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敗德、錯亂愛情、敗德不倫,這些出現在台南人劇團 25 周年大戲《海鷗》宣傳海報上的文字,究竟會讓你聯想到什麼?是報紙新聞的社會版面?還是每晚八點轉開電視台總會看見的高潮迭起?
這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絲毫不陌生的情感糾葛,事實上也正是俄國劇作家契可夫 (Anton Chekhov) 在其經典作品《海鷗》中所刻劃的主題。又或者我們可以說,千百年來不論人類文化是如何發展,從農業時代到商業時代、從封建到民主時代,「霹靂敗德、錯亂愛情、敗德不倫」總是戲劇史上歷久彌新的題材。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那些西方經典劇作,如希臘戲劇、義大利喜劇、莎士比亞或莫里哀等人作品、甚至被視為「菁英藝術」極致的歌劇作品,故事總是圍繞著不幸福的婚姻、權力爭奪、外遇偷情、更偶以情殺事件做為劇情高潮。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的第七號作品。乍聽之下,「西方經典」似乎總是令人覺得有點距離,要如何「台語翻譯」更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相較於這一系列先前的作品僅只是作字面上的翻譯,這次的《海鷗》特地將時空背景從當時的俄國移到日治時代的台灣,讓語言的轉換更顯自然,也拉近了與觀眾間的距離,彷彿這些「霹靂敗德、錯亂愛情、敗德不倫」的衝突與甜蜜,就應該這樣說出口、如此演出來。不過,這可苦了這些新生代的演員們。在《海鷗》的卡司名單中,不乏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年輕演員。不論是肢體劇場還是傳統戲曲、要在舞台上耍刀耍槍還是唱歌跳舞,皆難不倒他們,反而是「說台語」倒成了他們最大的挑戰!

就和大多數的台灣年輕人一樣,對於《海鷗》裡的年輕演員來說,台語程度往往停留在「會聽不會說」的階段,要把這一大串的台語台詞背熟並消化,可得下足了苦功。其中飾演女主角之一的駐團演員李劭婕,本人更是個客家人,劇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拼音,好來記熟這個「如外國語言般的陌生音調」。至於那些本身台語就說得很「輪轉」的演員們,則是各自帶著自己的腔調加入劇組,例如另一位飾演女主角的駐團演員黃怡琳說著一口標準台南腔,男主角之一的李易修則以台北腔加入這場錯亂愛情的戰局。正如劇情中所提及,出身不同背景的人物角色們來到鄉間,聚集一地—他們南腔北調的口音,也為北國南飛的《海鷗》帶來更富層次的感情。
來自俄國的契可夫,冷冽壓抑;南飛的《海鷗》,火爆熱情。回頭看看我們的現實人生,其實和「經典作品」可沒有什麼距離!
編輯/林宛縈
編輯/林宛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