,黃卓仁與劉大中約我們在「阿滿便當」裡,大啖滿姨與福哥的總鋪師等級便當,小小的方盒裡塞滿超澎派的虱目魚肚跟肥而不膩的紅燒肉,讓人充份以味蕾見證台南最日常的真實面貌。

接著穿越「冰鄉」店內狹窄的走道,繞行至後方,在開山宮廟埕前坐著吹風呷涼,再散步到「后拾參」頹圮的三合院裡尋找「荒地茶葉蛋」(當天居然沒有,哭),最後則鑽進位於正興街的丁尺建築師事務所裡,邊喝咖啡邊聊這些年台南城市的變化。

黃卓仁說:「我很喜歡台南在很舊、很破敗之中,卻又有著很新、很有活力的狀態,這很當代,像現實跟虛幻在對撞一樣。」劉大中則表示,台南真正的美都在崎嶇、迂迴的小巷弄之中。所以你得自己一步步慢慢走。因為唯有在地圖之外的小徑,才有機會看見台南令人著迷的日與夜。


阿滿便當只開中午,假日還休息,但一到吃飯時間就人滿為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黃卓仁說自己很常走到阿滿便當來吃午餐,就順便帶劉大中設計師(右)來吃吃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阿滿便當(左)是一對老夫妻滿姨福哥開的店,主打新鮮、現做、不用味精,吃起來不油膩、份量足,現場有三種便當選擇,每日特餐、幸福餐、美滿餐並以價位區分菜色,每天都不同,相當豐盛。台南人的日常就是坐在廟埕前吃東西(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后拾參」看似廢墟般空間場域,其實不定期會有自助式茶葉蛋出現,投十塊就可以自己拿,可惜那天沒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台南的時光是慢的,但他們因為一條街成為了朋友
 
事實上以鯨魚小學校、大和頓物所為人熟知的黃卓仁來自屏東,而操刀過2017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互動裝置設計的劉大中則是正港台北人,但他們卻都選擇落腳台南,而且一待就沒有想要離開的意思。
 
黃卓仁說,早期台南生活步調慢,房價便宜,吸引了許多年輕創業者進來,他也是其中一員。而著迷老窗花的劉大中則表示,自己很喜歡台南的慢步調,特別是台南的色彩極為豐富,「從老建築的梁柱、路邊老木凳、廟宇屋簷,到巷弄裡的磚牆,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可以挖掘出不同文化的樣貌與色彩。或許有些會因時間的累積使得色調較低彩度,但這正是時代給予台南的顏色。」讓人百看不厭。


丁尺成立之初,黃卓仁原先構想的是共同工作室,一間公司一個木塊當招牌,但因當時台南房價便宜,且共同工作的風氣尚未成型,因此後來街區活動需要放電影的地方時,黃卓仁便將空間打開,讓創意得以交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為老屋改造的工作室,以「減法」設計拆除增建的裝飾板材與隔間,並恢復老屋原有的材料本質。不只重新組織整體空間與動線,引入天光、框景、植栽與廊道等元素,使建築的內外有更多層次,亦創造出建築與自然相互層疊的生活感。最重要的是空間裡的磚牆是特色,但磚會讓空間更暗,因此為了讓光線反射好,便將80%塗白,保留剩下的20%。 這是丁尺在面對新舊融入時的處理原則(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工作室一隅(左)保留了原先浴室的磁磚,但將浴室空間砍半,釋放更多可使用的公共場域。右為工作室一隅。(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工作室以植栽做為造景庭園,讓廁所空間也能擁有緩衝的餘裕與美好。(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在新舊之間,黃卓仁認為應該要有一些可以被閱讀的,因此他不一定使用木頭去修復,有時反而會用一些新的材料去跟舊的對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但要說起倆人的友情,卻是因為正興街才牽起的緣份。
 
因2015年丁尺建築師事務所成立時,恰巧定錨於正興街,而劉大中則因前公司西屹設計2017年從安平搬到正興街,倆人才在參與街區活動時結識。但更近一步變熟,則是因合作2021年 X-SITE競圖後,有了更深刻的交流,也讓彼此的話題從裝置、建築、老物延伸到機車,並漸漸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黃卓仁與劉大中是因為正興街才認識,甚至成為好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街區創生已成往事?!人終究才是正興街最有魅力的部份
 
有趣的是,他們進駐正興街之際,正是街區最光輝燦爛的歲月。2010年高耀威(現書粥創辦人)帶著自營服飾品牌來到此地,並以各式街道革命帶動整條街區的文藝復興,此後街區改造與創新開始在全台灣擴散延燒。
 
但正興街的沒落卻是兩三年前就逐漸出現的跡象,一方面是核心有能量的人物不在了,比較沒有人去促成有趣的事。另一方面則因房租上漲,街區開始漸漸同質化,並失去獨特性。
 
黃卓仁說:「那時高耀威很喜歡做社區擾動,再加上早期正興街的有趣及活力在於各行各業都專注在自己努力了半輩子的工作,每個店家都在表述自己的態度與專業,做設計的能量都是想要處理問題,很正面、很有意義。」
 
劉大中則認為,正興街的巷弄紋理有別其他街區,這裏是在地人如鄰居、店家在平時互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某種默契,也是這樣的默契讓街區串連、團結起來,開始打造正興街的地方小團體,並號召彼此做了許多有趣的活動。「像是制定正興街才有的規則(封街)、創辦了街區雜誌(正興聞),也創造出屬於街區的吉祥物(正興貓)。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才是正興街最有魅力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直至如今,黃卓仁與劉大中仍因這份情誼而保有各種創作與生活上的交集。
 
台南的美不是新舊擇一,而是包容、創意、討論
 
但回歸本業,黃卓仁同樣透過建築在創造街區的活力。他說:「我覺得台南的美是包容跟創意。包容是新跟舊都能同時存在,但要被討論,不是新舊擇一。我蠻不喜歡原樣修復或故意仿古,因為歷史一直在走,為什麼是切在那個時間點?所以我無法去做這個,我就是會跟著當代的生活走。因此這需要包容、創意跟討論。 」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設計經常會將街區納入考量,即便不能百分之百與巷弄同步,但在新舊融入時丁尺的處理原則是經由評估後,選擇最佳比例的平衡。


大和頓物所是在一間將近八十年的穀倉中置入一個現代感的咖啡店,丁尺為維持穀倉空間的歷史質感,而在完全保留現有穀倉結構與外牆的原則下,置入一個新的空間量體。(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大和頓物所讓新建築量體與舊牆脫開,創造出可引入的光線、植物及碎石的隙景空間,讓穀倉空間多了更多虛實層次。因此當舊有的磚牆質感反射織映在現代的玻璃框景之上時,便圍塑出一幅層疊歷史、現代與自然的生活風景。(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但黃卓仁也坦承近期不少業主受到日本建築的影響,格外鍾情白色。一如2020年完工位於台南的「埕宅」,以及2018年完工同樣位於台南的「木木之家」,都以大量的白色鋪設而成。

但他強調自己並不排斥讓住宅回到一種空間原始、素模的狀態, 「因為白色是一種行為,當你在這個房子面前做任何事,它都會成為一種背景,也不會帶給街區太多困擾。但我不是刻意選擇白色,有機會我們還是希望可以跟街區融合,像『大和頓物所』與『砌光之室』它的顏色就跟旁邊街區紋理比較有關。不過當建築位在狹窄巷弄裡時,如果還使用深色材料或磚材,光線進來的反光性便沒有白色來得好。因為白色可以增加室內的乾淨度跟明亮度,對住宅來說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2020年完工位於台南的「埕宅」,以面向東方的院子,串聯了老家的埕,既可圍塑兩代交流場域與生活聯繫,同時亦可獨立而居。(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左圖為「埕宅」家屋延伸而出的板,是門廊、露台,也似乘涼閒聊的亭仔腳(騎樓)。為一棵樹準備了一個房間(右),「自然」也就成為了日常裡的風景。(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位於台南的「砌光之室」完工於2018年(左),此案建物原為台南歷史街廓內的磚造老旅舍,後進行改建做為辦公室的再利用計畫。為了回應基地歷史紋理,「砌光之室」特別以砌磚構造處理老屋立面(右)。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因為每個案子想要追求的並不相同,也未必非要使用某種材料;尤其以住宅來說,黃卓仁認為空間品質與光線的關係更為重要。至於在開窗設計上,他也有想讓人看見的風景,但多數開窗則是為了業主需求而生,比如以家庭成員的身高與尺度去思考,才設計出從地上長出來的窗,讓年幼的孩童站著就能向外眺望。
 
日與夜,台南創意人的必訪口袋名單
 
但台南有你的心動建築嗎?黃卓仁說:「河樂廣場吧!」既有舊的結構也與自然共生,亦具公共性,「有水的時候很漂亮,沒水的時候也不錯,像滑板公園,我沒靈感時走一圈就會得到新的啟發。」至於代表台南的建築,他則認為是「台灣文學館」,「以現代的建築工法來看,依然很難達到那種精緻度,因為日治時期日本派了很多建築師去國外留學,但又不敢讓他們在日本本島嘗試,所以台灣便成為了東洋與西洋混合的建築實驗場,並造就台灣文學館這樣的設計產物。 」


由建築界鬼才Winy Maas及其帶領的MVRDV所設計的河樂廣場。(Photo Credit:MVRDV)
前身為台南州廳的台灣文學館是日治時代極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Photo credit:台南旅遊網)

另外,黃卓仁說早期還沒有自己的工作室時,他常去「Room A」,那裡以分計費,免費提供咖啡、茶水、鉛筆還有書,當年他常會買日票在那邊待一整天思考,想設計,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但若以景點來說,他也推薦「國聖燈塔」,因為附進沙灘被風吹起來時,會有奇怪的影子出現,那個畫面很美,很舒壓。
 
劉大中則說,台南的夜晚也很美啊!他晚上通常會去酒吧喝一杯,像是隱藏在友愛街旅館的「壹井吧」、「Bar Home」,還有台南晶英酒店四樓的池畔酒吧「水晶廊」。白天的話,他則推薦台南鹽水的「永成戲院」,「它是目前台灣僅存的全木造戲院,日治時期為碾米廠倉庫,戰後才轉變為戲院。這大概是最早的老屋新力、老屋再生的案例之一吧。」因此如果有來台南,千萬別錯過這幾個精彩的台南風景。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二樓陽台外的景色,充份體現台南巷弄的美。(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構造建築行不行?黃卓仁說試了就知道
 
可惜的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延宕舉辦的2020倫敦設計節,讓劉大中準備多時的台灣館裝置設計暫時無法公開,不過他說即便無法在倫敦展出,接下來也會規劃展覽讓作品在台灣與大家見面。另外,他也同步在著手創立具設計感的風格露營品牌,讓露營愛好者可以不用東奔西跑,從一個品牌裡便能找到所有想要的風格物件。

至於黃卓仁建築師目前則在醞釀規劃「小琉球社會福利中心」,並期望透過設計讓當地青少年與兒童同步享有與台灣本島相同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因木構造一直無法在台灣被推廣使用,但他認為當代木構造具有美感、質感、溫度,基本結構性佳,且面對蟲害、火災、雨水都可被控制,因此他非常期望能透過公共建築(如車站)去推廣木構造。雖然做公共建築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許多人選擇繞道而行,但黃卓仁相信唯有公共建築才能讓更多人能使用,才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因為城市的變遷都不是一瞬,而是漸漸,而我們所能做的,則是趁著風景正盛,好好去體驗一回。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