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小海 攝影/李維尼
556公里,是五洞堂來回書粥的距離,是平原與汪洋的視野替換,是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從上萬人擺盪至十位數。是高耀威的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反覆穿越小島山脈尾端,他駕馭自身的移轉,展開地域與理想的流動。這場人生歷練折返跑,動能不是來自西部或東部的哪一地羈絆,而是上路心情。
對他來說,只要在路上,前方就是想去的地方。

(Photo Credit:地味手帖、Photography by 李維尼)

(Photo Credit:地味手帖、Photography by 李維尼)
「我開車不太休息,這段路程專心開,大概四個多小時就到了,不算太長。」駕駛著天藍色福特Magic,即便車上音響已經故障十年,爬起陡坡引擎偶爾喘氣,高耀威卻開著它來回上百公里路程。每次出發都如第一次那樣精神抖擻、每次抵達也如第一次那般坦然心安。
「我覺得開車很像在休息。」準備離開五洞堂前,他會把狗交代給妹妹,跟店裡的主廚說一聲,然後陸續將募集來的二手書或物資搬上車。每個月往返台東書店與台南食堂的高耀威,像是一人分飾二角的翹翹板選手。他必須即時來回奔跑,才能施力彈起理想的運作。
這單趟將近三百公里的旅程他從不覺得疲累。「車子開久了身體會進入自動化,真正在開時不會花很多精神想,就是沿著路前進。」「那種時候我總是感覺特別清明,大腦可以好好專注思考。」有如行禪一般,對多數人來說看似無聊的駕駛旅程,卻意外成為高耀威磨礪靈魂的通道。「兩地移動的生活其實充滿趣味,在這樣的擺盪中可以發現生活本質;許多事情我都是在開車時想清楚的。」


(Photo Credit:地味手帖、Photography by 李維尼)
以階段,銜接起來的移轉人生
信賴直覺的他,發現自己人生到了不同階段總是有不同召喚。「這兩三年我常夢到一輛小小的車,賣粥也賣書,只要可以維持一個人生活的形式就好。」恰巧因為朋友邀請,他來回台東長濱數次,夢的樣貌在這裡逐漸成形。不過不是一輛車,而是街尾的一個小店面。書粥誕生時也不是他決然一人獨撐,而是開放邀請陌生人申請以工換宿,跟自己輪流當班常駐。


(Photo Credit:地味手帖、Photography by 李維尼)


(Photo Credit:地味手帖、Photography by 李維尼)
就是一個念頭、不是特別複雜的構想,十年前落腳台南開店也跟經營書粥類似。三十歲初期,在台北工作收入頗豐、初嚐巔峰的他,卻不打算遵循父親曾經的飛黃騰達,而是選擇甘苦酸鹹都有的均衡人生。離開台北打算開間小店,因為與朋友散步台南,瞬間傾心在古都閑散自在的步調。這一搬就是十年人生,並在後期因為生活有了餘裕,開始與街坊鄰居創造出精彩又豐富的正興街傳奇。

(Photo Credit:地味手帖、Photography by 李維尼)
「來回兩邊的工作與生活,很像鏡子不斷對照,彼此催化成不同養分。」數百公里的往返難不倒他,截然不同的居住環境和工作內容也甘之如飴。其實關於移動人生他並不是第一次嘗試。
去年高耀威的工作以授課、顧問、演講等彈性形式進行,因此不斷搭機、自駕頻繁來往台東、澎湖、台南之間。再更早一些經營服飾店時,他提出「月休十九」的半個月工作半個月休假獨特形式。「當你真正擁有自由時,才會用意志與想像去實踐想做的事。」高耀威似乎對於調配空間和時間,有著成熟想法。
「從小因為爸爸的工作關係,我在不同城市都生活過。基隆、香港、澳門、台北、桃園、北京……」他的年少記憶被洋洋灑灑標記在地圖上。而諸多隨著空間移轉的機會與命運,也讓他在異地學會相處和自處。
「可以在固定的地方生活很美好,左鄰右舍的溫暖讓人感受到家的情懷。」台南是他長大後人生駐留最久的逗點,在這裡交織出來的日常有它豐沛的樣貌,只是對於是否要稱呼這個充滿情感與牽絆的所在為「家」?高耀威相信,家是找尋想要生活的地點,不一定需要被狹隘定義在具體所在。

除了上文訪問台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高耀威,《地味手帖》mook 中還尋覓了於坪林結合自然與工藝的「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宜蘭栽植農作的「有田有米工作室」吳佳玲,及經營屏東民宿「月過山丘」賴祿珊、李婉蕙。台灣土地不大,島上的生活卻有多種可能性,或許當我們思考未來時,「流動」也是一種生活的選擇!

▌新書資訊
書名:《地味手帖 NO.00 流動生活:實現二地居住、自創工作的新可能》
文字/小海、編輯/林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