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到嘉義旅行嗎?今年仲夏,布袋海景公園舉辦為期 3 個月的《嘉義布袋追光逐影藝術季》!此次藝術季邀請到 4 位藝術家以竹子、木材、木片、鐵材、編織繩、雷射光等多種素材創作地景作品,不僅構築出光影間的流動,也透過藝術呈現嘉義過往曬鹽、漁港記憶,將光、海、地景共同交織成一場蘊含當地的文化特色藝術饗宴。
「風之晶」:隨風轉動、自由串接延展的鹽結晶
「布袋的鹽產業已成回憶,而海風與驕陽仍在,我們希望以永續、友善環境的方式,在基地詮釋鹽產業的記憶。」
由林建華創作的「風之晶」從曬鹽環境擷取設計元素:「鹽」的結晶體在自然界中呈多邊形, 因此選用桃花心木構成多邊形結構,以不規則的方式排列組合,呈現鹽被推成堆時自然的組成型態。此外,內部設計可以如風車般的「木薄片風動模組」,隨著海風吹拂的強度,有著不同的轉動速度,讓整體除了鹽結晶的意象,也能感受到自然元素對於曬鹽產業的重要性。
林建華創作的「風之晶」。在結構上,因模組並非正立方體,組裝過後整體呈現多角度的有機造型。(Photo Credit:李易暹)
在木結構中間運用類似風車的結構,讓裝置受風吹拂時,將風的感覺視覺化。(Photo Credit:李易暹)
模組化的木材切面並不是完整的90度角,製作時透過設計兩種特殊角度,讓三角形的面可以完全重和。(Photo Credit:李易暹)
(Photo Credit:李易暹)
「龍宮」:將海洋生物有機外型化作大地藝術,彷如深海故事中的神秘宮殿
由藝術家范承宗創作的「龍宮」,源想自台灣海域豐富的魚、蝦、蟹、螺、貝等海洋生物。范承宗認為,牠們的有機造形樣貌與美感令人為之著迷,他將多種海洋生物的造形特徵揉合在一起,並以竹、木、繩材進行構築與編織,創作出樣貌特殊且具有儀式感的空間地景裝置。
「龍宮」結構最高處達 4.5 公尺,入夜後亮起忽明忽滅的光線,如一頭在夜裡甦醒的巨獸,帶著島民們神往海洋故事裡的神秘龍宮。
藝術家范承宗創作的「龍宮」。作品外型讓人聯想到有著向外伸張的泳足的海中生物。(Photo Credit:李易暹)
「龍宮」使用國產桂竹,以及經彎曲的台灣國產柳杉製作。(Photo Credit:李易暹)
(Photo Credit:李易暹)
(Photo Credit:李易暹)
「波之間」:自土壤中拔地而起,感受光影與柳杉氣息
「嘉義布袋鎮,是聞得到海與地氣味的獨特基地。」
由藝術家曾令理創作的「波之間」,以「波(wave)」為概念發想,將 200 根柳杉角材佈出曲面波形,透過三組重複的單元,旋繞出一個內部為空的裝置。
從遠處望去,曲面帶來的流動感,讓作品彷如自土壤內拔地而起,充滿張力;走進內部,光線由上空與狹長的縫隙灑落中心,則帶來神聖凜冽氣息。光影虛實間伴隨著柳杉木質香氣,形成幽靜的氛圍。
藝術家曾令理創作的「波之間」。一片片細長的柳杉木材,在彎曲曲線下整齊排列、向上延伸。(Photo Credit:李易暹、余梓勤)
從作品中心向上望,三組重複的單元圍繞著湛藍天空。(Photo Credit:李易暹、余梓勤)
(Photo Credit:李易暹、余梓勤)
(Photo Credit:李易暹、余梓勤)
「草原座標 lite」、「星火」:走入一片閃爍的紅色光海,沈浸於自然與人造光共譜的奇幻場景
由藝術家高德亮所設計的「草原座標 lite」、「星火」,運用測量用的紅色水平雷射光來回掃描地景,描繪出自然物質有機的形態,並借用周圍的環境元素轉化成作品的一部分。
冷硬的人造光柔化成富有生命感的流動光線,幽微的紅色光點如同草叢中流竄的螢火,隱喻著自然生命中內在的能量流動。
透過並置草地上的「草原座標lite」與樹叢間的「星火」兩個系列作品,紅色光點從草叢、樹叢延伸到觀眾的身體上,隨著光線流動,沈浸於自然的奇幻環境體驗。
藝術家高德亮設計的「草原座標 lite」、「星火」。雷射光裝置雖重複運作,但隨著天氣、植物的生長變化,眼前的景象每天都不大相同,使觀眾置身於一片由人造光與自然共譜的詩意風景之中。(Photo Credit:李易暹)
光線遊走在自然草木中,創造出虛實交錯的魔幻感受。(Photo Credit:李易暹)
(Photo Credit:李易暹)
(Photo Credit:李易暹)
上述作品將在藝術季結束後,將在原地展出一年至隔年10月。欣賞大地藝術不必遠赴國外,到嘉義布袋也能感受藝術家們利用多種不同媒材的特質,塑造出與自然、地方相互呼應的創作!
嘉義布袋追光逐影藝術季
日期:2020.07.25 (六) - 2020.10.04 (日)
地點:嘉義布袋海景公園(嘉義縣布袋鎮西部濱海公路65號)