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由男性舞者組成的驫舞劇場,推出最新舞作《我》,圍繞著舞台中心視覺的床。從各幕舞者們彼此的肢體呼應、情緒交錯,直到幕終回歸一人在舞台上,恍如這過程是內心多重角色的演繹。雖維持一貫聲響拼貼與環境錄音創作,但舞者臨場才知音樂曲目,這體驗是無法預期的精采演出。

2010年的島嶼秋天充滿令人想望的律動感,兩廳院廣邀國內外知名表演團體,於酷暑與寒冬的接替之際,攜手揭開一場舞蹈饗宴。除了有國際知名的以色列巴希瓦現代舞團、澳洲塊動舞蹈視覺劇場,國內亦有雲門舞集、何曉玫 Meimage 舞團與驫舞劇場一同共襄盛舉。

聚焦國內備受矚目的全男子舞團「驫」,一如其名所示 ─ 驫(ㄅㄧㄠ,眾馬也),成立至今奔馳過六個年頭,曾以舞作《速度》拿下第六屆台新表演藝術類大獎,今年腳步不歇,再推出新作品《我》。此次製作邀來兩位擁有舞台劇背景的演員參與演出,不僅企圖顛覆以往風格,更冀望能激盪出令人玩味的可能性。

新加入演出團隊的蔡柏璋與黃健瑋兩人皆具備紮實的表演能力。前者修習完倫敦大學 CSSD 音樂劇碩士學位返台後,現任職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其作品《木蘭少女》與《Q & A》首部曲廣受觀眾喜愛;後者在導演鄭有傑執導之電影《陽陽》裡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演技發揮,獲入圍第四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肯定。

誠如該團身兼舞者與藝術總監的陳武康所言,表演者自我內在的跨界,其實更勝於表面上舞者與演員的合作形式。當動輒探挖深究「內在觸發情緒」的戲劇動作,遇上從外在出發的舞蹈肢體,兩種相異的身體思維,迫使雙方暫且拋下過往熟悉的角度,重新思索身體語彙的構成與抒發,進而開啟對話。2009年英國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與著名法國女演員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合作演出舞作《In - I》。在克服身體勞累與一連串的自我挑戰後,一個迥異於電影《藍色情挑》、《新橋戀人》影像塑造的茱麗葉畢諾許,重現於觀眾面前,讓人驚服其對自我生命的探索。

此次於正式演出前造訪驫舞劇場觀看排練,特別吸引我的部份,是觀察舞者們如何受到不同身體質地的刺激,從而產生內在轉變。舞者蘇威嘉與我分享,在突破初期的磨合過程後,對於動作的發想思索,隱隱融入了更多觸發動機,甚至開始思考其背後的情緒性格。對他來說,過往演出所習慣的封閉狀態,也在此次新舞作裡開始有了與觀眾接觸的空間。

外顯於作品上的變化同樣令人驚艷。相較過往的《骨》與《正在長高》多由動作概念出發,這次舞台上三人一床的簡單元素,不斷組合出具有故事性的畫面,彷彿那些隱藏在角落的情緒與故事碎屑,不斷透過流逝向前的時間,一點一點地滲透進來,形成舞作《我》的感受底蘊。作品起始,三名舞者背對背聚坐床上,繼而逗弄拍打彼此,開啟一連串互動關係的變奏:時而分離寂寞,遭遺下的一人冷眼觀看遠去的兩人;時而三人軀體交纏不可解之,混亂又無可釐清;時而如主人逗引寵物,在不斷牽扯跟隨的遊戲中埋藏張力,終至兩人相覷對峙衝突升高,最後疲軟萎頓,傾頹在地。

《我》由三名舞者拉開序幕,結束時回歸一人,既像多重自我的碎語對話,又像內心衝撞的精神裂解,溫柔與暴烈交替出現,交織出豐富的情感肌理。舞作中幾個非常動人的時刻,其一是當落單的健瑋獨自斜靠床邊,凝視自己的處境輕輕哼起了歌,突然岔出的聲音即刻賦予了空間敘事性,引領觀看者的經驗共鳴;其二是張子凌在舞作後半,連續拍擊胸口恍若心跳,彷彿是要努力確認自己的存在未曾消失。此次《我》加入不少舞者拍打彼此的動作,除了帶來聲音上的節奏響動外,也像是期許對方意識到「我」的存有,成功或落空兩種差別,引發舞句轉折或延續。而拍擊的延伸變化,也賦予觀眾更多可深入的詮釋空間。當對方遭受擊打,但另一人產生反應,主體「我」的移轉與位移,構成有趣連結,令人想起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在電影《雙面薇若妮卡》中描繪的兩個女人,容貌相仿且互有神祕感知,一人受傷,遠在他方的另一人也立即有所感應。

舞作《我》呈現的身體語彙安靜且帶有生活質地,捨棄昂揚而張狂的肢體擺弄,反倒更貼近意欲傳達的核心概念。舞作中物件「床」的應用也別具特殊意涵,作為承載睡眠與裸露情感的空間所在,床在場上宛如不出聲的第四位舞者,不斷描繪著心理空間的多種層次。有時成為舞者隔離彼此的障礙,有時成為承接脆弱的平台,或者變成無法棄置的行李,一路尾隨舞者移動走位,成為軀體的負荷。

在正式演出的舞作中,五名舞者將以不同組合,每次三名輪番上陣。每個人都需熟習兩套以上動作,透過他者的位置,回觀昨日之我、現下正舞動中的自己,以及預備前往的所在。然挑戰不只於此,舞作《我》延續與法國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的音樂合作,維持一貫聲響拼貼與環境錄音創作手法,更為刺激的是,舞者事前對音樂選用並不知情,直至場上聞聲感受,依據音樂氛圍甜美或懼怖,臨機應變調整動作調性,或順從對話、或叛逆抗拒,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當下體驗。

排練結束後的空檔,我與舞者們進行簡短訪談。顧不得身軀倦怠,子凌悉心為我解說這支舞的各個層面,說到高興處直接比手畫腳起來,談及演出結束後將前往紐約進修時,一臉躊躇滿志,希望充完電的自己能再回來跟驫舞者們一同創作,言談間流露對夥伴的強烈歸屬感,在那個空氣裡泛著微微汗酸的午後,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從《M _ DANS》、《樓梯》、《速度》、《骨》、《正在長高》,一路追看到今年的作品《我》。儘管觀眾對每支舞作的評價與接受度不一,但難能可貴的是,我在這群舞者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對自己更高的要求與提問,勇於朝未知邁進所展露出的旺盛生命力,將會繼續吸引所有人駐足觀看。

今年的舞蹈盛宴,期許有更多人前往赴會,暫且放下對現代舞的僵化想像與疑懼,來聽聽驫的眾舞者們用身體訴說,《我》的存在。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