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碩設計 (PEGA D&E) 參與2011米蘭家具展的眾多作品中顯示,其整合台灣既有機電優勢與人性設計的多元發展取向,不但為近年來所提倡的「文化創意」產業做了一次良好示範,當中針對人因設計的發展趨勢與新思維,也為台灣未來的設計產業,走出一條邁向OBM設計的發展之路。
台灣政府近年鼓吹的「文化創意」產業,希望藉由文創設計為產業的轉型帶來契機,但對於台灣這個百年未滿的國家來說,除了向五千年的東方文化靠攏之外,很容易陷入「創意有餘、文化不足」的窘境。仔細檢視台灣在生活產業的發展方向,似乎沒有人可以給出標準答案,但「多元發展」某種程度卻非常適合台灣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藉由深入探訪甫從2011米蘭家具展參展回來的和碩設計 (PEGA D&E),其對於「機電整合」的再思考與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 的產品設計提案,或許能為台灣的工業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提出一個嶄新的思維觀點,也為台灣的設計產業,鋪理出一條走向 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 的發展途徑。

台灣從1970年交通大學成功製作出第一片晶圓開始,40年來電子相關產業的發展一直是經濟的主要命脈,但低毛利的代工卻也造成產業發展的瓶頸。同時,過去的工業設計也往往被當成是附屬的支援單位,其任務僅是幫助「降低產品價格」,而非「創造產品價值」。然而於2008年成立的 PEGA D&E 雖然是和碩聯合科技 (Pegatron) 旗下的設計團隊,但卻與一般設計代工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 下的設計部門不同。PEGA D&E 經由統合工業設計、互動設計、視覺傳達、色彩材質研發以及使用者研究,希望能賦予科技、設計更多與生活匯流的可能。

人性、互動、批判、趣味、新奇、記憶...,不論是何種形容與定義,其實都很難對 PEGA D&E 的產品下一個簡單的定位,它既不是家具產品的電子化、也不是電子產品的家具化,但產品一貫的精神是對於人性的關注,並經由機電的技術加以實現。「『機電整合』作為台灣電子產業的強項,是一項必須得善加利用的專長,以利台灣在國際上維持競爭力。」PEGA D&E 設計總監蕭銘楷表示。他更進一步解釋:「機電整合僅僅只是工業設計的工具而非目的,絕對不要為機電而機電,重要的是真實的去面對使用者的經驗與需求。以今年參展的產品 Beanstalk 來說,就是真誠的回應了我們為人父母的需求,一個能伴隨孩子的成長,聯繫家人情感與記憶的產品。」

從2008年的 Between On & Off、2009年的 Cubicphille、2010年的 Bloom,到今年2011年的 Present Perfect,對已經連續四年參加米蘭家具展的 PEGA D&E 來說,雖然參展主題不同,相同的卻是對「電子」及「家具」產品的另類思考。例如2009年的 Pumplight,將傳統的開關轉換成橡膠幫浦,在對汽球「打氣」的同時,燈光也隨之變亮,巧妙的將無形的「光」與有形的「氣(球)」轉換,提供使用者一種全新的體驗,也說明了其產品的設計從機能主義 (Functionalim) 走向人因設計 (Human Factors Design) 的發展脈絡。「最有趣的是,因為必須經由打氣的勞動過程讓燈泡變亮,在使用的過程中手會酸、人會累,藉此提醒使用者珍惜資源。」業務公關邱昱能說道。

雖然人因設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結合機電整合概念的產品開發之路,對現階段的工業設計來說仍十分辛苦。以 Pumplight 為例,從創意的發想到產品的落實,前前後後便進行了超過兩年的時間,而今年參加米蘭家具展最熱門的另一產品 ColorUp,更是經歷了不同版本的「進化」,才有今天接近可被量產的產品出現。

就近百年來的生活設計產業發展來看,一直被分成兩個領域:「家具」與「家電」。如果說1.0版本的家具設計是上個世紀初傳統工匠的手工藝時代;那麼2.0版本便是大戰後工業化大量生產、新技術引發新產品的時代,其代表人物為 Marcel Breuer、Charles & Ray Eames 等人;3.0版是脫離「功能即是一切」(Form Follow Function)、並利用設計增加商品附加價值的時代,代表人物包括 Verner Panton 及 Eero Aarnio;4.0則是目前以 Philippe Starck 與 Karim Rashid 為代表人物的「設計多元化與明星化」的時代。雖然台灣無緣參與上述四個時代的設計發展,但值得期待的是,5.0版的生活設計除了如火如荼的環保議題之外,整合「家具」及「家電」、講求人性設計的發展方向,以及結合機電與創意的實力,或許是讓台灣工業設計得以從 ODM 邁向 OBM、並在國際中佔有一席之地的發展基石。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