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ign Museum 成立於 1989 年,位於泰唔士河南岸的空間曾是囤放香蕉的倉庫,經過 Conran Group 建築師們的翻修改造,成為現在知名的白色方塊建築。Design Museum 是全球首座以設計為主題的博物館,長期致力於推廣當代建築、時尚、產品等設計,而剛完成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的 Zaha Hadid 就曾在這裡舉辦過首展。
雖然說是新館,但其實是改造建於 1960 年代的英聯邦學院(Commonwealth Institute),這座代表英國戰後的地標性建築物,不管從外面還是裡頭來欣賞,都非常有趣。
獨特的雙橢圓拋物線屋頂,不但帶來視覺外觀的震撼,在室內也能帶來獨特的參觀體驗,尤其沿著地面層一路上升到二樓時,整個博物館空間都能一覽無遺,打破本來水平式的視角,多了開放和自由的視覺感受。


建立於 1960 年代的英聯邦學院,位於倫敦荷蘭公園(Holland Park)內,是上個世紀倫敦的地標性建築,但在 90 年代後已風光不再,閒置了 10 多年且面臨被拆除的危機,所幸許多建築相關人士力保,而才有今日 Design Museum 新館進駐的機會。(Photo credits:Commonwealth Institute/Design Museum)


英聯邦學院以其雙弧線屋頂為其特色,而尚未動工前的內部空間,可以清楚看見雙橢圓拋物線結構形成的獨特氛圍。(Photo credits:Design Museum)
負責改造 Design Museum 新館的英國建築師 John Pawson 表示,建築不一定只是創造一幢又一幢的建築,有時候是如何讓原本就有的東西再次展現。
因此進行此改建案時,John Pawson 提出幾項重點,如何重塑這棟代表戰後英國現代主義的建築,並保留標誌性雙橢圓拋物線屋頂,這座重生的「新」建物將成為 Design Museum 永久館址,讓世世代代的倫敦人都能享用此當代文化空間,證明老舊建物不需被拆除,也可以成為完美的公共空間。


Design Museum 新館空間更寬闊了,因此未來在策展表現上將有更多可能性,且將新增永久館藏區,呈現許多珍貴館藏於觀眾眼前。(Photo credits:John Pawson)


從 Design Museum 新館的電腦模擬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建築師 John Pawson 刻意保留了原建築的屋頂結構,讓原本老建築的精神得以在新空間裡延續下去。Design Museum 新館從地面層向上瞭望,可以清楚看到原有的屋頂結構,而從最高點向下看,則可以將整個博物館都盡收眼底。(Photo credits:John Pawson)
Design Museum 從倫敦泰晤士河南岸搬到位於肯辛頓區的新館,似乎更適得其所了,不僅將與蛇形藝廊和皇家藝術學院、科學博物館等為鄰,同樣有著許多設計館藏的 V&A 博物館也位在此區,因此 Design Museum 的加入,將為古樸典雅的肯辛頓區注入創新當代能量,成為更完善的文化聚落。
Design Museum 從倫敦泰晤士河南岸搬到位於肯辛頓區的新館,似乎更適得其所了,不僅將與蛇形藝廊和皇家藝術學院、科學博物館等為鄰,同樣有著許多設計館藏的 V&A 博物館也位在此區,因此 Design Museum 的加入,將為古樸典雅的肯辛頓區注入創新當代能量,成為更完善的文化聚落。
而 Design Museum 與 V&A 博物館關係也頗有淵源,Design Museum 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在 V&A 地下室,曾以當代藝術和工業設計為主題舉辦的展覽,因此 Design Museum 搬入新館,也算是 25 年過後重回肯辛頓區,再度與 V&A 老大哥一同較勁。


改建後的新館模型正在 Design Museum 現址中展出。(Photo credit:Design Museum)
Design Museum 新館將有一個專門提供設計資源的牛津大學 Sackler 圖書館,而更寬敞的內部空間,則可以發展更完善的教育活動,預計未來 Design Museum 的參觀人數將成長兩倍,達到每年 50 萬的參觀人潮,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除了博物館本身,旁邊的住宅開發案將由庫哈斯(Rem Koolhaas)領軍的 OMA 建築事務所所主導,緊鄰的倫敦荷蘭公園也將有嶄新的入口。


除了重建英聯邦學院成為 Design Museum 新館外,其周遭環境也交由 OMA 同步進行全盤規劃、修整,因此日後新館旁會有一棟新住宅大樓(如圖),而荷蘭公園大門也會有煥然一新的改變。(Photo credits:OMA)
雖然 Design Museum 新館要到 2016 年才會正式揭開序幕,但這一年裡我們可以透過官網,追蹤新館改裝的每月進度,好奇 Design Museum 新館現在的樣貌嗎?讓我們先來看看新館的進度,也一同期待 Design Museum 未來的嶄新面貌吧。




編輯/劉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