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尋常的事物抽離原本的生活空間,也能帶來新創意!本月MOT/TIMES推出的「生活變變變!」特輯,要帶您一窺這些在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物品,如何透過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巧思,變成令人大為稱奇的藝術創作。〉〉
 
台北市身為首善之都,路有沒有全國最平不敢保證,但藝文活動肯定是最多元繁盛,堪稱是文青的溫床。而美術館週末活動是應有盡有,有講座,有表演,有創意巿集,甚至有為夜貓子延長開放。還時常有國外引進的各式大展,什麼印象派宗師、普普藝術扛霸子、時尚設計王牌、建築設計巨匠,還是電影或遊戲主題打造的新樂園,彷彿一張美術館門票在手,不必坐飛機就能飽覽世界各國藝文精華,怎不令人趨之若鶩?但門票除了讓你排隊進場,還能做什麼用……

●   門票的普通用法
1.  另類骨牌,看看能不能打破7分鐘推倒12萬張的世界紀錄。(呼氣要小心~)
2.  拼接成卡片餐墊、隔熱墊,省錢又環保。
3.  文藝風鈴兼門簾。
一般人想進美術館參觀還不容易,按規定買張門票就是了,但藝術家想「進」美術館展覽可就難了,照藝術家劉文瑄的例子來說,一次得買上數萬張門票才行。當時劉文瑄剛考上紐約市立大學杭特學院藝術研究所(Hunter College),家中經濟已無法再負擔她的學費,她只得休學去打工,唯一能找到的是在古根漢美術館擔任售票員,還是因為乘著蔡國強在那辦特展的順風車,才僥倖錄取的。


 
成天在那看著從世界各地湧入的觀眾,不斷地撕下每張18美元的門票,彷彿這是張往藝術殿堂的通行證,讓她許下有一天也能在古根漢開個展的心願,她開始思考如何以這些她每天不知要經手多少次的門票做載體,也做為塗鴉的工具來創作,「我在空白門票上打印自己名字,虛構個展名稱,幻想自己是大師,心生把票根當畫布的念頭」,她將1萬2千張古根漢美術館門票,逐一簽名、打洞、排列、黏貼,創造出另人震撼的《我是劉米亞》一作,她取消了紙張慣常以正反面呈現的閱讀狀態,以直立層疊的方式揭露紙的側面立體狀態,看似規律地排成一個圓,但門票上那些手工製作的洞孔、深淺不一的字跡,卻在上頭營造出彷若由圓心向外輻射,不斷閃爍的許多細微線條,遠看如歐普藝術的素描,近看卻是多重視角的立體微雕塑。



「我嘗試以英文簽名取代『塗鴉』,結果不但構成了圖畫,也進一步暗示觀者我自身的夢想。」她成功轉化了現成物的實質意義,門票不再只是通往藝術殿堂的通行證,還是一場日常生活事件,劉文瑄也透過對藝術的追求轉變了自身,從國中以前在台灣常考最後一名的問題學生,到赴美讀書在古根漢美術館當售票員,最後成為在美術館展出的藝術家,真是不能忽略每個日常生活物件所能帶來的啟示呢!


編輯/洪佩君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