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的美感,不只限於創造賞心悅目的裝飾,更是需要挖掘學校的區域環境特質,引入深層的體驗教育課程,讓環境美感教育融入師生在校園生活。教育部從105年度起委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辦理「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希望透過專業輔導及設計團隊的共同努力,與學校共同打造兼具地方環境文化特質與知覺美學的美感基地,加乘體認學習課程與結合周邊社區教育,讓校園成為美感教育的載體,成就更多環境跨域與關係美學的可能性。計畫執行至今逾7年,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已協助97所學校營造出獨具特色的校園,以下讓我們走訪這些隱身於全台各地的校園基地,看見深深表現出臺灣特色的21世紀的美感學校,究竟如何以設計與環境美感營造為引,開創出不一樣的教育風景。

走進臺中市和平區梨山國民中小學,看見兩千公尺高山上的山林美學


梨山國民中小學座落於海拔逾2,000公尺的梨山風景區內,鄰近雪霸國家公園與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僅是全台海拔最高的學府,也是最接近星空銀河的中小學。雖擁有獨特的地理條件獨一無二的高山型校園特色,然而師生每日生活在開闊壯麗的山巒間,卻漸漸地遺忘學校周遭的山林美感特質。

讓藍天、白雲、高山,成為綜合教室的絕美窗景


為了讓校園硬體呼應戶外絕景,使置身室內的師生也能感受到舒適遼闊的自然環境,學校在106年度提案,希望改造過去堆滿雜物、使用率極低的綜合教室,讓教室視線重新銜接山的彼端,並將室內的木地材質延伸至室外,形塑一處內外一體的美學空間,開啟高山美的場域美學與對映的山色對話。
 
經過賴聰賢設計師設計與輔導團隊的建議,改造從還原淨高的室內屋頂開始,透過拆除輕鋼架天花板、灰藍色日光燈,讓建築露出原有的素樸斜頂。此外,設計師因應未來空間使用的多樣性,為避免日後聲音的雜訊干擾,使用環保木材做為搭配斜屋頂的空間型式,呼應高山森林意象,創造斜面層次的堆疊設計,增加天花板的吸音效果,並於線溝內建置三套不同啟用目的的LED投射燈系統,運用暖色光源展現木質紋理與光影變化美學,最終,整座空間轉化成為對應高山藍天白雲美麗框景的教學場域。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還原山嵐校園美感,光影追逐的望山長廊


有了第一期綜合教室的改造經驗,校方認知到環境美感教育不再是一般裝潢工程,翌年進一步提案改造阻絕學校與外界視線的公佈欄長廊。原來,橫亙校園中的公佈欄長廊原本為遮蔽修飾學校的鐵網圍牆,隨著時光流逝,逐漸淪為老舊、雜亂無用的空間障礙,也在不知不覺中將美麗的山景阻隔在外,更於日積月累之下成為一袋袋垃圾丟棄的堆置場。
 
為了重新打開校園圍牆,校方號召學校師生整理走廊下方的廢棄物,將閒置的電線桿移除,不能移除的就巧妙地作為建築結構之一。設計團隊捨棄封閉式的立面結構,以木條錯落方式打造半開放、穿透性高的格柵圍籬,既能隔離夏冬極端天氣,也能保留茶園山景視野。穿透性高的格柵設計,允許樹枝任性地穿過格柵,得以親近走廊學生,靠近格柵彷彿就嗅得到果香,提供學童大自然最親切的學習。長廊盡頭預留出入果園小門,方便小朋友進入斜坡下的果園進行戶外教學。長廊引入校園山嵐美感,誘使陽光灑洩格柵之間形成帶狀地面光影,展現韻律般美學,格柵刻度的影子猶如跳動的音符,誘發學生盡情地穿梭與跳躍。孩童可以穿梭長廊體驗一整天的晨光餘暉的時序變化,體會時序更迭意境,感受四季的遞嬗。沿著廊道設置相視對坐的桌椅,轉身成為一個可以授課、賞景的開放教室,師生可在此進行小組主題討論,亦或者嬉戲、聊天、進行品茗課程,如列車般排列的座席設計讓老師更能親切、快速地切入話題,提高師生互動性與親密度。改造後綜合教室牆面的落地大窗迎來山景,空間打破原來的使用侷限,這座被嫌棄的綜合教室不但成為全校綜合活動的教育空間,校園合唱團可以於此練唱、體育課不論風雨均可以再此快樂練習、師生辦理宿營活動可臥睡於這座窺看星空山林的美麗空間之中,促成師生日夜徜徉在壯麗山景裡,重新發現不同的山林美學。校方與社區共同締結的校園美學場域,引領社區居民透過美麗校園徜徉在壯麗山景裡,並且重新發現不同的山林美學。
 
梨山國民中小學美感環境再造,從綜合教室到舊公佈欄圍牆的設計改造,除了解決校方雜亂的環境問題,亦巧妙地將校園空間與自然美學融為一體,營造出山城校園獨有的學習場域,使窗外山巒與大地成為一本值得孩子一讀再讀的美感教科書。透過空間美感的還原、材料質感、自然光影的引入,讓學校環境重新鏈結教育現場持有的精神和美學,感受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教學場域,已經不再是一座封閉的教室,而是屬於所有梨山人美學文教的共同基地。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走進新北市瑞芳區濂洞國民小學,開啟校園與地域文化的美感對話


在北海岸的新北市瑞芳區水湳洞社區裡,濂洞國小同樣擁有被茶壺山、黃金瀑布和陰陽海等自然景觀環繞的絕佳位置,更鄰近十三層遺址與黃金博物館,成為一所環山面海、人文薈萃的迷你小學。可惜的是,即便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滋養,校內過去卻堆滿礦山意象裝置、3D海底彩繪溜滑梯,一時流行卻缺乏雋永之美,也讓校園周圍原生的精彩地景逐漸被學生所淡忘。

以設計手法重新連結地方,在校園裡融入山海意象

 
為了重新呈現學校所在區域的自然景觀與社區特質,在輔導委員團隊與陳杏芬設計師規畫下,將校門、司令臺及觀景臺串連成為美感校園的縱軸線,以銀灰色為基底的空間意象,重新引領師生對礦山的形成、板塊地質和岩石的自然科學教育認知,並將校園由內向外延伸至北海岸線,營造無邊際的美感空間景致。
 
設計團隊首先將校門左側髒亂的草叢與電線杆,重整為乾淨整潔的等候區,並藉由種植與相鄰住戶相同的白水木,營造出與社區的巧妙連結,也提供舒適的等候空間;另一方面,校門也漆成銀灰色,並以PC版彩色片讓陽光投射出彷若陰陽海水色變幻的色彩;校園中段,團隊則將原有的司令台背牆鐵雕圖版,改為以玻璃帷幕打造而成的瞭望台,藉由玻璃的通透效果,重新打開被遮蔽的山、海與社區景致;同時也以板塊造型擴建司令台,讓孩子在斜面上或躺或坐,過去充滿威權意象的司令台,化身為備受孩子喜愛的休憩區與展演空間。


改造前。(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改造後。(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讓校外環境成為教育最珍貴的滋養,也是美學最好的示範


不僅如此,在校園另一端,設計團隊移除置於舊花台上的泥塑動物與礦業意象裝置,並以火成岩礦石座椅延續板塊意象,再點綴濱海植物,成為孩子觀察自然的教學場域;最後,團隊將校園尾端觀景台重新規劃改造,將鐵製格柵改為玻璃格柵,搭配以岩塊、洋流、方位馬賽克組成的地坪,打造出近360度山海環景的平臺,讓師生可飽覽北海岸公路風光、遠眺基隆嶼,除了身心舒暢之外,也承載了環境教育、描繪山海等各種教育與遊戲的可能性。透過校園整體意象的重整,濂洞國民小學讓校外美景成為教育最珍貴的滋養,也期待改造能成為最好的示範,讓孩子們透過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培養對環境的感受與關懷。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置身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感受「回家」的古謠校園


過去位於海拔750公尺的北大武山山腰上,排灣族部落學校泰武國小在2009年八八風災時,遷至太武山腳的屏東縣泰武鄉。如今,從排灣族神話故事牆、祖靈柱與鞦韆、傳統穀倉、百步蛇形象到家徽符號,以及一旁泰武國小附設幼兒園的石板屋形制,仍讓校園處處可見獨屬於排灣族的文化軌跡。泰武國小另一項引以為豪的特色,則是被歐洲媒體譽為「最親近土地的聲音」的「古謠傳唱隊」。為了發揚古謠特色,也進一步扣連校園中既有的排灣族文化意象,泰武國小希望透過四期改造計畫,讓校園的文化特質淋漓盡顯。


透過美感計畫,重新詮釋校園原民文化

 
在輔導團隊與徐瑞陽設計師協助下,第一期「古謠步道」計畫,特色為以曲線的步道,結合段落飄空的棧橋與微生態動植物生長計畫、古謠與音樂吟唱開放空間創造、排灣族母語童謠通關步徑..等近十餘種跨科目課程,使古謠步道成為述說故事的地方。第二期「情歌步道」計畫,尋找舊大武山故鄉山徑的記憶,使用部落傳承的剖石、立砌、拼接、堆疊等傳統空間營造技法,由族內達人傳藝入課協力鋪設步道,創造石、竹共構的返鄉入山經驗,並結合遊戲空間的營造,形成身體與視線的環抱校園交匯場域。第三期「微型太武山」計畫,將原本建校的廢棄砂石小丘,轉譯為微型族群的神聖家園太武山,通過返鄉取石遷樹的「棲地迎石」參與過程,與每一位師生共同營造校園的未來記憶。
 
計畫第四期,思考文化閱讀的媒介與永續,結合佳興部落耆老訪談、故鄉的瓦魯斯溪流域踏查,得以採集具十顆代表性的巨石移至校園內作為故事的源頭,孩子能透過原鄉素材認識瓦魯斯溪流域,千百年來闡述的文化故事。
 
本期計畫分為「書之谷」、「樹之島」、「森之秋」三大主題區。「書之谷」為由圖書館內打開兩扇的窗台,設置階梯創造一座連結跨向室外綠園的平台,也是衍伸的閱讀專區,更是臨時發表表演的小劇場;「樹之島」設計種植一棵雨豆樹作為區域內主要視覺標的;「森之秋」則設置一個木製平台步道,並利用苦楝樹作為聚集地景,讓學生們攀爬相約並遠眺泰武山群,將原本滿是亂石的教室後荒地,巧妙的轉變成容易親近且高低起伏,環狀翎巧的園地。

以排灣族部落文化為基石,鋪就一條回家的路


最終,輔以田野調查方式找出代表校園的獨特色彩,製作具識別性、獨特性與文化性的校園文化營造指示系統,將學校全期計畫的美感成果有系統地展示與導讀,形成文化、環境、整個教育的循環,透過「每個孩童都是排灣族文化的傳播者」的環境教育認知,真正將在地文化深植於每位校內外師生和社區族人心中。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臺中市和平區梨山國民中小學
地        址|台中市和平區福壽路10號
設 計 師 團 隊|諾比陶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 賴聰賢設計師

新北市瑞芳區濂洞國民小學
地        址|新北市瑞芳區洞頂路101巷80號
設 計 師 團 隊|經傳形象景觀有限公司 / 陳杏芬設計師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
地        址|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阿夫魯岸路1號
設 計 師 團 隊|佇這生活有限公司 / 徐瑞陽設計師

更多資訊 >> 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CAEPO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